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追随者(毛泽东的追随者)(1)

毛泽东的一生,拥趸无数,其中出类拔萃、人中龙凤者,也是举不出举,让人兴叹。在这些众多仰慕与追随者中,有一个人,却是让毛泽东刮目相看,格外器重,成为他早期革命生涯中一位出色的助手。

由于他的拔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特别推荐他与三湘其他优秀子弟一样,去考黄埔军校,结果考试,一举高中,顿时震惊整个黄埔,劲爆出圈。一时间,无论国民党的显赫人士,还是中共成员,无不对他的仰慕有加,赞不绝口。

甚至还惊动了孙中山大总统,专门接见。

原来,黄埔开班第一期招生考试,全国通过层层筛选的1200余考生,仅350人被录取,而他却更是从中,脱颖而出,“皇榜高中”,一举夺魁。惊闻有如此人才,对于革命大半生,常常被人撵东撵西,而又矢志永存的孙中山来说,在黄埔一开班就有如此人才闪现,岂不激动人心,自然是心喜要亲见鼓励一番。

赤子腾渊,遐迩闻名,他就是毛泽东最得意的弟子,蒋介石最器重的黄埔门生,号称“黄埔三杰”之首的蒋先云

当年的黄埔同学对他的评价是:“蒋先云犹如恒星一般,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减其光辉,他是天然的领袖,好像天生就是人中龙凤!”

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亦赞扬他“是军校的高材生”、“是个将才”。

蒋介石觊觎宇内,对蒋先云的出现,更是异常欣赏,争相拉拢,数度不惜以高官厚禄相邀。他曾对人说:“我将来革命成功后解甲归田,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

然而,蒋先云却一心奉节,投身共产党的洪流事业之中,无睱旁鹜。即便是一开始,共产党处于弱势之位,他也没有动摇过当初的信念,对那个百般示好、视他如手足的蒋校长,他没有给过半点机会。

剑走蜻蛉,不事权贵。一代雄才蒋先云,注定了未来风云之路,高山沟壑相伴,腥风血雨随行。

一、运动领袖;

二、黄埔学霸;

三、北伐骁将。

毛泽东的追随者(毛泽东的追随者)(2)

一、运动领袖

蒋先云,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圹。父亲蒋继堃是清末秀才,可惜在他未出生时,撒手人寰,留下蒋先云兄弟8人,他排行老幺。

大哥蒋先烈,1912年肄业于武昌军校,后为同盟会成员,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参加过1910年的武昌起义,反袁运动中被捕入狱,宁死不屈,1913年12月被黎元洪杀害于武昌,时年29岁。

1917年,15岁的蒋先云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下简称湖南三师),校址在湖南衡阳。时值社会思潮渐行渐起,社会变革与日争荣。他本着一腔救国救民之心,也迅速融入了这个社会熔炉之中。适时,三湘巨子毛泽东成为了他精神上的导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任湘南学生联合会第一届总干事,与夏明翰、黄静源共同领导组织湘南25个县学生罢课运动。蒋先云还起草了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宣言。他文笔奇佳,写出的文章鼓动性极强,学生们以此为稿四处演讲,慷慨陈词,广为传咏。

1919年,在校期间组织创办《嶷麓警钟》月刊,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湘南革命组织之开端,遂成长为湘南学生运动领袖。

1920年8月,毛泽东等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接着又在衡阳等地设立了七个分社。而衡阳分社的负责人就是蒋先云,负责宣传与推销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与进步刊物,如《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等著作和《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等,大大促进了新思潮在湘南各县的传播,深受爱国进步人士的喜爱。

同年冬,蒋先云等特意赴长沙面见毛泽东、何叔衡,经他们介绍,蒋先云等在长沙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团组织。

不久,蒋先云等在国文教员恽代英、陈书农的指导下,以新民学会、利群书社等为榜样,于1921年3月成立了衡阳爱国学生的革命团体“心社”。 该社章程明确规定“以改造自己和改造社会”为宗旨,决心做“打倒旧社会的先锋队,建设新社会的良工人”。倡导革命,反对军阀。

