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起读第82天,也是《灵枢》的第一天!感谢看到这一篇的各位,一起继续……今天是探讨九种刺治针具和十二原穴的——

《灵枢 九针十二原》

黄帝内经多御少泄(通读黄帝内经之八十二)(1)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翻译如下:

黄帝问岐伯:我把万民当做自己的儿子,供养百姓,征收他们的租税。我怜悯百姓生活不能自足,而又有疾病接续而来。我希望百姓不用被药物伤害,也不使用砭石(石针),只希望用九针来疏通他们的经脉,调和他们的血气,令气血经脉在逆顺往来的交会之际正常运行。让九针的治疗方法能够流传到后世,必须明确为其制定法则,让它永不湮没,长久而不失传,容易使用并且难以忘记,为它确立条理清晰的理论体系,列出章节,分清表里,从始至终确立顺序,让它各有其形,所以先确立编纂针经。您可以就此说一说吗。

岐伯回答说:请让臣依次来说一说,以便能有清晰的条理,就像万物始于一终于九那样。先说说九针之道。使用九针治病的要领,说出来很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高超的境界,粗陋的医生只注意病人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医术高超的医生则可以抓住病人内在的神的变化,病人气血虚实的变化非常神妙,高超的医生可以分辨出正气和客邪在哪条经脉的门户争斗,不能观察到疾病的症状,又怎么能认识到发病的原理呢。刺治之术的精微之处,在刺治的急与缓,粗陋的医生只拘泥于四肢关节的穴位,而高超的医生却能抓住气血往来的契机。这个契机在到来之时,是不会脱离该经的孔穴的。蕴藏在孔穴中的契机,清静而微小,其来时不可强求,其去时无法追溯。了解契机到来规律的医生,不出现丝毫的偏差,不了解契机到来规律的医生,就会错失时机如同箭在弦上目标消失发不出去一样。了解气血往来的规律,就总是能够契合刺治的时机,这是粗陋的医生最易昏昧之处,也是高超的医生才能掌握的道理。正气离去时为逆,正气来复时为顺,明确通晓了逆顺的道理,奉行正气的方法就不必总需要去向他人请教。如果正气离去正值亏虚之时却采用消夺的泻法,哪里能够让其不虚呢,如果邪气正盛却采用补法来帮助它,又怎么会不让它更实呢,是迎着邪气到来使用泻法,还是顺着邪气离去使用补法,就需要医生以自己的想法来参合斟酌,刺治的道理就全在其中了。

凡是用九针治疗疾病,如果气血亏虚就用补法充实,如果邪气满盛就用泻法泻除,恶血郁积就要清除它,邪气偏胜则要用攻下法消除。《大要》中说:慢进针、快出针的方法就是刺治的补法,快进针、慢出针的方法就是刺治的泻法。病人所能说出的对使用补法、泻法后出现的寒热等不同感觉,常常是若有如无、似是而非,医生就要能体察气血的后来与先至,并决定是否留针以及留针时间的长短,采用泻法还是补法,目的都是要让病人感到用补法有所得益,用泻法而有所失去。

补虚及泻实,是九针之术最为精妙之处,在使用补法泻法时,是以针刺来取得疗效。泻实之时:必要持针刺入,摇大针孔令邪气排出,在排开表阳之后出针,邪气就会随出针而泻出。如果出针后按压针孔,就是让邪气蕴积在内的错误之法,瘀血无法消散,邪气无法排出。补虚之时:要抓住气血往来的时机,候气时医生在意念上不要妄动,动作上要似行似止,就像蚊子叮咬时一样轻,留连徘徊,在得气之后,出针则要像琴弦断绝一样迅疾,用左手在右手出针之时迅速按闭针孔,让正气存于体内,此时针孔已经封闭,中气就会得到充实,也必然不会留有瘀血,如果意外出现瘀血,要尽快将其去除。

持针的方法,以精神坚定、手指坚劲为至宝,用端正的手法将针垂直刺入,不能偏左偏右,全神贯注在极为精细就像秋天动物毫毛一样的刺治技巧中,意念集中在病人身上,仔细审视病人的血脉情况,刺治时才不会出现失误。刺治之时,一定要观察病人的双目和眉目之间,精神贯注不能走神,才可知晓病邪存在、消除之机。血脉,在腧穴周围横结分布,看起来清楚而分明,摸上去坚硬触手。

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不同,第一种叫镵针,长度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员针,长度一寸六分;第三种叫鍉针,长度三寸五分;第四种叫锋针,长度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度四寸,宽度两分半;第六种叫员利针,长得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度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度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度四寸。镵针,针头大,针尖锐利,适合刺泻肌表的热邪;员针,针尖就像卵形,用来按压摩擦分肉之间,不会损伤肌肉,还可泻除分肉间的邪气;鍉针,针尖如同粟米一样圆,主要用来按压而不刺入经脉,抑制邪气并入正气流通;锋针,三面有刃,用来拔除痼疾;铍针,针尖就像剑锋,用来去疮疡,排脓血;员利针,针细如马尾,针尖圆而锋利,中间针身略粗,用来拔除暴气;毫针,针尖细微就像蚊子虻虫的嘴,进针时安静而缓慢地刺入,观察脉气之细微并较长时间留针,调养气血、祛除痛痹;长针,针尖锋利针身极薄,可以用来治疗病程久远、病位较深的痹症;大针,形状就像棍棒,针尖微圆,用来泻除身体关节中的积液。九针的用途全在这里了。

