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历史名人名单(豫西卢氏深山走出)(1)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王万红 通讯员 张海军

曹靖华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五四”以来我国翻译介绍俄苏革命文学的先驱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年高德劭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他是将白话文和中国现代文学带入俄苏的第一人,为苏联培养了一大批汉学家和外交官。曹靖华为中国革命和党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还为推动中苏文化交流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曹靖华1897年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路沟口自然村,童年在家乡跟随父亲读书。曹靖华乳名“彩娃”,按家谱排行取名“联亚”。19岁时走出豫西伏牛深山区,考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学习,“五四”运动中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在《青年》半月刊上发表文章时,署名“靖华”,意在“保卫中华,振兴中华”。曹靖华是卢氏乃至三门峡最早接触、传播马列主义的人士。1921年被社会主义青年团派往苏联留学,自此拉开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1987年9月8日曹靖华病逝于北京,被誉为“一代宗师”。1991年10月4日,曹靖华同志骨灰归葬卢氏县烈士陵园。

作为现当代卢氏县最为知名的人物,卢氏人民永远纪念曹靖华,将贯通城区东西的主干道命名为靖华大道,把五里川镇中心小学命名为靖华小学,在县一高南门广场树立了曹靖华雕像和鲁迅手书的教泽碑,修缮了2000年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曹靖华故居,新建了曹靖华纪念馆。今年8月适逢曹靖华诞辰125周年,人们更加缅怀革命先驱、“一代宗师”、文学巨擘曹靖华先生。

卢氏历史名人名单(豫西卢氏深山走出)(2)

曹靖华的祖父酷爱读书,因家贫,冬夜读书,点不起油灯,点一支香照看字行,一行行读。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字培元,是晚清秀才,因痛恶时政腐败,又悯家乡文化落后,中举后毅然放弃功名,在山乡从教60余年。良好的家风中,幼年的曹靖华每天拾柴、割草,放牛,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读书。曹靖华跟父亲推磨时,起初推一圈认一个字,后来,就把书本放在磨盘上,推一圈读一句。生活穷困,买不起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或蘸水在方砖上练字。五六岁时,曹靖华开始跟一位伯父读《三字经》《论语》,后跟随父亲到朱阳关的陕州直隶州分州义学读书。曹靖华的父亲思想开明,反对封建,弃旧图新,推崇白话文,经常看省里出版的《白话报》和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曹靖华跟随父亲接受了新思潮,在新的道路上前进了。曹靖华跟随父亲读了几年书后考上了县里的唯一学府,位于县城奎星楼下的高等小学。1916年夏,曹靖华高小毕业,从伏牛深山的五里川晓行夜宿,步行四天到达洛阳,搭火车到开封,考入河南省立第二中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曹靖华在开封省立二中和几位同学成立了“青年学会”,其宗旨是反日救国,反封建,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青年学会”出版会刊《青年》半月刊,面向全国每期约发行5000份。曹靖华曾在《青年》半月刊上写了一首诗《月下看孤雁》,其中一段是这样的:“雁!雁/你这深夜一声/唤起了许多青年/我梦已醒/我志已决/我愿整顿红旗作健男/我愿本我冲杀奋斗的精神/和那黑暗恶魔宣战/和那黑暗恶魔宣战”,曹靖华还在《青年》半月刊上写诗歌颂列宁。曹靖华因家贫,连学生的伙食也搭不起,总是跑到学校对面的粥棚里和洋车夫一起啃玉米面馍,课余为学校刻印讲义、整理图书,以劳动所得贴补衣食求学之不足。曹靖华就是在这样的窘困中挤出钱来,创办了这个刊物,并和《湘江评论》《新青年》一起上街叫卖、宣传。

