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到荼蘼花事了(开到荼蘼花事了)(1)

(一)我见青山妩媚,青山见我可如是?

遇到他时,她乌发如瀑,风华绝代,他年近花甲,抑郁不得志。她秦淮八艳之首,名噪一时,他"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恰恰是才子佳人的一段故事,尽管中间隔着36个春秋。

她叫柳如是,老才子为钱谦益。

这位钱谦益,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字受之,号牧斋, 江苏常熟人,学问渊博、泛览史学、佛学,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是为东林巨擘,明末文坛领袖,开风气之人。与吴伟业、龚鼎孽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顾炎武、郑成功都曾是其学生。

彼时,明朝气衰,奸佞横行。崇祯元年(1628年),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的钱谦益,遭温体仁、周延儒排挤,被革职在家闲居,怀才不遇,对满腹经纶,心怀抱负的封建士大夫,无疑是釜底抽薪的致命打击。而另一边,在吴、越之地,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那些无扭转乾坤之霸气、却有移花接木之才气、自命风流的公子名士却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以容貌、才学、和儒士着装被称“三绝”的柳如是的追逐和纠缠上。

面对趋之若骛的文人和二代们,年方20的柳如是不胜纠缠,几番思量后,公开宣称,“天下惟虞山钱学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学士者不嫁。”说这话时,他们曾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崇祯十一年初冬,他被贬回乡,途经杭州, 落脚在杭州名妓草衣道人王修微家中,当时恰逢柳如是也客居杭州,是草衣道人门上之常客,他无意中看到柳那一首绝句:“垂杨小苑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清丽别致的诗句,使得诗词大家不由击节称赞。善解人意的草衣道人说,“明日何不请来柳姑娘一同游湖?”钱谦益欣然应允。第二天,钱、柳泛舟西湖,煮酒论诗,相看两不厌。柳的年轻美貌、才华与情趣,钱的大家文才和风范都让西湖的景色稍逊风骚。欢愉嫌日短,依依作别时,已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是故,年过半百的钱谦益听到柳如是的扬言,半是得意半是调侃:天下有怜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但一个是家有一妻二妾的白发老翁,一个是正当妙龄的风尘少女,身份、地位犹如天上地下,该怎样拉开这段相差36岁的老少恋 呢?史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初冬,钱谦益削籍归乡已经两年,其所居“半野堂”门前也特别冷清。 一个冬日的午后,忽听得家人传报:“有客人来访!”钱谦益拿过拜帖,上面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柳儒士?”他心里起了疑问,这名字似乎未曾听说过,是谁呢?这段日子,时有借故来访的俗士,让人不胜其烦,不见也罢。

但第二天,门人呈上昨日来人所做诗歌。钱谦益看后大吃一惊,充满才气的诗歌里隐隐有女子口气。急忙问门人“昨日来者是男是女?”门人回答:“是一方巾儒服的男子。”

钱谦益进了客厅,来客正在屋里欣赏墙上字画,听到脚步声,转过身来,朝钱谦益深深一辑,称礼道:“晚生见过钱老先生,冒昧造访还望见谅!”  钱谦益举目打量:但见他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身材娇小。明眸善睐,肤若凝脂,钱谦益猛觉得有几分面熟,却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来客看此情景,微微一笑,随即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真没想到啊!柳姑娘光临寒舍,有失远迎,得罪!得罪!”钱谦益热情地请“柳姑娘”落座,又忙着命侍婢上茶奉酒,为柳姑娘驱寒消疲。

原来,那年的西湖上,性格开朗活泼可爱的柳,让钱暂时忘却了心中的悒郁,一时兴起,竟一口气吟了十六首绝句,柳如是吟来唤起他记忆的就是其中之一。  西湖一别,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跑到常熟来看他,而且女扮男装,给了他一分额外的惊喜。一番寒暄问候之后,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如是欣然应允,寂静的“半野堂”传出这对忘年交的笑声,他们一同踏雪赏梅、寒舟垂钓,月下赏山,诗酒作伴,日子过得象神仙一般。

花到荼蘼花事了(开到荼蘼花事了)(2)

