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生命对寒冷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抵触踏入冬季的东三省,最大的顾虑恐怕便是寒冷的天气,然而放眼东北大平原,虽然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但皑皑白雪之下却沉睡着能攥出油来的肥沃黑土,等来年春暖花开,种子下地,无数生灵肆意生长,造就了年产千亿斤粮食的辉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世界最肥沃的黑土地?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世界最肥沃的黑土地(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的东北平原)

世界最肥沃的黑土地

有人说生命对寒冷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抵触。踏入冬季的东三省,最大的顾虑恐怕便是寒冷的天气,然而放眼东北大平原,虽然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但皑皑白雪之下却沉睡着能攥出油来的肥沃黑土,等来年春暖花开,种子下地,无数生灵肆意生长,造就了年产千亿斤粮食的辉煌。

冬季的东北平原虽然寒风刺骨,但是皑皑白雪之下却沉睡着能攥出油来的肥沃黑土。

但凡珍品,源于自然的恩赐

东北,这块水系辽阔的土地,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大粮仓,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粮都从东北这个粮仓输出,根源便是在广阔而肥沃的黑土地。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除了土质松软外,最大的特点便是腐殖质层深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之多。

东北平原是与乌克兰平原、美国密西西比平原齐名的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图为东北黑土区土壤分布图。

当然,黑土并不是指黑色的土壤,准确而言黑土是对黑土区暗色土壤的统称,包含了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黑土、黑钙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水稻土等多种土壤类型。目前世界上仅有三处集中连片的黑土分布区,分别是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密西西比大平原、欧洲第聂伯河流域的乌克兰平原,最后一处就是我国的东北平原,即东三省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等地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

东北平原处我国温带的半湿润地区,具有温带季风气候典型的雨热同期,冬季寒冷的特点。

东北平原上那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也是得益于东北平原的气候环境。先是东三省处我国温带的半湿润地区,具有温带季风气候典型的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特征。再加上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使得夏秋雨季,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而到了冬季,漫长且严寒的环境,又使得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难以快速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便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就成了肥沃的黑土层。

寒冷的冬季使有机质难以快速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便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的黑土层。

黑土地上缔造“北大仓”

黑土是由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滞水潴积过程形成,在自然状态下,黑土腐殖质层可厚达1米,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特别是在三江平原,这块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地平原,以腐殖质层“深厚”著称,一般有70厘米,最厚者可达100厘米,肥力较高,主要分布在平原西部微有起伏的漫岗地上,总面积约66.69万公顷,为中国的粮食安全贡献巨大。

东北平原地形图

2020年仅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粮食总产量(包括春小麦、水稻、玉米)高达13683万吨,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2.43%,这还没有算上内蒙古东北部农耕区的产出。除了粮食作物外,东北的黑土地还盛产大豆、甜菜和各类温带果蔬,这些作物不仅是关乎民生的商品粮,也是重要的战略储备粮。

截至2018年,仅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粮食产量(包括春小麦、水稻、玉米)就占到全国的20.26%。

“北大荒”变“北大仓”后的黑土危机

当东北黑土地在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的同时,原本深厚的黑土层却越来越薄,肥力也正在迅速衰退。这跟东北黑土从清末至今的仅一百多年时间内,经历的大规模开垦有关。比如三江平原,它的前身就属于湿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垦殖前,这里荒野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林间野兽出没,低空百鸟飞翔,时称“北大荒”。

中国东北平原的大规模开荒垦殖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远比其他两大黑土区要晚,但退化程度不容小觑。

当开发北大荒的号召发出后,十万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爬冰卧雪,开垦荒原,把“北大荒”建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但此时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湿地自我修复能力也很强,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显现,直到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农业到来之后,全球最先进的农耕机械垦殖过的土地,规模巨大,排水、排涝均实现工程化,湿地却无力自我修复了…。

1934年美国“黑风暴”持续三天三夜,以每小时100多千米的速度向东推进,横扫北美大陆。

于是黑土地逐渐“病”了,当年“一两土,二两油”的肥沃黑土,变得“连水都攥不出来了”。其实不但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出现了这种症状,其他两大黑土区的乌克兰大平原与美国密西西比平原,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因为过度毁草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

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整个乌克兰平原,五个州就毁地100万公顷。

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整个乌克兰平原,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5至12厘米,最严重达20多厘米。美国的“黑风暴”出现在1934年,当时就卷走三亿立方米黑土,导致小麦减产51亿公斤,举国震惊。

黑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宝藏,助力当地成为所在国的“大粮仓”。

黑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宝藏,这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无一例外地助力当地成为了“大粮仓”,深刻影响着所在国乃至全球粮食的产量和市场价格。但严峻的黑土肥力退化和流失问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萦绕在日渐稀薄的黑土层之上。

拯救黑土地要依靠保土轮作套种,施用有机肥,将耕作管理精细化,再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将耕作与林牧结合。

该怎样拯救它呢?或许保土轮作套种,施用有机肥,将耕作管理精细化,再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将耕作与林牧结合,会是可能的救赎之路吧

备注:本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分享指正。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