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顺鼎趣闻轶事汇编(5),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汉寿易顺鼎是什么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寿易顺鼎是什么官(易顺鼎趣闻轶事汇编)

汉寿易顺鼎是什么官

易顺鼎趣闻轶事汇编(5)

刘统进

41、李鸿章荐易顺鼎任要职

光绪十三年(1887),在前往天津的途中顺鼎忽然作了《僧说》一篇,讲了一些要做和尚的道理,如:不如一家为僧,冷淡相守而死,反胜于尧舜孔孟丢了父母独享人间的快乐云云。他的朋友于晦若正在天津李鸿章幕府,于晦若便将他这一篇文章送与李鸿章看了。李鸿章又看了顺鼎游西湖,题功臣庙的诗,其中有两句云:“笑我风云浑气短,只求配食水仙王。”便对于晦若说:这易实甫在湖南人里面另成一派。并写信与河南倪抚台,说易实甫胸襟旷远等等,所以他到河南省后,抚台倪大人大加青眼,立予要差,这些都是托李鸿章的福。[1]

42、顺鼎上疏“将李鸿章交刑部治罪”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易顺鼎上京,墨絰从戎,为刘坤一幕僚,赴抗倭前线。旋撰《拟陈治倭要义疏》,请严责李鸿章之“三误”:甲申和约,许日本同分保护高丽之权,又须约会始能派兵,不啻已取高丽付之日本,一误也。彼兵船环列海口,下桅安炮,战像已成。我之兵船何为毫不设备?致此疏失,咎果因谁?二误也。彼以兵入人国,我亦以兵入人国;彼灭人之国,何其易;我存人之国何其难。平时之布置何为?临时之措置安在?三误也。[2]条条击中要害,李鸿章难辞其咎,他请求皇帝“拔其双眼花翎,革其一等伯爵”,让其戴罪立功。[3]

1895年4月2日,易顺鼎上《请罢合议褫权奸疏》,痛斥李鸿章等割辽东、台湾,赔款二亿两白银的卖国行为,请求皇帝“将李鸿章交刑部治罪”。[4]

43、《哀知己铭》无李鸿章

顺鼎曾写过《哀知己铭》16篇,纪念故人17人,很多只有一面之交,如僧格林沁、曾国荃、左宗棠等,其中户部侍郎周寿昌还曾宣布与其断交。李鸿章本来对顺鼎有恩,按照常理应该列入其中,但他是非分明,没有列入。他曾严词参劾过李鸿章,说明他以国事为重。可见顺鼎与人相交是有政治标准的。[5]

44、“他不作诗作什么”

光绪二十七年(1901),顺鼎在西安行在办转运,遇着总宪张百熙等人,同见荣禄。荣禄对着诸人都有问公事的话,只对着顺鼎无话可问。因敷衍道:“这几天作诗吗?可曾与云门唱和吗?”云门就是樊增祥,那时正在荣禄幕府。那张百熙是长沙人,为人老实热心,也很关心易顺鼎,他知道顺鼎在西安等候放缺已有一年,听了荣禄的话,以为荣禄只知道易顺鼎会作诗,恐怕影响放缺,便插嘴说道:“实甫平日很留意时事,是位忧国之士,不仅会作诗。”荣禄拍案而起,慷慨陈词:“现在国破山河,城深草木,他这个时候,你叫他不作诗,他作什么?”这两句说出来,在座的无不唏嘘流泪,易顺鼎也十分感激荣禄,引为人生知己。[6]

45、诗人当官没有耐力

顺鼎在河南为官试用之时,工作完成,向上峰交差之后,立即请假回家,上级领导留他不住,笑道:“诗人当官没有耐力啊。”顺鼎听后说:“我以一个官职博得诗名,这就够了。” [7]

46、“目中有妓,心中无官”

顺鼎被岑春煊弹劾之后,某君得到顺鼎的一封长信,信中告诉他要去上海。某君感叹说:“从此租界中多了一位光棍,而官场少了一位学识渊博通达之人。”

有人就劝他到上海之后,不要沉溺于色欲之中,要根据时势的变化,韬光养晦,注意自己的光辉形象,肯定有被朝廷重新启用的机会。顺鼎说:“我到了上海,是‘目中有妓(机),心中无官’的了。”[8]