(二)美人如花下云端

在半野堂上,柳如是初赠钱谦益的诗里,她写道: 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 一室茶香开淡黯,千行墨妙破冥蒙。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 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她以东汉著名学者马融比喻钱谦益,称赞他文字高超,有“江左风流”的王佐之才;结尾处,愿作捧瓶持拂的侍女,表示了对钱谦益的崇拜爱慕。然后紧接着在《次韵奉答》钱谦益的诗里,柳如是更是说得直白,把自己比为“神女”,直接向他表达自己爱情的信息…… 柳如是清丽外表,优雅内在,超凡的穿戴举止,已经让钱谦益为之倾倒,又从二诗里得知她的来意,欢喜之情,笔墨难书。在他仕途潦倒之际,得到如此一知己,简直喜从天降。他急令家人在他家的“拂水山庄”附近为柳如是特筑一楼,并亲临现场督工,十天时间,小楼建成。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感动不已。“老夫聊发少年狂”,被爱情激动着的钱谦益,不但称赞柳如是“佳人那得兼才子,艺苑蓬山第一流”,而且不顾家族和其夫人、小妾的激烈反对,离家携柳出游一个月,俩人策划在松江船上结婚。钱谦益答应以正妻之礼迎柳如是过门。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不顾家庭干扰及世人非议,以“正妻”之礼娶了柳如是。社会舆论大哗:明末社会风俗和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楚馆、狎妓纳妾,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以大礼婚娶妓女,则是伤风败俗、悖礼乱伦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

结婚当天,就有封建遗老遗少高声责问:“原配尚在,就以匹嫡之礼娶妓,成何体统?”随即有人向结婚的花船上丢石子、砖块,家里也闹成一锅粥,社会上的绅士“哗然声讨”,官吏斥之“大逆不道”……但钱说: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平生百岁忧。如果说,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就是给她一个体面的婚礼,一个该有的名分,那么此时,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钱谦益做的不错。

婚礼毕,钱谦益吩咐家人一律叫“夫人”,而自己则敬称“河东君”。 顾公燮《消夏闲记》载:新婚之夜,钱谦益凝视着如花似玉的新夫人,喜不自胜。如是问:“相公爱我什么?”答:“我爱你乌个头发白个肉。那么你爱我什么?”如是乖巧伶俐地应声而答:“我爱你白个头发乌个肉。”说罢两人相视大笑。看柳如是把自己比作肤黑而又做宰相的王安石,一向自负相才的钱谦益心花怒放,柳如是在他的心里又多了一份可爱和知心。

婚后两人伉俪情深,琴瑟相谐。他们在西湖畔修筑了一座五楹二层的“绛云楼”, 楼中藏书为一时之冠。夫妻俩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岁月静好,传为一时佳话。关于他们,黄宗羲说:“柳姬定情,为牧老平生极得意事,缠绵吟咏,屡见于诗。”

花到荼蘼花事了(开到荼蘼花事了)(3)

(三)曾是“相府下堂妾”

柳如是,本名杨爱,后改为柳隐,因读辛弃疾的《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故号如是,蘼芜君,又称“河东君”。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 著有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万历四十六(1618)年,柳出生于浙江嘉兴,有人根据明末社会环境与有关诗文考证,推测柳如是出身书香门第,早受启蒙。因家遭变故,被人口贩子转辄拐卖(参见《钱谦益柳如是年谱合编》)。崇祯元年(1628年),柳如是被卖入吴江盛泽归家院,以假母之姓为姓,此乃杨姓之由来。

  归家院掌门,系江南名妓徐佛,姿容不俗,会操琴弹唱,擅画兰草。聪颖的柳如是,在徐佛的精心调教下,不几年就才艺出众,且能诗词、书画。 

崇祯四年(1631年)柳如是虚岁十四,被吴江故相周道登买为侍婢。柳聪明乖巧,很得周老夫人欢心。被周看中强索为妾予以独宠,周又亲教柳读诗学文,点拨启发,使柳的诗画水平大有长进。清钱肇鳌《质直谈耳》卷七载:“年最稚,明慧无比,主人常抱置膝上,教以文艺,以是为群妾忌。”未及一年,群妾醋意大发,屡屡加害,几被处死,后经周老夫人劝阻,才被逐出周府,卖于娼家。

明末政治黑暗,内忧外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同时激化。外有满族后金入关之忧;内有宦官、朋党之争。但士人以清议时政为风尚,以逛院狎妓显风流。吴越一带,人文荟萃,名流交相唱和,咏诗著文,清议朝政。柳如是被逐出周家后,重回归家院。改旧名,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意,入籍为妓。在乱世风尘中,一路飘零。

