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

(上)当初只想做吃瓜群众,奈何晚年开了李杜羡慕不来的外挂

安史之乱踩上高跷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变成了大乱炖。

叛军一路向西,"帝国双璧"被干死了,洛阳沦陷,长安城的大官们慌了。已经退休的哥舒翰老将军被请出来镇守潼关,高适好小子也跟着去了,顺便升官,坐上了左拾遗、监察御史的宝座。懂这段历史的小伙伴知道,哥舒翰老将军想要关门打狗,闭门不出,但是上面领导层的猪队友太多,只好硬着头皮出关打仗,不出意料就中埋伏了,潼关丢了。

此时的高适很是机灵,趁乱之中跑回去找皇帝,进唐玄宗办公室前,先往自己脸上抹上一点灰,进门之后哭爹喊娘地向唐玄宗汇报工作。

汇报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我的顶头上司哥舒翰英武果断,决策正确,只不过年纪大了点,精力可能不太够;

第二,我的下属兵将们都十分勇敢拼搏,只不过打仗时候天气太热,没有空调和冰棍,士兵们又吃不饱饭,影响了战斗力;

第三,我们是理解皇帝您的良苦用心和英明指挥的,可能是中间传递信息的有所差错,影响了我们的全局计划。

朋友们,发现没有,为什么高适混得比李白杜甫要好,人家会说话,情商高啊。这工作汇报说明了啥,不是唐军太无能,只是叛军太狡猾,潼关失守和最高领导人皇帝、直属领导哥舒翰、下属兵将毛线关系都没有,顺便把自己都摘了出去,意思就让中央的某些人背黑锅了。

高啊,实在是高。

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大唐诗坛唯一例外高适)(1)

唐玄宗听完这工作汇报,连自己都相信了,然后带着胖娘们杨贵妃逃离了长安城,并且让高适担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滋嘉奖。《旧唐书》中记载:"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啧啧啧……

不久,英明神武的唐玄宗再次做出了决断。第一,让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第二,让永王李璘担任江陵大都督,领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第三,让诸王分镇。拥有政治远见的高适第一个觉得不对劲,这个方案里面存在一个bug啊,这是要搞军阀呀,国家是要分裂的呀,汉朝的七国之乱忘了?西晋的八王之乱才过去多少年?但唐玄宗当时就只回了一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756年的七月,太子李亨把自个儿的老爹废了,自立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再反过来看此时的永王李璘,相当于当时南大唐的总理兼总司令,兵强马壮,钱粮充足,对中原的皇族形成了不小的威胁。

一个是根正苗红,一个是野路子,聪明的高适果断决定,老子今后就跟着唐肃宗混了。唐肃宗一看,这小子有眼力见,封他为淮南节度使,直接是淮南军区司令。恐怕连高适自己都想不到,几年前还是哥舒翰手底下一个小小的幕僚,如今五十几岁竟然混到了军区司令,人啊,一辈子真不好说。

与此同时,唐肃宗在面对北方安史叛军之际,也发表了题为"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讲话。命令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三面合围,对永王做好了防范。

这个时候的高适,手握重兵,威震一方,牛逼轰轰。

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大唐诗坛唯一例外高适)(2)

我和李白注定是路人

好,这个时候我们来看一看,李白老大哥干了什么。自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就带着媳妇宗氏一路南下。南奔避难途中,永王李璘向李白的邮箱中发去了一封offer,邀请李白共同剿灭安禄山,共创大业。

明眼人都知道永王是要"创大业"的呀,但李白不知道,或许是失业太久了,太需要一份可靠的工作,导致李白想都没想,屁颠屁颠跑到了永王的阵营。

要说老李写诗肯定是一流的,武功确实也不错,耍剑耍得挺不错的,但是做官真的不是那块料子,"职商"令人捉急,政治眼光基本没有。那个时候,怎么不去团结在以唐肃宗为核心的国家领导周围呢,干嘛一定要找死呢,等着哪个黄道吉日在断头台前干了那碗壮行酒吗?

