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百家姓100位排名(四川百家姓高姓)(1)

高姓始祖高傒塑像。

四川省新百家姓100位排名(四川百家姓高姓)(2)

四川省新百家姓100位排名(四川百家姓高姓)(3)

四川省新百家姓100位排名(四川百家姓高姓)(4)

四川省新百家姓100位排名(四川百家姓高姓)(5)

绘图李潇雪

高,《说文解字》释义

崇也。像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古牢切。

高姓是一个高大上的姓氏,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甲骨文中的“高”字,是一个楼台高阁的形状,其本义是高大的屋子。史料中记载的最早姓高的人叫高元,是黄帝的大臣,“黄帝臣高元作宫室。”高元的职业和工作,就是修建房屋宫殿。

古代的建筑是有严格等级区分的,不像现在,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住进高楼大厦。古代以高为尊贵,叫高台建筑。皇帝的宫殿最高、最雄伟,诸侯的要矮一些,老百姓只能住平房或窝棚了。

高姓在中国是一个大姓,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高姓有1330多万人,位列各大姓氏人口数量的第19位。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高姓属于典型的北方大姓,主要聚居在渤海湾、中原和东北地区。山东是高姓第一大省,大约有150万人;其次是河南和河北,两省有240多万人。

高的释义:本义是高大的屋子

四川省新百家姓100位排名(四川百家姓高姓)(6)

“高”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说明它是一个很古老的字。

从甲骨文“高”字来看,这是一个象形字。既然“高”字是象形字,那么,它象形的啥东西呢?是不是觉得像小孩子用积木搭成的房子?没错,“高”字就是一个像楼台高屋的形状。

所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么解释的:“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从门、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高”字的原始意思是高大的屋子。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目前已知最早的高姓人,名叫高元。《吕氏春秋》中,有“高元作室”的故事,意思是,高元发明了房屋。

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也说:“黄帝臣高元作宫室。”高元是黄帝的一名大臣,他最先发明了如何搭建房屋。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元这个人,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建筑师了。

一些高姓谱书记载,高元是高姓的来源之一。古代建筑以高为尊贵,高元修筑高楼技艺高超,他的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遂以高为姓。不过,由于史料记载过于简略,没有高元及其后代的更多信息。

据《中华高姓总谱》透露,在远古时期的东夷族中,有一个善于盖屋筑楼的高夷族。他们居住的地方被叫做高,聚居而成的城镇被叫做高邑,最终出现了作为姓氏的高氏。

“高”字到了后来,开始派生出别的含义,比如尊贵。古代皇帝的尊号,与“高”字密不可分。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中,大凡功劳最大的开国皇帝或后来有成就的皇帝,大都冠以“高”字。

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最早被尊为“高祖”的皇帝,史称汉高祖。刘邦以后,中国帝王中,先后有18个被尊为高祖或高宗,如唐高祖李渊、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帝等。

“高”字还演变为尊敬、敬仰等意思。如遇到一个老年人,我们想问他的年龄,一般都会说:“老人家,您高寿啦?”只有不懂礼貌的才问:“老头,你好多岁了?”

对智商、学习很厉害的学生,会称呼为“高材生”。对见多识广、办法多的人,会赞扬是“高见”、“高人”、“高手”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语字典》中,“高”字的成语词组有63个,如高瞻远瞩、高朋满座、高山流水、高不可攀、高官厚禄等。

高姓第一个来源:出自姜姓

高姓第一个来源出自姜姓。姜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源自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所以以姜为姓。

齐国上卿高傒

炎帝的后裔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他的子孙因此以吕为姓。

伯夷的后裔姜尚,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姜子牙、姜太公。姜尚又名吕尚、吕望,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立周建立了巨大功勋,被封为齐侯,在封地建立了齐国。