1921年10月,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在夏明翰等人陪同下,来衡阳了解青年运动。听取了蒋先云等关于青年运动和“心社”的发展情况报告,甚为满意。

同年冬,蒋先云等一批进步青年,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在衡阳建党时最早发展入党的党员之一。由于毛泽东在建党时明确提出,号召党员们到水口山矿去,建党要与工人结合起来。

于是,衡阳党支部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指派党员来到水口山进行革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也于1922年4月, 第一次来到水口山,访问铅锌矿工人疾苦。

1922年夏,蒋先云被组织派往江西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协助李立三、刘少奇,在工人夜校教书并参与筹建工人俱乐部,俱乐部初建时会员300人,后发展到700多人。

1922年9月11日,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领导工人俱乐部向路矿当局提出保护俱乐部、发清积欠工人工资等三项条件。路矿当局不予答复,9月14日工人俱乐部组织安源路矿1.7万名工人举行了大罢工,提出了增加工资,废除把头制,承认工会有代表工人的权利,以及改善工人生活待遇等17条要求。

为了扼杀罢工运动,路矿当局采取了拉拢、企图暗杀罢工总指挥李立三等各种手段。同时出动军警包围工人俱乐部并与工人发生激烈冲突。工人全权代表刘少奇、蒋先云等与戒严司令部谈判,义正词严,路矿当局被迫答应罢工宣言中提出的承认工会有代表工人的权利、增加工资等13项条件。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斗争由于方针策略得当,组织严密,万众一心,从而取得了“未伤一人,未败一事”的圆满胜利,成为当时罢工斗争的典范。

尤其在大罢工胜利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会员发展到1.3万人,组织也进一步走向正规和严密,工人夜校等也有了很大发展。

1922年9月,富有斗争经验的蒋先云、谢怀德等人又被组织派往水口山,毛泽东指示他们:要加强工人的团结,工人团结得越紧,敌人越害怕。

蒋先云等人抵达后,建立党小组,发展钳工刘东轩为共产党员,筹备工人俱乐部。俱乐部报名者络绎不绝,不到两日即达3000多人,大部分工人参加。

11月27日,湖南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在康家戏台举行成立大会。30日,俱乐部向矿局提出了“承认工人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等4条权益后遭到拒绝,随即筹备大罢工。

12月5日,大罢工开始。水口山工人大罢工开始后,工人俱乐部就发出了请求各界援助的传单,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和北京总部也及时发出要求各工团予以大力援助的通告。安源、唐山等地的工人俱乐部还从经济上给予水口山工人以有力的援助。

工人利用敌人营垒中间的矛盾,获得了赵恒惕军阀政府炮兵连士兵的同情,士兵张贴布告,声明“决不干涉工人”。全国各工会、教育界、新闻界纷纷声援,电报如雪片般飞来,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的士气。

大罢工对峙23天。12月27日,矿局被迫承认工人俱乐部所提18项条件,罢工取得彻底胜利,把湘区工运推向最高潮。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如此评价水口山工人罢工:“中国矿山虽多,唯有全部组织的,只有江西之安源及湖南之水口山二处,而水口山铅锌矿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

值得一提的是,安源路矿、水口山工人大罢工中,组织起来的工人监察队,对保证罢工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这两支最早的工人武装力量,最终都成为秋收起义的武装组织,成为中国革命的火种。

毛泽东的追随者(毛泽东的追随者)(3)

二、黄埔学霸

20世纪初,泱泱中华沦为帝国列强操纵之地,各自扶植起来的封建军阀,割据争纷,混战不休。

目睹国民革命自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认识到,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借助共产党的力量,并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

于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发端。而黄埔军校就是国共合作下的结晶。1924年黄埔军校首批学员开始招生。为了重整军威,国共双方格外重视和严格,实施“各地初试,上海、重庆等地复试,广州总考”的方针。