1920年起,曹靖华开始写新诗、时论,陆续在《青年》《皖江日报》《曙光》《民国日报•觉悟》《益世报》《莽原》《新的小说》等报刊上发表。当年春,曹靖华与开封第一女子师范学生涂亚超被推选为河南省学生代表,出席3月27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结识了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当时的旅日学生代表李达及时任泰东图书局编辑的张静庐,接触了共产主义运动。1920年夏,曹靖华自开封省立二中四年级甲班毕业,因无力支付毕业证书所需花费,空手离校前往上海谋生。当年7月,经张静庐介绍入泰东书局任校对。10月,经蒋光慈、韦素园介绍前往安徽青阳县大通镇和悦洲女子小学任教。和悦洲是孤悬在长江江心的一个小岛、码头,曹靖华在这里又认识了不少进步人士。时间不长,蔡晓舟写信告诉他,上海办了个“外国语学社”,建议他去投考。

1920年底,曹靖华辞去教职重返上海,考入新成立的、位于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外国语学社聘了李汉俊讲法文、李达讲日文,袁振英、沈雁冰(茅盾)讲英文,主要的还是俄文,由杨明斋和库兹涅佐娃主讲。外国语学社按来自省份,分成三个小组活动,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在湖南组,王一飞、俞秀松在浙江组,来自河南的仅有曹靖华一人,与蒋光慈、韦素园、柯庆施等编入安徽组。曹靖华期望实现杨明斋所说的“学好俄文、出国深造”,期间还如饥似渴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以及介绍苏联、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其间加入了社会主义共青团。1921年“三八节”还听了陈独秀夫人高君曼的讲话。

卢氏历史名人名单(豫西卢氏深山走出)(3)

1921年“五一节”过后不久,社会主义青年团派曹靖华等七八人去苏联,由王一飞带队,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蒋光慈、韦素园、吴葆萼、卜士奇等人同行,进入东方大学学习。东方大学是第三国际办的,培养世界东方各民族革命干部。东方大学为中国学生成立了中国班,瞿秋白、李宗吾、罗亦农、王一飞等担任过课堂翻译,课程有《共产党宣言》、联共党史、国际共运史、政治经济学等。瞿秋白在东方大学教政治经济学,也有志于文学,曹靖华和韦素园特别喜爱文学,常到瞿秋白住处讨论文学,从这时开始,曹靖华与瞿秋白结下深厚友谊。

1922年7月,曹靖华因病经申请批准离开莫斯科回国,当年底来到北京,入北京大学旁听俄语课程。曹靖华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学风大开。曹靖华除了旁听俄语课程之外,常常旁听鲁迅主讲的“中国小说史”,并多次到宫门口三条鲁迅寓所聆教。期间,在瞿秋白的鼓励下,开始学习、翻译苏联作家契诃夫的独幕剧《求婚》《蠢货》等,当年12月,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25周年,俄语系学生用俄语演出了曹靖华翻译的独幕剧《蠢货》,曹靖华扮演剧中人物地主格里戈利。1921年1月,曹靖华参加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主持举行的列宁逝世追悼会。是年2月利用寒假,偕未婚妻尚佩秋赴河南罗山探亲,中旬回到开封,经介绍至北仓女中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不久因所持进步观点被迫辞职,重返北京大学旁听。

1925年春,由李大钊推荐,曹靖华前往开封任北伐国民军第二军苏联顾问团翻译,期间向顾问团苏方译员王希礼(原名瓦西里耶夫)推荐鲁迅小说《阿Q正传》,由其翻译成俄文。期间写信给鲁迅,请其为俄文本写序和自传,鲁迅8月25日收到这封信。据《鲁迅日记》记载,二人开始通信到鲁迅病故的11年中,他们二人的书信多达292封,其中84封的鲁迅去信被收录在《鲁迅全集》中,曹靖华是鲁迅通信仅次于许广平最多的人。1925年8月,参加鲁迅在北京组建的进步青年文艺团体未名社,该社以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为宗旨,成员还有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共六人。同月,曹靖华翻译契诃夫《三姊妹》,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同时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6年初,军阀吴佩孚攻占了开封,曹靖华与韦素园于“三•一八”惨案次日抵达北京。当年5月4日受李大钊指派前往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翻译。当时作为广东区委军委负责人的周恩来正协助加伦将军制定北伐军事计划。7月9日与加伦随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北上,参加攻打武汉三镇等战役。1927年7月28日,苏联顾问团等百余人被武汉国民政府解职回国,曹靖华于8月偕妻自武汉前往莫斯科,第二次到苏联学习、工作,先任中山大学“军事学”课堂翻译,1928年秋曹靖华去了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同时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当时中国共产党派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由于担任了繁重的政治任务,不能从事苏联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对曹靖华说:“应当把介绍苏联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当作庄严的革命政治任务来完成。”从那以后,曹靖华除了教书外,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从事翻译工作,“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他翻译的作品有:高尔基的《一月九日》、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托尔斯泰的《保卫察里津》、卡达耶夫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华西列夫斯卡娅的《虹》、列昂诺夫的《侵略》、费定的《城与年》、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聂维洛夫《不走正路的安德伦》等30多种,约300万字。这些作品,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鼓舞着成千上万的读者投入党所领导的革命洪流。

