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小说有个很不好的习惯,拿起来放不下,故而很少看50万字以上的煌煌巨著。之所以选《大秦帝国》,是因为对上古和中古史有点兴趣,而这套书是我所知的较为成熟的历史小说。

花了一周时间,废寝忘食地啃完这套大书,我简直不能想象,如果是完整版,还能不能坚持下来?

完整版500多万字,精华版120万字。很多人纠结于到底选择完整版还是精华版,其实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就好。

按作者在跋中所叙,精华版保留秦这条主线,删去了山东六国的独立故事和六国兴亡史述评,以及所有不具有继承意义的历史元素和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叙述,并且让故事结束在秦始皇身故,完整去除了有关帝国灭亡的内容。

根据我自己的阅读感受,精华版小说主线清晰,核心内容完整,大事件、大场景仍然浓墨重彩地加以铺陈。但是,也确实存在部分支线和人物情节断裂的情况,如果再版,这方面可以改进一下。

所以,如果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获得原汁原味的感受,不妨阅读完整版,没有这个时间或耐心,选择精华版。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对历史感兴趣,为什么不直接读史书?

我们可还记得,童年对历史的最早认知大多来自《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章回体历史小说,有兴趣做深入了解才会进而阅读史书。如果跳过这些早期读物直接上手各类通史和断代史,是否都能读得进去? 由浅入深未尝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都是我们从书籍中获得的快乐,只不过权重和定义各不相同。重要的是,不要把史书和小说混淆了。

再来重点评价一下这套书的内容。

战国时期去古未远,相当于人类的青春期,生机勃勃却又躁动不安。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非常迷人的时期,群雄割据、分裂动荡,却也自由奔放、充满活力;有霸道权术、勾心斗角,也尊崇邦交正道、君子风范。诸子百家争鸣、名士游走列国,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便源于这一时期思想的激荡和构建。孙皓晖老师具有架构宏大叙事的魄力和能力,他以秦孝公继位至秦始皇身死这150年历史为主线,写出了那个时代磅礴大气的史诗感。孙老师本就是咸阳老秦人,对这段历史和秦地有更为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从笔下喷薄而出,写就了那种绝处求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秦国从贫弱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成长史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这五本书,每一本都有特别令人震撼的场景。若各取其一,则是商鞅变法(卷一)、苏秦和张仪合纵连横(卷二)、秦赵长平大战(卷三)、秦国储君选拔(卷四)和举国修建郑国渠(卷五)这五场大戏,场面、对白、情节推进无不精彩,值得一看再看。孙老师用英雄史诗般的笔法来刻绘书中人物,尤其秦始皇用笔最多,也是全书最令人感动的一个主角。这些都是《大秦帝国》的华彩乐章。

此外,作者潜心研究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军事,以及礼仪典章、饮食生活、服饰器物等诸多细节,引用大量文献,并以《诗经》经典名篇穿插其间,在文学性上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最后说说不足。

一是言情表意。男女感情戏较为苍白、可有可无,对人物表情的描述,动辄“目光一闪”或者哭上一哭,和作者所写的精彩对白、宏大场景两厢对照,便觉得偏于平淡。

二是缺少配图。若能放上六国分布图,以及主要大战的地形路线图,阅读时或可更加直观。

三是错字较多。仅卷一便有五六处讹误,校对编辑不够认真,但愿再版时能够加以修订。

总的来说,精华版《大秦帝国》仍然是很好看的历史小说,我并不后悔选择它。孙老师耗时十五年一剑惊天下,功夫都落在了实处。

大秦帝国靠什么崛起(奋斗和崛起的辉煌史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