三湘弟子蒋先云经毛泽东推荐,最后从全国各地遴选出来的1200余名精英中, 一举夺魁,备受瞩目成为黄埔一期生。后来,我们知道,黄埔一期生人才济济,名将最多。

如共产党阵营中的徐向前、陈赓、左权、周士第、许继慎、王尔琢、宣侠父等,国民党方面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贺衷寒、黄维、桂永清、范汉杰、宣铁吾、曾扩情、俞济时、孙元良、余程万、刘戡等等。

然而,在黄埔时,他们与蒋先云相比起来,个个都会默然失声。

首先,蒋先云的成绩第一,不仅仅开科入试第一,而是在后来的学习中,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1925年,黄埔第一期学生毕业,他再以第一名的成绩封刀,铸就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

其次,蒋先云文可安邦,文彩精华,才华横溢。在黄埔时,与陈赓、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且被公推为三杰之首。如后来整个北伐期间,所有的公告文书,全部出自他手,被赞为“笔下有雄狮”。

再次,蒋先云之武,兵法娴熟。他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如后来他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与平叛杨希闵,刘震寰的战争中,他都身先士卒,让人见识了他实战的威力与智勇。

最后,他的天然影响力。在黄埔军校,他是共产党黄埔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青年军人联合会主席,由于他巨大的影响力,一期学员中有80多人加入党组织,如徐向前、王尔琢、左权、周士弟等都是受了他的影响而入党。

更难以可贵的是,蒋先云不仅才华俊秀,而且人品出众,视信仰如生命,正因如此,他成为国共两党都十分器重的人才。

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后来回忆说,蒋介石把蒋先云视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黄埔党代表廖仲恺,赞他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

而校长蒋介石则是“爱之如手足”。虽然他平常对待学生,是一脸严肃,但唯有见到蒋先云,却是笑容可掬,春风满面。甚至蒋介石在私下里,对蒋先云还以“三弟”相称。

据说蒋先云的大哥蒋先烈,蒋介石曾称呼蒋先云的大哥蒋先烈为“二弟”。遂以“三弟”相称。

实事求是地说,蒋介石对蒋先云的青睐,是发自内心的。他曾在一篇演说中公开赞扬蒋先云“是我们黄埔军校最好的革命军人!如果我们军校的同学个个都是蒋先云,革命一定可以成功!”

但是,“志不同不相为谋”。由于他们之间信仰的差异与品性不同,即便蒋介石百般拉拢与威逼利诱蒋先云,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1926年蒋介石策动“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事后蒋介石以“中将教育长”的职务诱导蒋先云脱离共产党,但具有双重党员身份的蒋先云,却第一个公开声明脱离了国民党,当受到威胁利诱时,蒋先云大义凛然地说:“头可断,血可流 ,共产党党籍不可丢。”

1927年初,蒋介石反革命阴谋日益暴露,蒋先云毅然离开蒋介石,去武汉任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倡议成立黄埔学生反蒋委员会,并在在出版《讨蒋特刊》中高呼:“昔日校长,今日校贼!”“蒋贼不除,世无天日!”表明与蒋介石彻底决裂的坚定立场。

毛泽东的追随者(毛泽东的追随者)(4)

三、战场骁将

1925年,蒋先云毕业,成为第一个被蒋介石提名留校的学生,之后被分配到由周恩来任主任的政治部担任秘书。

叛将陈炯明自1922年冬退据粤东东江一带后,一直和广州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相对抗。其间与革命政府发生了两次战争,即两次东征讨伐。

第一次东征,黄埔3000学生军为东征主力,打出了威风。蒋先云作为指挥部参谋参与了作战。但在随后平定杨希闵、刘震寰阴谋叛乱的战斗中,蒋先云担任营长,首次带兵作战, 他身先士卒,攻陷敌军指挥部,一时名声大噪。