是年冬,柳赴松江陈继儒山居晚香堂,为陈七十五寿辰祝贺。此次寿庆,柳如是与宋征舆陈子龙等相识。

松江才子宋征舆, “云间词派”最先填词人,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 宋与柳同岁,年轻有为,风流倜傥。自晚香堂寿庆后,宋就恋上柳,紧追不舍。但宋生性懦弱。宋柳相恋不久,松江知府方岳贡受宋母请托,以取缔“流妓”为名,责令柳如是限期离境。柳找宋商议,宋一味推诿不敢担当,竟劝其“姑避其锋”。柳大怒,即以短刀斫断古琴七弦,与之断绝关系。

  在松江官府“驱柳”事件上,陈子龙仗义解围。此后,陈柳诗词酬答不断。崇祯八年(1635)春,柳如是与陈子龙公开同居于松江南园。陈子龙作《樱桃篇》、《秋潭曲》。柳如是作《游龙潭精舍登楼作,时大风,和韵》、《声声令·咏风筝》等。两人情趣相投,你吟我和。

  然好景不长。同年初夏,陈子龙正妻张孺人挟陈氏祖母、继母等人之命,亲到南园,迫使柳如是与陈子龙分手。柳被迫移居横云山麓,陈、柳二人关系时断时续,间有诗词文字交往。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柳如是刊刻诗集《戊寅草》,署“柳隐如是著”,陈子龙还专门为其作序。

柳如是天生聪慧,又自小周旋于名流士大夫之间,是故翰墨丹青,弹唱度曲,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人纵谈时势、写诗唱和。每次集会分题命韵皆能顷刻而就,颇有曹子建之捷才。有人评其诗:“凡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她性格豁达开朗,常以南宋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梁红玉自比,一时闻名而来者应接不暇。松江一带的著名才子,争相追逐。

曾经沧海难为水。虽然屡受打击,但柳如是择婿标准不降低,为了摆脱诸人纠缠,柳几番细思量之后,扬言:非才学如钱牧斋者不嫁。

花到荼蘼花事了(开到荼蘼花事了)(4)

(四)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张爱玲为了成全白流苏和范柳原,用了一座城的毁灭做烟花。而明朝的崩溃,却实实在在压塌了柳如是的梦境。覆巢之下无完卵,柳钱的爱情一下子飘摇在乱世之中。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江南旧臣谋划着拥立新君。次年南京成立南明弘光政权,柳如是为抗清大业,支持钱谦益出任南明的礼部尚书。次年夏,清军南下,攻破了南都,弘光朝廷为时一年的生命宣告结束

1645年5月,清政府兵临城下,柳如是目睹了清兵扫荡江南的种种惨象,内心悲愤不已,如今既然大势已去,她劝钱谦益以死全节,“你殉国,我殉夫”。但钱谦益一句“水太冷”似一瓢冷水浇灭了她的幻想,柳如是悲愤不已,纵身跳水。虽然被搭救上来,但一颗心冷了一半。而残存的一半,还没焐热,又被冷了一次:史敦《恸余杂记》记“豫王(多铎)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刚髡(剃去头发)辫而入矣。”而他的不少同僚好友——如河南巡抚越其杰、河南参政兵备道袁枢,却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玉瓦之别,已见分晓。

到这个时候,柳如是已经对钱谦益失望了。所以钱北上京城任职,柳坚决不去只身留在南方。钱本指望凭其才学名声,求个宰相级别的高位,结果清廷只给了个“礼部侍郎”的虚职,任编修明史副总裁,还被人嘲笑为“两朝领袖”。钱自感没趣,心灰意冷。期间柳如是不断来信规劝,一再提出“功名富贵,贵在知足,年逾花甲,夫复何求!”半年后钱谦益终于下定决心,托病向清廷辞官,却很快得到应允。

顺治四年(1647年),受淄川谢陛案牵累,钱谦益被逮锒铛北上,关入刑部大牢。柳如是扶病随行,上书陈情,誓愿代死或从死。柳如是进京后,多方奔走,设法营救。一面用重金贿赂清廷大员梁维枢等人,一面恳求正直之士为卢、谢申冤。至冬,此案因证据不实,钱被关押40天后获释。第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钱谦益再因黄毓祺案被株连,羁囚南京大狱。危急关头,柳如是再次挺身而出,不顾产后身体虚弱,上下活动,鼎力相救,还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面派人恫吓告密者,迫其连夜逃走而无对证;一面说服已定死罪的黄毓祺,坚决否认。使之无法立案。并买通狱吏,以黄因服刑过重而亡上报,狱吏也无须承担责任。与此同时,一些留在南京的明朝遗民,同情钱谦益因反清复明而下狱,通过各种关系向朝廷大员说情开脱。钱又一次死里逃生,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