邪气侵入经脉之中,风热形成的邪气位于身体上部,食滞形成的邪气处于肠胃之内,寒湿清冷形成的邪气在身体下部。所以,针刺头部骨陷中的腧穴可以风热之邪泄出,针刺中焦足阳明的合穴可以将食滞造成的邪气泄出,如果病邪较浅而针刺过深邪气反而会被带入身体更深处,病情也会越发严重。所以说:皮肉筋骨各有其在身体中所处部位,不同的疾病刺治时也要选择相应的部位,各种针具也有不同的适应症,要根据病情等选择合适的针具和治疗方法。不分清病证的虚实,损害不足的正气补益有余的邪气,就是造成严重后果的错误做法,病情会更加沉重,此时如果选取五脏输穴刺治就会造成病人死亡,对阳气不足的病人刺治六腑经穴会让人形气衰虚,如果误泻五脏之阴会导致病人死亡,误泻六腑之阳会让病人发狂,用针错误的危害都在这里了。

进针之后如果经期不至,就不要纠结进针及捻转次数,直至得气;进针之后经气已至,就应出诊不要再刺。九针各有其所适应的疾病,各有不同的形态,要按各自不同的治疗范围加以正确使用。刺治的要点,进针后得气就能收到疗效,这个疗效的可靠度,就像风吹乌云散,青天得一重现一样明朗。刺治的要领也都在这里了。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五脏六腑气之所出在于何处。

岐伯说:五脏分别有井、荥、输、经、合五输,五条经脉共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分别有井、荥、输、原、经、合六输,六条经脉共有三十六个腧穴。人体经脉有十二条,十二经各有一络脉,再加上任脉的络尾翳、督脉之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为十五条,总共二十七条气脉,上下流注于周身,脉气所出之处就像泉水涌出,叫做“井”,像泉水一样流动之处叫做“荥”,脉气汇流灌注之处叫做“腧”,脉气大行如江河之盛之处叫做“经”,脉气渐为收藏入合于内之处叫做“合”,二十七条气脉循行流注,都在五输之中。经络之气汇聚之节,共有三百六十五个,懂得其中要领的人,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说清楚,不懂得其中要领的人,就会漫无边际语不中的。这里所说的节,是血气运行出入之处,不是皮肉筋骨交会之处。

观察病人的气色和眼神的变化,就能掌握其神志、气血消散与恢复的时机;专心分辨病人身体的强弱和聚酯动静,就能掌握病人体内虚邪与正邪之风。用右手推针,左手护持针体,等待经气到来而出针。

凡是要用针刺治疗,必须先诊查病人的脉象,观察邪气的轻重,才可以进行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已经衰竭于内,而用针的医生却反而去补益在外的阳经,导致阴气愈加受损的结果叫做“重竭”,如果发生重竭,病人必然死亡,死亡时会非常安静。这是因为治疗他的人违背了经气变化的规律,选取腋下、胸前之间的腧穴。如果五脏之气已在体表衰竭,而用针的医生却反而去补益在内的阴经,导致阳气受损严重衰竭,就是逆厥,发生逆厥病人必然死亡,死亡时会非常燥动,这是因为治疗他的人违背了气虚补阳的原则,反而刺治四肢末梢的穴位。刺治时刺中病害但留针不去,会让精气外泄;刺中病害但过早出针,邪气未尽,就会让病邪聚集在针刺之处。精气外泄会导致病情更加沉重,病人身体更加虚弱,而病邪聚集在针刺之处就会生出疮疡。

黄帝内经多御少泄(通读黄帝内经之八十二)(2)

五脏之表有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经脉的十二原穴,十二原穴之气都出于两肘、两膝四个关节,四个关节的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的疾病。五脏出现病证时,应选取十二原穴刺治,十二原穴是秉承三百六十五个气穴经气汇聚之处。五脏发生疾患,病变会相应地出现在十二原穴,而原穴的病变各有其出处,明晰发生病变的原穴,观察其病变情况,就知道五脏的病患在哪里。

阳脏中的少阴是肺脏,肺气本源出于太渊穴,左右共两个。阳脏中的太阳是心脏,心气的本源出于大陵穴,左右共两个。阴脏中的少阳是肝脏,肝气本源出于太冲穴,左右共两个。阴脏中的至阴是脾脏,脾气本源出于太白穴,左右共两个。阴脏中的太阴是肾脏,肾气本源出于太溪穴,左右共两个。膏的本源出于鸠尾穴,鸠尾穴为一个。肓的本源出于气海穴,气海穴为一个。以上这些十二原穴,刺治时主要治疗发生在五脏六腑的疾患。

腹胀之病刺治时选取三阳经的腧穴,完谷不化的泄泻刺治时选取三阴经的腧穴。

五脏发生疾患,就犹如刺扎在身上,衣物染上污渍,绳子打了结,河道淤滞堵塞。刺虽然扎入很久了,但还可以拔除;污渍染上很久了,但还可以清洗;结扣打上很久了,但还可以解开;河道淤滞很久了,还可以疏通。有的人说久病是不能治愈的,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善于使用刺治之术的医生,治疗五脏的疾病,就像拔刺,就像清洗污渍,就像解开绳结,就像疏通河道。病程虽然很长,但仍然可以治愈,说不能治的人,是还没有掌握治疗这些疾病的医术。

刺治各种热证,就像用手试探热水的温度,浅刺快出;刺治各种寒证,就像人留恋家乡不愿外出,深刺久留。阴分中藏有热邪,刺治时应选取足三里穴,正确行针不能懈怠,邪气退去才可停止,邪气不退就再重新刺治。疾病病位在身体上部而内连五脏,刺治时选取足太阴的阴陵泉穴;疾病病位在身体上部而外连六腑,刺治时选取足少阳的阳陵泉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