姜尚的第8世孙(高氏族谱记为第6世孙)、齐文公姜赤,他的二儿子的食邑在古高夷族人居住地遗址阿祝(俗称高邑,今山东禹城市),因此大家叫他公子高。

周朝宗法制度规定,诸侯的儿子,除太子外,其余的都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为公孙,公孙的儿子就不能再称为公孙,也不能承袭先祖姓氏,只能以祖父(王父)的名或字为姓了。

所以,公子高的孙子傒,取公子高的名“高”为姓,是为高傒。高傒,字祖望,号白兔,通称为高子。他有着双重身份,一是齐国的王室贵族,二是周天子赐封的齐国上卿。

春秋时,诸侯各国的上卿由周天子任命,负有守国重任,位高权重。高傒不仅地位显赫,而且德高望重。

迎立并辅佐齐桓公

高傒与齐襄公的三弟公子小白关系不错。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堂兄弟公孙无知弑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史称齐前废公。第二年,公孙无知被大夫雍廪无礼袭杀。齐国无君,众臣商议拥君之事。

高傒暗中派人通知在莒国的公子小白赶紧回国。鲁国也派兵护送在鲁国的齐襄公二弟公子纠回国。

名臣管仲当时效力公子纠,在公子小白回国路上阻拦,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装死。管仲当真,飞报鲁国,公子纠赶路的脚步慢了下来。

小白一行与前来接应的高傒会合后,进入国都即位,是为齐桓公。鲁国和公子纠不甘心失败,组织大军杀向齐国。

紧急关头,齐国上下闹成一团,有的说要迎战,有的说要迁都,有的说赶紧跑路算咯。危难时刻,高傒力主迎战,并亲自指挥大军。鲁军大败,最终处死公子纠,交出管仲。

此后,在齐桓公富民强国、称霸诸侯的宏图大业中,高傒与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一起,建立了巨大功勋。同时,高傒还多次代表齐国与鲁国会盟,为当时齐鲁两国关系的融洽、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傒墓称高敬仲墓

公元前643年,高傒已经85岁。做了43年国君的73岁齐桓公患病,后被饿死。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国家闹得一团糟。高傒再次挺身而出,扶持齐桓公生前选定的继承人公子昭即位,是为齐孝公。

齐孝公6年(公元前637),高傒逝世,谥号“敬仲”(一说是字),葬在齐国都城外的淄河西岸。高傒一生贡献巨大,深受老百姓爱戴。据说,他的墓是老百姓们自发地用衣服兜土堆起来的。

高傒墓,书称高敬仲墓,当地人因其号白兔而称为白兔丘。墓北有一个临近的庄园,因此取名白兔丘庄。为纪念高傒,当地场镇被命名为敬仲镇。

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职务。田氏代齐后,高姓逐渐衰落,族人大多外迁到鲁、燕国等。直到东汉,高姓才逐渐复苏,尊奉高傒为受姓始祖,形成了高姓主体渤海高氏,如今有“天下高氏出渤海”的说法。

高傒的封地在卢邑(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他的后世子孙中,有一部分以地名为姓,是为卢姓,也奉高傒为始祖。

公子祁衍出山东高氏

源于姜姓的高姓,除高傒这一支外,还有另一支。齐桓公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相继即位——公子昭齐孝公、公子潘齐昭公、公子商人齐懿公,但均被杀死。

后来,公子元即位为齐惠公。齐惠公有个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公子祁的后人以他的字“子高”中的“高”为姓,后来发展为山东高氏。

对于公子祁,另有一种说法是,他是鲁国鲁惠公的儿子。鲁国是出自姬姓的周公旦之子伯禽所建,所以这支高姓又有出自姬姓的说法。

高姓第二个来源:出自高夷族

高姓的第二个来源,出自高夷族。远古时期,今山东一带是东夷族的天下。随着时间的流逝,东夷族分化散迁。其中有一支高夷族,以鹄(白天鹅)为图腾。

高夷族人通过观察发现,鸟儿在芦苇丛中筑窝,下雨天时,鸟儿张开翅膀保护幼鸟。据此,高夷族人悟出并仿建出当时的房屋,成为善于修建房屋的氏族,也因此被大家叫做高夷。为黄帝“作宫室”的大臣高元,应该属于高夷族人。