至德二载(757年),永王李璘被高适等军区司令包了饺子,李白也锒铛入狱了,这里我们为老大哥默哀三秒。

李白和高适,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分别12年后,再相会居然是如此的天上地下。

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大唐诗坛唯一例外高适)(3)

李白在3平方米的牢房里度日如年,心如死灰。某一日,老李窝在墙角想美酒的时候,偶然间听狱卒说起,那个新来的军区司令是当年老将军哥舒翰手下的得力干将,好像叫什么高适,厉害得很,文武全才。

李白顿时脑子撒清爽,凭着那股子臭不要脸的劲,托前来探监的好友张秀才给高适带去了一首诗。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李白《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读惯了"床前明月光",很少有朋友知道李白还有这么不出名的诗,没办法,毕竟是李白的黑历史,咱们中学课本上也不太可能提起。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咋回事呢,朋友们也不必看懂,就知道其中一个人物就行了。"留侯",就是张良,李白通过这首诗讲述了留侯张良当年是怎么牛逼轰轰地帮助一个流浪汉刘邦打败牛逼轰轰的秦王朝和牛逼哄哄的霸王项羽,成为了另一个牛逼哄哄的汉高祖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意思,把高适比作张良,借着拍高适马屁的功夫,求高大司令拉兄弟一把吧。

不知各位朋友有啥感想,一个牛逼轰轰的诗仙,一间几平方米的牢房,一首含蓄委婉的求情诗,一位昔日相伴的老友。反正小编心里是五味陈杂。

多年官场的历练,让高适明白,这个忙帮不得啊,即使是最铁的兄弟,也不能帮啊。人家犯的是忤逆作乱的罪啊,是和龙椅上的那位主对着干的事情啊,能活下来就是走狗屎运了。

在这件事情上,高适表现出不一般的冷酷,但却是最务实的写照。

但兄弟之间终归有另一种感情,既然救不了你,那么"汝妻子吾养之,兄安心而去",从今以后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的老婆……

后来李白有幸被流放到夜郎,在途中又遇到了大赦,听说是朝中有人帮忙的,有人说是高司令,又有人说是情敌王维,还有人说是小情人玉真,到底是咋回事,我们也只好猜猜了。自那以后,年近60的李白带着老婆再次过上了"讨饭吃"的生活,我们无法想象,名满天下的诗仙李白,晚年竟然是这般结局。

有些老李的铁杆粉丝可能看不下去了,觉得高适无情无理无理取闹,怎么不帮下我的李白哥哥呢。

那么,高适究竟是不是冷血动物,做上高官之后是不是飘了呢,对待朋友是不是真的不讲情面呢?我们且来看看另一位大佬的情况怎么样。

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大唐诗坛唯一例外高适)(4)

我和杜甫才是真爱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之前提到过的,王维作为中央的高级别人物,自然受到叛军的重视,但是当时还有一位诗坛的大佬,竟然被叛军忽略了。

其实说忽略也不太准确,毕竟当年杜甫只是一个小小的仓库保管员,所以懒得抓你了。

杜甫逃出长安之后,要死要活地寻找组织,最终来到唐肃宗手底下干起了左拾遗的工作,和岑参一同在办公室里为皇帝提点意见。

但是杜甫和李白一样,真的不是做官的料子,不像高适会来事,会说话。你说宰相房琯吃败仗,你一个言官去凑什么热闹,既然是吃地沟油的命,就别操心金銮殿的事情,一个芝麻小官就别和皇帝老子起正面冲突,你不要面子,皇帝要面子的呀。但是杜甫耿直啊,得,贬官吧,日子再一次紧缩起来。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掉了公务员工作,带着一家老小去了成都,也可以理解,毕竟人也老了,该找个地方安养晚年了。

