铜鞮巷,位于襄阳城区中部,因是由铜鞮坊所形成的一条街巷,故名。

湖北襄阳最大的古城(湖北襄阳千年名巷)(1)

铜鞮巷

铜鞮巷名称来历

铜鞮巷之名,形成年代久远,缘起今山西省内沁县。春秋时晋国(为今山西省之域)设有“铜鞮邑”,为羊舌赤(人名)采邑,同时当地还有铜鞮山、铜鞮水。汉代,这一地域置铜鞮县,属上党郡。

襄阳城内铜鞮坊,与西晋灭亡,晋室东迁,东晋建立密切相关。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北方祸起,中原涂炭,大批秦、雍(州)流民被迫南迁涌入襄沔。于是,东晋太元六十四年(389)在襄阳境内侨置雍州与郡、县,各依原籍郡、县旧名安置流民。

其中铜鞮县流民,据清乾隆版《襄阳府志》“铜鞮坊”条载:安置“左(府)城隍庙西,即今昭明台以东地方泛称“铜鞮坊”。

铜鞮巷之名,又与梁武帝萧衍有关。

萧衍,本是南北朝南朝萧齐朝廷属下,与萧齐皇族同姓同亲,其父为齐高帝萧道成族弟。齐永泰元年(498),萧衍受命任雍州(治所襄阳)刺史,镇襄阳。这年,齐明帝萧鸾去世,第二年(499)其次子萧宝卷继位,史称“东昏侯”。萧宝卷继位后,任用奸侫,淫昏嗜杀,朝政日坏,手下重臣、大将陈显达、裴叔业等先后起兵反抗。

萧衍也不满萧宝卷,在襄阳“潜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为舟装之备”,“收集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出檀溪竹木装舰”,秘密进行夺取萧齐的军事准备。同时,积极进行夺取萧齐的舆论准备。

当时,一首儿歌在襄阳城内大街小巷传唱,歌曰:“襄阳白铜鞮,反缚扬州儿”。其中“襄阳白铜鞮”,隐喻萧衍;“扬州儿”,隐喻萧宝卷,萧宝卷家族发迹之地与萧齐都地建康古属扬州地域;“反缚”系预言萧衍将取代萧宝卷。

齐永元二年(500),萧宝卷杀害尚书令、萧衍之兄萧懿,萧衍即发兵襄阳,尊奉萧齐皇族另一支,南康王萧宝融为帝,史称“齐和帝”,次年(501)二月,攻占建康,公元502年四月,萧衍自立为帝,史称梁武帝,改朝换代,萧梁建立。

萧衍代齐称帝后,以前述襄阳儿歌“为瑞征,乃造铜鞮歌”,亦称《襄阳白铜鞮》。“帝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萧衍为之三首歌词如下:

(一)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

(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

(三)龙马紫金鞍,翠眊白王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三首诗分述了三个场景:闺中少妇与情人分别、少妇在春天里相思、与情人重聚。将这三个场景组合起来,可知它们刚好构成“分别——相思——重聚”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

湖北襄阳最大的古城(湖北襄阳千年名巷)(2)

铜鞮巷雕塑

随着《襄阳白铜鞮》唱响大江南北,久而久之,“铜鞮”一名就成了襄阳的代名词,襄阳城内铜鞮坊、铜鞮巷声名随之大振,历时千年,其名不变。

随后,襄阳白铜鞮,成了古乐府的曲牌名,又作襄阳白铜蹄、铜鞮谣、铜鞮歌、白铜鞮歌、襄阳白铜歌等。历代诗人多有谱此曲者。

襄阳白铜鞮诗选

襄阳蹋铜蹄(即白铜鞮歌)三首 南朝梁·沈约

分手桃林岸,望别岘山头。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生长宛水上,从事襄阳城。一朝遇神武,奋翼起先鸣。蹀鞚飞尘起,左右自生光。男儿得富贵,何必在归乡。