两次囹囿之灾,击碎了钱清廷高官的幻梦,加深了夫妻感情,也促其晚年政治态度改变。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郑成功、张名振北伐,钱谦益与柳如是积极响应,“尽囊以资之”。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钱谦益去世,年八十三,葬于虞山南麓。据说,他临死前悔恨地呼喊:“当初不死在乙酉日(按:指柳如是要与他一起投水殉国事),这不是太晚了吗?”(顾公燮《消夏闲记》)是啊,太晚了。如果那天守节殉国,不会有《南明野史》的“钱声色自娱,末路失节,既投阮大铖而以其妾柳氏出为奉酒……钱令柳姬谢阮,且命移席近阮……落后人诟病;也不会因谄事马士英,而被起用为札部尚书;更不会在国破家亡的民族危难之际,雨中跪献城,斯文扫地,落千古骂名;就连乾隆皇帝都鄙其人格,挖苦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翁,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说的虽然有点过,但也可见进退无据的钱不仅旧朝引以为耻,所投新朝也弃之如敝履。

可惜历史没有彩排。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评人品,讲的就是一个“气节”。苏武留胡十九年,持节不辱,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例子烁若繁星,举不胜举。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千年而生机盎然,是因为有这些读书种子,有这些有节之士,有这些铁骨,在历史的天空,铮铮作响!

  钱死月余,柳悬梁自尽,年四十六。一代奇女,香消玉殒。

关于她的死因,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至今尚无定论。【阅读《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比较普遍的说法有二,一是为夫殉情,二是家人逼迫。但她在遗书中明白地写道:“死后棺木不能入土,因国土被人占去了,要在土室中悬空置铁索,再放棺木于铁索上”殉国之情,溢于言表。

纵观柳如是一生,虽历尽辛酸曲折,却始终在追求做人的尊严,宁为玉碎,不做瓦全。她一生有过两次自杀,一次是清兵围困南京,钱等竟先后投降。柳得悉后非常气愤,准备了刀绳要他尽节:“你殉国,我殉夫”,可钱贪生怕死, 柳欲奋身跳进荷花池,却被钱死死拖住。另一次是清兵攻下常熟,柳再次劝钱效法屈原自沉于水,钱面有难色,见状,柳“奋身欲沉池水中”,又被钱死死拖住。 

想她一个弱女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足以令多少男儿汗颜?她一心想做梁红玉,历史却不给她机会,她只好自己成全自己。美过,绚丽过,灿烂过,让时间在花开荼蘼的那一瞬间停止,枝头抱香,千百年遗世独立。

隔着三百年风雨山岚,再看奇女子柳如是,幼年不幸,命运多舛,一生所托非人。不可否认,钱谦益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子,却不是凛然磊落的君子,虽“四海宗盟五十年。”然“才大而识暗,志锐而守馁”其俗鄙贪生之处,几与市井之徒无异。何况两人相隔36岁,生理、心理都不可能太过和谐。

但中国的历史多是男人书写的,所以纣亡怨妲己,周灭赖褒姒,就连唐玄宗抢了儿子的媳妇,马嵬坡前,还是逼着杨玉环命染白绫。他们说红颜祸水,他们说歌妓诗妓,他们还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几千年了,被女人养大,被女人爱着宠着,惠泽着,一回头落墨,女人们却面目全非!细读史书,冷眼看事,不知亡国恨的岂止是商女啊。妓女不过是被迫着出卖肉体,那些出卖灵魂的呢?出卖国家的呢?那些出卖祖宗的,甘当汉奸和走狗的男人们、权贵们、精英们呢,算什么?

但总有好男人的,总有客观公正评价: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王国维夸赞她:“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史学大师陈寅恪称其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认为她虽然是“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其事迹却令人“感泣不能自己”。并毕十年之功,写成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除了那份传奇,欣赏的恐怕也是那份气节吧。

花到荼蘼花事了(开到荼蘼花事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