47、不羞于当“贰臣”

顺鼎晚年闲居北京,贫穷得难以为继。袁克文问他:“给您找份工作,能屈就吗?”顺鼎回答说:“岸上的鱼,还能选择那条河流?疲于奔命的鸟,还有时间选择那颗树木?”于是,袁克文介绍他任印铸局参事,后因局长因事离开,两次代理局长。[9]

顺鼎出任民国官职,此举很受其他遗老如樊增祥等人的鄙夷。樊寄诗给易,有“知否故人沧海上,斜簪散发伴闲人”,“润色庾郎枯树槁,忏除李主见花羞”之句,其间的道德优越感溢于言表,而于顺鼎这个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不无讥讽。顺鼎对此并不在意,反而劝他们出山,因为民国不存在“贰臣”一说。[10]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甲寅年(1914)十二月一日记载:“樊山亦毅然入都供职,兼参议顾问两官,又兼清史馆。其妇来尼之,绝裾而行。”[11]讽刺顺鼎的诗歌刚完成,樊山也走下道德高地,当了“贰臣”。

(三)墨絰保台

48、以死自誓诀别家人

顺鼎在赴前线途中,写了一首诀别诗:“瘴江收骨痛昌黎,他日应叫弟妹携。唤女惟闻木兰父,哭夫不顾杞梁妻。与诸君饮黄龙耳,若有人乘赤豹兮。转眼莺啼好时节,春闺切莫梦辽西。”[12]首联化用韩愈被贬潮州,嘱其侄孙韩湘“好收吾骨瘴江边”句,他做好了随时为国殉葬的准备,叫他弟妹收其尸骨。他希望死后女儿要学木兰替父从军,妻子不要学孟姜女哭夫。抗倭胜利之后,我会化作赤豹,与你们痛饮黄龙。转眼就是莺飞草长的好时节,不要像老想梦见“辽西”的小女子一样,想念我,要好好活下去。

49、赴阙上书气慷慨

顺鼎诗《至天津闻和议,即日赴阙上书,有作》曰:“投袂登车气慷慨,风云色变蒯缑(kuǎi gōu,指剑。)装。仲连矢志沉东海,孟博甘心葬首阳。裹革尸当糜作粉,冲冠发亦练成钢。余生步步推驴磨,泪洒黄图落日黄。”[13]

剑装投袂,一改书生气质,慷慨上书。胸怀鲁仲连蹈海,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必死决心。不怕马革裹尸,粉身碎骨,怒发冲冠能练成钢铁意志。我虽然步履艰难,也要用我的血泪保家卫国。

50、对日本“有战而无和”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易顺鼎上京,墨絰从戎。旋撰《拟陈治倭要义疏》,提出对日本“有战而无和”的方针。他强调,我们对外夷过于柔和,特别是日本,他们认为中国就是求和的外交,“以为可欺,乃复有今日之事。”他请求皇上视日本如鼠,不要把它当做虎,它就是虎,能把我们怎么样。他认为:“皇上之意坚,则薄海之气昌。”实际上是说,战与和关键在皇上意志的坚强,可谓一言中的。[14]


[1] 《琴志楼丛书·呜呼易顺鼎之四魂》,光绪十一至十三年刻,第10-11页。

[2] 《易顺鼎诗文集·盾墨拾余·拟陈治倭要义疏》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372.

[3] 《易顺鼎诗文集·盾墨拾余·拟陈治倭要义疏》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373.

[4] 《易顺鼎诗文集·盾墨拾余·请罢合议褫权奸疏》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393.

[5] 《易顺鼎诗文集·文集·哀知己铭》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301-1309.

[6] 《近代名家评传》二集,三联书社,1998,95.

[7] 《易顺鼎诗文集·附录》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910.

[8] 《易顺鼎诗文集·辑补》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923.

[9]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文海出版社,1981,201.

[10] 《近代名家评传》二集,三联书社,1998,129.

[11]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44.

[12] 《易顺鼎诗文集·诗集卷十》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26.

[13] 《易顺鼎诗文集·诗集卷十》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527.

[14] 《易顺鼎诗文集·盾墨拾余》第三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