襄阳曲(四首其一) 唐·李白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襄阳白铜鞮曲 宋·张宪

襄阳白铜鞮,下蹋扬州郭。可怜扬州儿,弃戈甘面缚。大堤女儿何命薄,青年坐失荣华乐。荡子功成未肯归,闭门三月杨花落。

铜鞮夜月 明·李仲训

凉风吹月开夕霏,襄阳城郭含清辉。铜鞮坊前小儿女,踏月歌曲当庭闱。桂花飘香时节老,白兔捣药真还非。三更不寐星斗落,零露湿我芙蓉衣。

白铜鞮谣 明·李梦阳

谁家池?高阳池。日暮归,倒接䍦。醉似泥,汝为谁?拍手歌,襄阳儿。

襄阳蹋铜蹄四首明·王世贞

襄阳老龙堤,爨石铁作泥。骏马骄凿落,真是蹋铜蹄。买得樊城酒,来醉襄阳伎。人道江波险,侬道是平地。宜城七十里,朱楼与云齐。无地着酒馆,眼饱肚中饥。醉倒习家池,扶郎郎不归。道侬工下泪,去看羊公碑。

襄阳蹋铜蹄四首明·李攀龙

白马蹋铜蹄,着地铜蹄鸣。往来大堤上,出入襄阳城。大马珂峨头,一步三舂锄。借问马上儿,家在襄阳不。白马金铬头,一步三駊騀。便是马上郎,何尝不婀娜。阳春二三月,襄阳好徘徊。渌酒汉江色,与郎传一杯。

襄阳踏铜蹄 明·夏允彝

辛苦襄阳女,织缣勿织素。缣成身上衣,素作风帆布。未识襄阳路,隐隐测车音。怪郎忽南驰,戈戟耀江浔。扬州女如花,飘漾欲忘忧。莫负闺中忆,襄阳居土头。

襄阳踏铜蹄 明·朱灏

征衣蔽汉水,犹带襄阳尘。腰间弯明月,照我闺中春。宛滨吐烟紫,迷断巳离弦。相思入马耳,偏为健儿牵。岘山高闺梦,颜辉上金鞿。巳得石城水,出浣襄阳衣。

襄阳谣 清·陶季

铜鞮坊北朝复朝,有人双蛾慵自描。铜鞮坊南更妩媚,薄罗衫子最纤腰。

白铜鞮 清·宋筠

白铜鞮下草芊芊,是处豪华属少年。应有弄珠游女出,相逢解佩汉江边。

湖北襄阳最大的古城(湖北襄阳千年名巷)(3)

铜鞮巷美食街

铜鞮坊位置

铜鞮坊具体位置,据清同治版《襄阳县志》载“在府城隍庙西,在郡城山南东道左”,即今昭明台以东邻近处。昭明台,唐时称“山南东道楼”,为山南东道都督府治所。南宋时,铜鞮坊一带,曾是弓箭等武器买卖场所,时诗人刘过《襄阳歌》中有“铜鞮坊里弓作市”诗句。

铜鞮坊,旧时南起鼓楼巷,向北延伸为死胡同,北段东有“大后坑”,为周边街区排水坑塘。整个巷道细长狭窄,长近200米,宽1.5米。“大后坑”,1958年后渐平填平,1993年后开发建成商用楼等。

铜鞮巷路面,20世纪80年代改为“三合土”路面,南起鼓楼巷向北延伸长150米,宽1.5米。1993年1月,改为水泥路面,南起东街,穿鼓楼巷向北至—贸市场环形便道,长188米,宽7.5米。再后,改造而成今状:呈南北走向,南起东街,穿鼓楼巷,北止“雅斯”商用楼正门,该楼门前有一便道,西通昭明台,东向缓转向南交鼓楼巷;今铜鞮巷长约150米,均宽3米,石板路面;两侧多为商家店铺,其中南段西侧为市鼓楼商场东楼,北端西通昭明台等。

湖北襄阳最大的古城(湖北襄阳千年名巷)(4)

铜鞮巷巷牌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杨立武 朱家红 李德亮 齐晓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