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注释: 过: 过错。恶: 厌恶。

句意: 喜爱一个人就不自觉他的过错, 厌恶一个人就不自觉他的善的一面。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爰延列传》

我的理解:在现实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往往对人的认知上存在偏差,再好的人都是有缺陷的,再差的人都是有好的一面,只是好的人比较偏重于好的方面,差的人偏重于差的方面。

所以在交往人、用人方面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取长补短。

如果喜欢一个人,应该帮助他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放纵,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包括亲人、朋友、同事越是亲近,越是信任,而不设防,自己受到伤害最大的,往往是这些人造成的。

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是可以利用他们长处,成为自己所用的人。有时候用这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反而安全系数较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非常用心地防止地防止了这些人的缺陷,反而出现良好的结局。

所以,有智慧的人,都是驾驭人的高手,所谓的高手,就是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有对付的办法,殾能驾驭他们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包括:敌人、对手、亲人、朋友、生意、伙伴、领导、同事、普通人、富人。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摘自《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解释: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自己的收入不够高而感到耻辱,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学识够不够渊博。

我的理解:当一个人低谷的时候,所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哭天抹泪,更不是听天由命地躺平。而是纵观社会大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位,从知识、能力、文化、社会主流道德方面,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从实践中去磨砺自己,在低级到高级的竞争环境中拼搏,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奋起,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意思是:水开了,用水飘扬一下热水,可以暂时止住开水,但是马上还会再开,然而把锅底下的火熄灭,就会永远止住水开。

“扬汤止沸”原指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后喻暂缓危急之困境,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解决难题。

“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

出自:《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原文:“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我的理解:这句出自三国的名言,虽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但蕴含着非常深的战略、战术思维,在战争年代对战双方把断绝敌人的粮草、断绝其运输线,摧毁其用于军事设施的基础设施、兵工厂优先采取的,取得战争胜利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人如果长了痈疮,最好的办法去就是彻底地将腐烂的部分去除,虽然痛但可除根。彻底消除病痛,一个人如果让他死亡,断水断食最直接也最有效的。

纵观历史及现代战争,都是一样的,这是战略和战术首选,也是减少伤亡,代价最小的对敌之策。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的局部战争久拖不决,就是没有这种战略、战术思维造成的,或者有这种思维,但力度不够,或实力不够,而陷于被动。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译文:迷路后知道回来,就离正确的道路不远了;犯了错误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不算什么。

我的理解:这里说的是人生的选择问题,一个人的一生一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不断地不断地在选择之中度过,因社会的本质,是在不确定的状态下持续运行的。而选择的正确的概率概率是很小的。

选择需要智慧,而智慧来源于人的基因传承 家庭、社会的及个人成长环境。人的知识、经历、社会实践、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人选择的正确率是至关重要的。

但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会在选择中归于平庸,只有少数人通过正确的选择,走上了成功之路,这是自然规律。

虽然知道错了返回,离正确不远,但也得有正确选择的实力和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能知错就改,但因为人的智力水平,主动实践能力大小,及知识技能的提升,决定着人的选择方向。大多数的人会都不做到。或者不能坚持做到,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领悟。​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语出《三国志·魏志》。好的战将不惧怕丧生而苟且免死,刚烈之士不损害自己的操守而求得生存。说明良将、烈士决不苟且偷生。

我的理解: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丙军相遇勇者生。背水一战,绝处逢生,都是说的这种意思,作为将士和烈士,只有在生死绝境战胜敌人获得生存,这是将士、烈士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遵者虽死犹生,违者虽生犹死。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释义: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语出晋代陈寿《三国志·蜀书》,意谓言语浮夸,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人,不能得到重用。

实:实际。说话夸大,同实际不符。

原文为: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译文: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我的理解: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句话,有其两面性,人类有与生俱来的能力与实力不相匹配的本性,也就是人们常的欲望与梦想,这是非常正常的。现代企业的老板们,所宣扬的企业大多有夸张的成分,言过其实,其实是人的常态。这里讲的关键点,是用人之道,要用人的实际能力,也就是用其所能,避其不能。所以在用人上犯错误,并不是用的人的错,而是用人者的错。诸葛亮用马谡后果,完全错在诸葛亮而不马谡,这才正确的认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意思是:

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

【出处】《孙权劝学》。

我的理解:作为一个持续上进好学的人来说,学习提升自我在每时每刻进行着,用现代的话,就是与时俱进。

千百年来,中华古典思维一直延续着这种思维,这也是中华复兴的精神食粮,它蕴含在中国人的灵魂中。每天在实践着地改变地改变自己、改变社会。古人尚且如此,在当代,社会进步的步伐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是如此,对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用毛主席的一句名言来形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二十四史中四字经典名言(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释义集锦--6)(1)

二十四史中四字经典名言(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释义集锦--6)(2)

二十四史中四字经典名言(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释义集锦--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