1929年11月6日,鲁迅信约曹靖华翻译无产阶级作家绥拉菲莫维奇的名著《铁流》。在严寒的冬季,曹靖华用当时苏联生产的又粗又厚的纸张,用笔复写力透5层,手指磨出了老茧,在1931年“五一”节前翻译完成。为躲避关口检查,曹靖华通过多种渠道辗转将译稿寄给鲁迅。鲁迅亲自校订并做后记,瞿秋白补译了长序。当时国民党“文禁”森严,没有一个书店敢于承印,无法出版。鲁迅节衣缩食挤出一千大洋,假托“三闲书屋”(取鲁迅、瞿秋白、曹靖华三个“有闲阶级”)之名印刷出版,通过外国友人在上海的内山书店,将《铁流》从柜台下边一点一滴地“渗”到读者手中。《铁流》在我国革命和文学史上都曾起过很大作用。抗战末年林伯渠就曾说过:“延安有一个很大的印刷厂,把《铁流》一类的书,不知翻了多少版,印了多少份。参加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看过这类书的。他成了激励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了……”《铁流》面世至今,已再版数十次,直至今天仍然焕发出生命力,鼓舞着一代代人成长。

卢氏历史名人名单(豫西卢氏深山走出)(4)

1933年8月,曹靖华偕妻女回国,应中共地下党员、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范文澜邀请,前往该校任教,同时在中国大学、东北大学、中法大学、民国大学等校兼课。

1934年秋冬,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迎来了65周岁,在山区执教也整整45个春秋。卢氏县的一些学子计议,树碑感念教泽,推举曹植甫儿子曹靖华执笔撰写碑文,曹靖华感到儿子为父亲树碑立传没有先例,很难落墨,遂写信请鲁迅撰文。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鲁迅看过山区学子反映的曹植甫老人事迹后,深受感动,顿生敬意,欣然命笔,于八天之内便写就《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而后寄给曹靖华,并顺致对植甫公敬佩之意,希望能很快将碑文勒石,以了学子心愿。

鲁迅撰写的教泽碑文如下:“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云尔。铭曰: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巧黠因时,鷃枪鹊起,然犹飘风,终朝而已。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惓,惟精惟一。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会稽后学鲁迅谨撰。”1935年6月,鲁迅把《河南卢氏教泽碑文》发表在北平出版的《细流》杂志上,并于年底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正如鲁迅所说,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为人耿介,“品节卓异”,他指挥运送人员将来自西峡县桑坪镇的碑石运到村中水井旁边,作为乡民们汲水用的井台石,树碑祝寿所筹银洋捐给学校。

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与曹靖华晤面,得知曹靖华是河南卢氏人后,便似曾相识地问:“卢氏,卢氏有位曹植甫先生,一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那位曹老先生你可知道?”曹靖华连忙回答:“那是家父。主席未到过豫西,怎么认得?”毛泽东主席先是笑着说:“我是从鲁迅著作中看到的。”接着又惊奇地说:“哦,现在可弄清楚了,你是一位老教育家的儿子。鲁迅写的教泽碑文,那真是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哪。以后有机会到豫西,一定去看望他老人家。”

