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在网上看到老梁的一段视频,介绍“乱七八糟”这个词的来历(视频见下)。总结起来说,他的观点是:“乱七八糟”一词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说实话,我挺喜欢老梁同志这种操着一口东北腔讲评书般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不过这次他对“乱七八糟”来源的解释和我以前所知的不同,好奇心驱动,就忍不住百度了一下。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结果百度上关于“乱七八糟”来源的文章几乎100%与老梁的观点一致,都说是源于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但是,这么统一的观点反而让我更加怀疑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了。又去查了几个语料库(我也是闲得[捂脸][捂脸]),我就更认为这个说法不靠谱了。理由有三:

  1. 虽然每篇文章都言之凿凿地说“乱七八糟”源于“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但是没有哪怕一篇文章提出一丁点儿证据,也就是说,你凭什么说“乱七八糟”源于“两乱”,这点没有只字片语提到。这种说法似乎是从天而降,然后突然就变得众口一词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出现这种现象也并不奇怪。但是根据我自己研习中文的经验教训,这种没有任何根据、“天外飞仙”般出现的说法一般都是很值得怀疑的。
  2. 我查了三个古代汉语语料库,没有发现一个“乱七八糟”早于清朝的用例,它集中出现于《孽海花》《九命奇冤》《官场现形记》等清末民初的小说中。因此基本可以认定的是,“乱七八糟”这个词是晚清才产生的。我们知道,一个新词的产生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或社会现象有紧密联系。而晚清的人们为什么突然要用发生于差不多2000年前的、甚至已经完全被遗忘的“两乱”来生造一个新词?这一点我觉得无法解释。换句话说,要是“乱七八糟”这个词是魏晋时期出现的,那我可以理解,因为对魏晋时期的人民来说,“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是有切肤之痛的,他们用之造词是说得过去的。可是对清末的人,“两乱”和自己现实生活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他们怎么会想起要用这个来造词?
  3.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汉语中用“七八”表示“乱”这个意思的四字词可是太多了,绝不只是“乱七八糟”。比如“七上八下”是表示内心的“慌乱”,“七嘴八舌”“七言八语”是表示口舌、语言的“杂乱”,“七手八脚”“横七竖八”“七拱八翘”“七拉八扯”是表示动作或形态的“混乱”,“七零八落”“零七碎八”是表示事物的“零乱”,“七拼八凑”“七长八短”“七疮八孔”是表示各种各样的“纷乱”……这么多表示“乱”的词都和“七八”有关,这绝非偶然现象,说明“七”和“八”这两个数字在汉语中确实是有表达“乱”这个意义的能力的。但关键问题是:这种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你要是告诉我“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也是从“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来的,打死我我也不会相信的。

数不清对应的四字词语(乱七八糟不三不四)(1)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断定,“乱七八糟”源于“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的说法应该是无稽之谈。那么,到底为什么“七”和“八”在汉语中可以表示“乱”呢?我在这里提供一种我以前读到过的、我自己也比较相信的说法。

这种说法认为,“七八”在汉语中之所以能够表示“乱”的意思,是和《易经》的“六爻测卦”有关

“六爻”是用“八卦”进行占卜的方法。八卦两两组合,形成六十四个复卦。据说这六十四卦中,绝大部分的卦象都是凶吉相间的,唯有第七卦的“游魂卦”和第八卦的“归魂卦”是凶卦,因此古人在占卜时如果摇出这两卦就心神大乱,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七八”就和“乱”扯上关系了。

数不清对应的四字词语(乱七八糟不三不四)(2)

我对《易经》所知非常浅薄(当年考中文系研究生复试时考过“八卦”,我一窍不通、满脸是汗,好像是在同学的提示下才勉强过关的),这个观点是从哪里读到的我现在也记不得了,所以只能如上简单介绍一下。我刚刚自己又查了一下,“游魂卦”确实算是纯凶,但“归魂卦”与“游魂卦”对立,不一定是纯凶。因此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究一下。

我自己选择相信这个说法的原因也有三:

1. 单纯从个人感觉上来说,这个说法比“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让我觉得更靠谱。

2. 语言中的数字按理说是不应带褒贬的,如果带了褒贬,一定是受到了语言中某种词语或文化现象的感染。《易经》中的八卦由于能够占卜吉凶,因此自然带有褒贬,也最具备感染数字的能力

3. 汉语中的很多数字词,如“不三不四”“六六大顺”等都和八卦的卦象相关。因此我也更愿意相信“七八”也是受到八卦感染而来的。

汉语中的数字词源远流长,很有趣味。今天介绍了一下“七八”,下次再写“不三不四”“六六大顺”“不着四六”,甚至“二百五”“十三点”等等。总之还是那句话,我就是想更多的人知道,汉语好玩儿,很好玩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