高夷族最早居住在今山东莒县一带,后来跟随东夷族进入中原而向西、向南迁徙。到商朝时,高夷族已经进入了河南北部。

周武王灭商后,高夷族在周朝的东边,成为周朝的属国,史称高句骊。春秋后,高夷族逐渐往东北迁徙,生活在今河北北部到辽东一带,形成东北的高句丽族,其王族以高为姓。

西汉元帝建昭2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族首领高朱蒙(高邹牟)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定都称王,建立高句丽国。高朱蒙自称是高阳氏的苗裔,改为单姓高姓。

西汉汉平帝元始3年(3),高句丽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市)。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高句丽国被唐朝军队大总管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此后,唐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姓人迁居中原内地,逐渐融入汉族的渤海高氏中。

另一部分高姓人北上,与粟末靺鞨人联合,建立了渤海国,高氏成为渤海国中地位仅次于王族大氏的贵族。渤海国被灭后,又有一部分高姓人向东北迁移,进入朝鲜。

高姓第三个来源:出自改姓等

高姓第三个来源,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和他姓改姓。

北魏汉化改姓

与中国其他姓氏一样,高姓中也有不少属于少数民族改姓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是北魏汉化改姓。

太和17年(493),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内迁的鲜卑各部落姓氏,一律改为汉姓,以洛阳为籍贯。

在改姓的鲜卑部落中,寔娄氏部落改为高姓,后来融合在汉族中,成为河南高氏之一。如今江苏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单高楼村还存有高氏祠堂。有学者认为,这是鲜卑族寔娄氏改为高姓留下的遗迹。

南北朝时赐姓

东魏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有功,被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赐元景安为高姓。因为当时高姓属于王族姓氏,非常高贵,所以高洋赐姓一举,对元景安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皇帝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继位有功,天统2年(566),后主高纬下诏,特赐元文遥为高姓。

北齐时的重臣高隆之,本姓徐,父亲因被姑婿高氏收养,改名高干,高隆之也跟随其父改姓高。其后代后来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

元景安、元文遥、高隆之的后人,此后都以高为姓,成为河南高氏的组成部分。河南高氏,在此后的发展中,全部融入了渤海高氏。

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的后裔,改名高云。他的后裔以高为姓,是为河北高氏。

汉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识,其后裔改为高姓;金朝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为高姓。

满族汉化改姓

满族汉化改姓,也是高姓的一大来源。从清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情况,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

多啰氏,也称刁落氏、啁噜噜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县)、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来大多改为高姓、赵姓等。

高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族,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市)、辽阳(今辽宁辽阳市)、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县)等地。清朝中叶后,大多改为高姓。

满族高尔吉氏(也称格尔齐氏)、萨克达氏、郭啰啰氏(也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郭尔佳氏(也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等,也有改为高姓的。

高姓中的他姓改姓

他姓改姓的情况,在高姓中也比较常见。在古代的不同时期,有个别其他姓氏(包含高字头的复姓,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人士,由于赐姓、避祸、简化等原因而改为高姓,其后裔融入到了渤海高氏中。

在这些他姓改姓的案例中,最为有名的是唐朝宦官高力士。高力士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高州市)。长寿2年(693),年幼的冯元一因岭南流人谋反案被阉割。

圣历元年(698),冯元一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由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高力士没有子嗣,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全都私下赐那些人为高姓。那些人的后世子孙,后来也以高姓为姓。

源于官位而姓高

此外,还有源于官位而姓高的。汉朝时,有一种官职叫高庙令。三国时天下大乱,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的,称为高令氏,后来简化为单姓高氏等。

晋朝时有一种官职叫高力督,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的,称为高力氏,后简化为单姓高、力、督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特别致谢:

本期高姓的采访和资料提供,得到高路加、高远奎、高祥君、高泽均、高华仲等先生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