1946年李先念部队由鄂北宣化店突围,一支3000人的先头部队进入伏牛山区,当时粮草非常困难,曹植甫出面为部队筹集了300余万斤粮食及大批寒衣,直至后来的1984年12月14日,陕西省丹凤县党史办主任屈超耘还到北京为曹靖华带去了当时的证明材料。1951年曹植甫曾是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由于年高体弱、山高路远,未能成行。

鲁迅手书《河南卢氏教泽碑文》原稿(包括正稿和初稿),于1965年,由曹靖华随收藏的鲁迅全部信件交由许广平转赠鲁迅博物馆收藏。直至1986年9月6日,全国第二个教师节前夕,卢氏县委、县政府将鲁迅教泽碑文镌刻贞石,立于曹植甫家乡五里川镇卢氏县第二中学内。

卢氏历史名人名单(豫西卢氏深山走出)(5)

作为有影响的进步文艺人士,曹靖华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1935年12月16日,曹靖华参加东北大学学生抗日救亡大游行。1936年2月曹靖华再次到上海,经鲁迅代转中共北方局致中共中央报告。当年5月,帮助刚出狱的丁玲函告鲁迅寻求帮助。6月15日,曹靖华与鲁迅、巴金、张天翼、曹禺等共63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界宣言》,呼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救亡工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月8日,日军占领北平。10月,北平大学联合北师大、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成立西北临时大学,曹靖华赴任该校教授。当年年底,国民党教育部下令禁习俄文及马列观点社会学课程,学校推举曹靖华与彭迪先为代表抗争,结果曹靖华等13位教授遭解聘,国民党当局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罪名”,通令全国高等院校不得再予聘任。

1939年2月,曹靖华来到重庆,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与翦伯赞、侯外庐、戈宝权、葛一虹等一同出任改组后的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苏文化》常务编委,接任《中苏文化》日常编务,1940年起负责编辑《苏联文艺丛书》。编辑工作中,得到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苏联驻华使馆及爱伦堡、法捷耶夫、瓦西列夫斯卡娅、左琴科、卡达耶夫、拉夫列尼约夫、列昂诺夫、波列沃依、绥拉菲莫维奇、托尔斯泰、费定等苏联作家的协助;团结了一批诸如茅盾、戈宝权、葛一虹、张铁铉、彭慧、穆木天、袁水拍、徐迟等优秀译作者,在此后几年翻译出版了《复仇的火焰》《团的儿子》《人民是不朽的》《俄罗斯问题》《望穿秋水》《康庄大道》等苏联文学作品。同时,应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邀请,在苏联大使馆开办的中文学校教授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1940年10月19日,参加“文协”、中苏文协等12个团体举行的鲁迅逝世4周年纪念会和“文协”聚餐会,周恩来出席聚餐会并讲话。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曾紧急约见曹靖华,当面指示他“赶紧设法,就地隐蔽,越快越好。”并交给他一包钱,要他赶快走。在党如此艰险困难之际,曹靖华不忍心拿党的钱,第二天他将钱重新送交周恩来,并立即隐蔽起来,他先后隐蔽在四川江津白沙镇和重庆沙坪坝的乡间,同时与党保持着联系。

曹靖华在重庆期间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向往和拥护共产党。1945年2月22日,曹靖华与郭沫若、茅盾、冯雪峰等312人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提出实现民主三大纲领、六点要求。6月9日,根据周恩来指示成立中苏文艺联络社,曹靖华为该社主要编辑人员之一。8月13日,“文协”举办庆祝抗战胜利欢谈会,决定成立附逆文化人调查会,推举曹靖华、老舍等18人为委员。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曹靖华至少四次与毛泽东主席见面。9月1日,曹靖华出席中苏文协会长孙科主持的中苏公约签订30周年庆祝酒会,与毛泽东主席晤面。次日,毛泽东主席参观苏联建设成就图片展,与曹靖华谈及《河南卢氏教泽碑文》及曹靖华父亲曹植甫。9月3日,曹靖华携带翻译的25种苏联小说,与巴金、葛一虹等前往张治中公馆拜见毛泽东主席。9月8日,曹靖华出席张治中为毛泽东主席举行的饯行宴会。