这一年,高适刚好初任彭州刺史,因为平定永王叛乱和之后讨伐安史叛军有功劳,50来岁的高适现在春风得意马蹄急,美得很美得很。人人传言,有个糟老头子上马能打仗平乱,下马能写诗撩妹。

碰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杜甫,高适的宠弟病就泛滥了。时不时嘘寒问暖,问问弟妹好不好,孩子饿不饿,顺便带点菜、买点肉、扛袋米、开一车煤饼,另外还资助杜甫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浣溪草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杜甫草堂"。

杜甫老实巴交不会说什么感谢的话,只好把一切感情放在诗里面,毕竟写诗是他的强项。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杜甫《酬高使君相赠》

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大唐诗坛唯一例外高适)(5)

一年以后,高适改任蜀州刺史,终于能和杜甫老兄天天见面了,自当年三人同游,已经足足十几年了。

感性的杜甫写了《奉简高三十五使君》送给高适,其中两句"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个人觉得最为经典,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朋友会很有感触。

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

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

——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这个时候,高适已经高官厚禄,杜甫却衣衫褴褛,衣食不保,然而两人之间的友谊却丝毫不减当年。在众多高适写给杜甫的诗中,有一首最令杜甫感慨。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恭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诗词大意就是说,高适写信寄给了草堂中的杜甫,料定杜甫也在思念故乡。而此时的高适被朝事牵绊,第一不能好好照顾到兄弟,第二也是身不由己,不知何时重聚。人家老来都退休,高适老来却还领着二千石的俸禄,杜甫老兄却还在为基本的温饱发愁,实在是惭愧啊。

反观全诗,高适姿态很低,没有了壮年时期的壮阔与豪气,只有简单和朴素,却流露了浓浓友谊,一个"愧"字真的画龙点睛,给人以跌宕起伏之感。

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大唐诗坛唯一例外高适)(6)

纵观安史之乱以来,我们不禁发现,这一场国运,似乎也是高适、李白、杜甫三个人的命运转折点。

高适,站对了阵营,做对了事,步步高升。

李白,站错了阵营,做错了事,晚节不保。

杜甫,站对了阵营,做错了事,凄凄惨惨。

十几年后的再次相见,一个是位高权重的军区司令和省长,一个是狼狈不堪的阶下囚,一个是人到中年的苦命人。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高适在诗坛的成就确实不如李白和杜甫,名气比高适大的诗人比比皆是,然而高适赢在了审时度势,赢在了讲究原则,对李白并非见死不救,对杜甫也不是行同路人。他的冷面和热情,缘于他的出身,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军人,从军人里走出来的诗人。他和岑参一样,亲历战争,亲睹塞边,有着"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的切身感受,而不像李白一样随心所欲,更也不像杜甫一样哀天忧地。

高适,从一个不务正业的单身狗,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叔,到出塞边疆,平定内乱,征讨安史叛军,年过半百立下赫赫战功,不得不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按今天的话来讲,高适的情商比李白杜甫两个人都要高。同时,高适的"职商"也是大唐诗坛中的NO.1,论起干事业,高适的本事不是大唐那些个诗坛大V学得来的。陈子昂够牛了吧,冤死在狱中,王勃算狂了吧,英年早逝,李白够牛逼轰轰了吧,照样进监狱,还有隔壁家的老王王昌龄,照样不是被暗杀,就连百代文宗韩愈都不知被贬了多少次,更不要提孟郊贾岛这些个买不起棺材板的死鬼了。

我们不难发现,大唐诗坛有很多牛掰的人物当过宰相,譬如倒霉鬼张九龄、渣男元稹,除了那个"锄禾日当午"的李绅被封为赵国公之外,高适是大唐诗坛中唯一一个封侯的,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不是吹出来的,是高适几十年打拼出来的,没有半点开后门的嫌疑。

因此,在《旧唐书》中记载着这么一句:"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说不正经的话,讲正经的历史。愿全球人民平安健康,早日脱离疫情!"三点水谈"下期再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