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看重忠诚这一文化的。也渗入了现代东方企业的骨髓里。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忠诚人物和故事有4个分别是韩庭、赵厕、吴宫、燕市。赵厕的主叫叫豫让,被后世很多人尊称为春秋第一义士。

职场忠诚的认知(谈职场的忠诚)(1)

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先在范氏手下、中行氏手下工作过,均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积怨已久,就联合韩、魏二家,消灭了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成语的来历)于是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忠臣,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让身上溃烂,为了改变口音,口里吞下煤炭,让嗓子变得嘶哑,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一个朋友哭着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讽刺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手下干活,范式被中行氏和智伯灭了,你没有为他报仇,反而投靠了中行氏,中行氏后来被智伯灭了,你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为什么这次就一定要一门心思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想了想,然后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路人待我,路人报之,国士待我,国士报之”意思是: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把我当路人一样看待,我自然以路人的态度回报他们;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国士对待,我自然要以国士待之。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是真的忠勇之士,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但我也放过你好几次了。这次不能再放你了,好自为之吧!”豫让知道这一次非死不可了,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襄子答应了,将外衣脱下,交给豫让,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虽一辈子跳槽三次,但依然上了司马迁老爷子的史记,成为几千年来忠诚侠义的代表人物。

现在企业老板在选人用人时,总在不断强调忠诚,忠诚。所有人,所有岗位永远把忠诚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忠诚第一,这是很多企业用人的标准。但凡员工忠诚出问题的,只有被扫地出门一条路,无论能力再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员工忠诚度不够,经常困惑如何才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问题是千年前的古人豫让已经给出了答案。但这并不是各位老板们想听的答案。放眼望去你们的企业里35岁以上的人占比有多少?45岁以上的呢?55岁以上的呢?基本上国内民营企业里,这种人员比例极其微小吧。员工也是人,并不是木头,加入一家公司,有个一年半载,看清楚公司人员年龄结构比例,就知道自己在这家公司是否可以托付终生了。顿时就有了危机感,你又如何能够让员工对公司保持足够的忠诚?

可笑的是,多数公司老板以为不断给员工进行愚忠洗脑思维灌输就可以了,不断大会小会强调对公司要忠诚,忠诚有多么美好。员工也嘴巴上不断跟着重复,强调自己有多忠诚,至于真假,who care. 然后逐渐的企业员工分化成了3种,第一种有能力的人,在危机到来前,赶紧另谋出路,希望寻找一个自己的智伯,这种人可能跳槽次数较多,但每次工作都能做出成绩来。但这部分就是大多数企业眼里不忠诚的代表,也是某些企业家最恨得一部分人。譬如某女企业家就霸气宣称,从不录用在家电行业跳槽来的人,他们都是不忠的。一部分有坏心思的人,会对公司表现得极为忠诚,公司在忠诚上说个饼,他能给你说出个海鲜大餐来,企业觉得满心欢喜,终于找到被自己忽悠的傻冒了,可以好好用了,岂不知别人也是在准备扮猪吃老虎。在麻痹企业放松警惕后,以权谋私,违规获得金钱利益,或套取企业核心机密跑路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既有能力(没能力也做不到这些),又表现得貌似极为忠诚的人。论损失,永远是企业更多。最后一部分则是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想法的人,褒义的说叫除了忠诚没有任何优点的人,贬义的说叫混吃等死的人,逐渐就成了公司的代表人物,核心力量,随着忠诚的积累,混成了公司核心,高管的位置。这种扭曲的忠诚文化(相互忽悠文化)在企业内不断进行着死循环。

从企业角度,你真的需要这么多一开始就必须将忠诚作为第一考虑的员工吗?每个企业平台无论大小,能够提供给员工的机会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给所有员工描绘大饼是不现实的,老板知道这个道理,员工也知道。能被忽悠得要么是傻子,要么是坏人,反正肯定不是公司想要的又聪明又能干的。除了极少数岗位(譬如老板司机,老板秘书,档案,公章管理员等)这些总数加起来任何企业都不会很多的岗位,忠诚必须为第一要素外,其它岗位更多应该以能力为第一考量因素。工作对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份职业,你有多少能力,我出多少薪资福利,大家都合得来就继续工作,合不来,就好聚好散,谁也不欠谁。

至于忠诚,确实是很宝贵的品质,但这是结果,并不是条件,企业不要本末倒置了。员工是否忠诚于公司,永远不是在面试或加入公司的时候,就可以考察和判断的。豫让第一天加入智伯集团时,我想肯定是为了混口饭吃,并不是因为忠于智伯才加入的吧。公司可能是他的智伯,也可能是他的范式,中行式。忠诚是在加入后,逐渐培养出来的,是以心换心的的结果。如果从开始双方不能坦诚相待,全靠忽悠,如何能获得聪明又努力员工的忠诚回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