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在文艺战线,曹靖华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做着坚决斗争。1946年1月8日,曹靖华与茅盾、胡风、巴金、冯雪峰等26人联名代表重庆文艺界发表致政治协商会议各代表书,要求监督实施“停止国内军事冲突,恢复和平生活的各项措施,废止文化统治政策,确立民主文化建设政策”等九项有关文化教育措施。曹靖华冲在文艺界斗争第一线,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的忌恨,也受到正义人士的保护。1947年3月3日,曹靖华赴梅园新村与中共代表团话别,遭遇国民党特务跟踪,后经周旋脱险。当年8月22日,曹靖华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告诉他已被列入国民党政府黑名单,写信人劝其远走。直到后来,这个写信者一直成谜。曹靖华一直耐心做工作,策反时任浙江诸暨县长的外甥祝更生,使其在1949年3月率部起义。祝更生解放后一直在浙江工作,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1948年9月,曹靖华接受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聘约,出任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讲授俄语及“苏联文学选读”。曹靖华受到师生欢迎,当年10月,《北平学生周报》为阔别10年后重返教坛的曹靖华发表《重回教育界里来的曹靖华先生》。1949年7月,曹靖华出席第一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任平津代表团二团团长、大会常务主席团成员、全国文联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9月21日至30日,作为文艺界候补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0月1日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0月2日,出席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任理事及总会研究出版部主任。

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贡献的曹靖华,开启了人生新的天地。

卢氏历史名人名单(豫西卢氏深山走出)(6)

曹靖华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调任北京大学教授。自1951年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建立时起至1983年,直至年届85岁高龄,一直担任该系系主任,为筹建和发展俄语系做了大量工作,3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精通俄语和俄国文化的领导干部和学界人才,同时为苏联培养了一大批汉学家和外交官,架起了中苏友谊的桥梁。曹靖华在讲授苏联文学史及文学选读课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革命理想和高尚情操。他教授俄语坚持“外为中用”的原则,提出并在教学中贯彻“文学翻译的工作要有利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五六十年代,曹靖华在教学中还继续践行研究苏联文学,撰写了不少研究文章,集中地探索了苏联文学的特征、发展历程、意义和影响,追踪了其在中国的传播轨迹,阐述了它与中国新文学和中国革命的关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苏联文学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作用。中国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以此为荣,把曹靖华看成是翻译界的一面旗帜。

除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曹靖华还担任了繁重的社会工作。1950年9月5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府字第2793号),任命曹靖华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曹靖华还曾任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苏友好协会全国理事兼北京市分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1956年3月,曹靖华同志赴中南海与周恩来谈其本人的入党问题,由冯雪峰、邹鲁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六十年代起,曹靖华同志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这些文章,或歌颂祖国锦绣山河,或追忆前辈的嘉言懿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曹靖华的散文被分别收入《花》(1962年)、《春城飞花》(1973年)、《飞花集》(1978年)、《曹靖华散文选》(1983年、1986年)等作品集中。尤其是《春城飞花》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半年行销7万册,深受读者欢迎。一些名篇作为范文,收录在教材中,广为传颂。

在十年动乱期间,曹靖华同志遭受迫害。“四人帮”的喉舌诬蔑曹靖华散文集《春城飞花》的出版是“文艺黑线”的回潮,妄图罗织罪状,进行攻击陷害。粉碎“四人帮”后,曹靖华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虽然年事已高,仍然积极投身各项工作。1980年5月12日,北京大学党委作出为曹靖华“平反”的决定。曹靖华先后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1982年秋,已是85岁高龄的曹靖华出任《俄苏文学史》主编,这是我国自行编写的第一部统编教材,由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40多位教师集体编写,获1995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83年10月13日,北京大学俄语系召开曹靖华从事教育文化工作60周年座谈会,邓颖超、杨尚昆、臧克家等来函祝贺。1987年5月7日,北京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外国文学会、陕西人民出版社、《关东文学》杂志社等8家单位提前召开曹靖华90寿诞学术讨论会。5月15日,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授予曹靖华名誉博士学位,苏联驻华大使特罗扬诺夫斯基颁发学位证书,并宣读校长梅尔库里耶夫的贺信。

卢氏历史名人名单(豫西卢氏深山走出)(7)

曹靖华一生走过世界好多地方,但他一直心系家乡。曹靖华自1916年19岁走出豫西卢氏伏牛深山区后,分别于解放前和解放后各回过三次卢氏家乡。

1922年7月曹靖华因病经申请批准离开莫斯科回国,同行的有韦素园、吴葆萼等,回国后曹靖华与章人功护送吴葆萼去青岛住院,之后回卢氏养病。这次返乡养病长达五个月之久,期间母亲有病,他带病侍奉母亲,不久母亲病逝,他悲痛万分。养病期间,曹靖华坚持学习,当年12月病情稍有好转,便在春节前启程赶到北京大学旁听课程。1937年春,曹靖华挤出时间回乡探亲,并在昔日北京大学同窗好友刘濂波在卢氏县范里镇涧底村创办的县立简易乡村师范晤谈,交流对国家时局看法。1946年夏,曹靖华回河南卢氏探亲,送给好友刘濂波一本《保卫察里津》,因国民党卢氏县当局怀疑曹靖华是共产党频频制造麻烦,曹靖华离开卢氏返回北京。

1952年秋,曹靖华再次返乡探亲,卢氏县委县政府为他举行了欢迎大会,参观了县文化馆、县里联合中学,并回五里川镇探望父亲曹植甫。为了保护曹靖华的安全,县里在五里川镇附近实行了宵禁。1954年8月8日,曹靖华在参加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再次回到家乡宣传大会精神、收集社情民意,回京后很快寄来了鲁迅全集和他翻译的苏联文学著作等许多书籍,充实了县文化馆馆藏图书。1981年6月,曹靖华赴西安参加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后,回到家乡卢氏,并在全县公社书记会议上讲话,曹靖华用浓重的乡音说“同志们好,乡亲们好”,话音未落,已是泪流满面。此次回乡,曹靖华还为县文艺界人士作了报告。返京途中,在郑州找到省委副书记赵文甫商谈卢氏汤河温泉开发事宜,后来省里拨款20万元建设汤河温泉。

每逢家乡人来京,曹靖华总是热情接待,为家乡学校、诗社题词,三十年间常为家乡学校、友人赠书。2003年河南电视台还和卢氏县委县政府联合拍摄了六集电视剧《曹靖华和他的父亲》。

曹靖华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一生追求进步,坚持革命;从青年时代起,几十年来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和关怀下,孜孜不倦地工作和战斗。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刚直不阿、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可贵品质。董必武同志曾以“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誉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风骨。曹靖华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踏实肯干,不务虚名。鲁迅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称赞他“一声不响,不断地翻译着”的实地劳作精神。曹靖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谦逊朴实,平易近人。他对青年学生更是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培育了好几代人。

卢氏历史名人名单(豫西卢氏深山走出)(8)

曹靖华为人品德高洁。当年修建人民大会堂拆除了他的住所,曹靖华坚持不要政府给予的补偿。曹靖华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习仲勋、齐心夫妇以及杨尚昆、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着深厚的友谊。

1987年9月8日,革命和战斗了一生的曹靖华逝世,9月22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告别仪式。新华社以《洁比水仙幽比菊 一代宗师永垂范 曹靖华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为题播发长篇电文。据新华社报道:

邓颖超、习仲勋、李鹏、杨尚昆、胡启立、邓力群、周谷城、宋平、杨易辰、周培源、雷洁琼等沉痛地向曹靖华做最后诀别。八宝山殡仪馆灵堂内外摆满了花圈和挽联。向他敬献花圈的有邓颖超、习仲勋、李鹏、杨尚昆、胡乔木、邓力群、胡启立、徐德珩、周谷城、杨静仁、周培源、费孝通、赵朴初、叶圣陶、巴金、雷洁琼、汪峰、钱伟长等同志,以及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教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等。首都各界知名人士及曹靖华生前好友共300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曹靖华留下的丰富译著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光辉业绩,将镌刻在中国革命和新文学运动的史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