第二次东征,在攻打陈炯明老巢惠州时,蒋先云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带人架设云梯登城,与敌军肉搏,攻克了被誉为南中国第一“天险”的惠州城,再战成名。遂因功擢升第一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自此垮入高级军官的行列。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委任蒋先云为北伐军司令部机要秘书、总司令副官,“北伐文告,多出其手”。

在北伐战争的南昌战役,为了不留给北伐军任何掩体,军阀孙传芳使用焦土战术,城外店铺、民宅,包括千古名楼滕王阁全部烧毁。这一战危在旦夕,战地指挥部受到孙传芳部队反扑,蒋介石陷入重围,命在旦夕。

正在此危急关头,秘书蒋先云,率80人的敢死队拒敌,让警卫团,掩护蒋介石安全脱险。最后全队战死,只剩下蒋先云和一名排长,蒋先云身上也是负伤11处,蒋介石面对如此智勇双全的门生,感激涕零,犹生感慨:“昔日赵子龙,浑身是胆;今日蒋先云,满身是伤!”

战后,蒋先云晋升陆军少将兼第五团团长,成为黄埔学生中授衔之高第一人。

南昌解围后,蒋介石许以他担任嫡系第1军第1师师长的要职,希望蒋先云退出共产党,再次遭到蒋先云拒绝。

1927年2月8日,察觉蒋介石即将公开反共的周恩来,密告蒋先云立即离开蒋介石,以防遭遇不测。2月14日,蒋先云离开南昌来到武昌,担任中共湖北省军委委员、武装部长兼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总队长。

蒋先云按照军队的训练方式大力发展工人纠察队,结果短时间内工人纠察队就发展到5000余人,有3000多条枪,成为我党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后来,忘恩负义的蒋介石,果然对共产党及国民党左派举起了屠刀,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无数革命党人惨遭杀戮。

蒋先云闻此惊变,万般愤慨。共产党人随即在武昌组织30万人的大集会,强烈谴责蒋介石的卑鄙行为。蒋先云等登台演说,历述蒋介石种种反共反革命罪行。大会还通过了《反蒋宣传大纲》、《告(黄埔军校)各期全体同学书》等文告,出版《讨蒋特刊》,高呼:“昔日校长,今日校贼!”“蒋贼不除,世无天日!”

狡猾的蒋介石,三番五次诱令蒋先云不成,并未善罢甘休,他心生一计,在报纸上别有用心地刊登出他与蒋先云两人的合影,企图用离间之计断其后路。

此计果然奏效。由于一直以来蒋介石对他的器重,以至党内有些人怀疑蒋先云的革命立场。张国焘就说,如果蒋先云没有投靠蒋介石,我不姓张。而曾经的黄埔军校同学,见他公开反蒋,又说他是忘恩负义。

一下子,蒋先云从一个革命志士,被推到舆论漩涡中,莫口难辨。加之,此时他的爱妻李祗欣刚刚病逝,心中苦楚无人诉说,顿觉人生凄凉,遂祈愿以死明志。他写下“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以明心志。

毛泽东的追随者(毛泽东的追随者)(5)

适时,1927年5月20日,武汉政府决定举行第二次北伐。蒋先云主动请缨北伐,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党代表兼团长。终于用一腔赤诚堵住了流言悠悠之口。

5月28日,北伐军与张学良率领的奉军主力决战于河南临颍。兵力对比,北伐军2个师,奉军7个师,且奉军拥有炮兵部队,对北伐军纵深威胁巨大。

蒋先云奉命沿五里河和辛庄进发,攻击奉军炮兵阵地。他亲自带兵冲锋,被击伤腿,无法站立行走,他不顾属下劝阻,跨上战马继续作战,马被炸死,他被掀翻在地,换马再战,最终被炮弹击中胸部,仍不退缩,三仆三起,终攻陷奉军炮兵阵地,扭转战局。

此役,直打得少帅张学良,撤换军长1人,杀掉旅长1人、团长3人,还动用了坦克大炮甚至毒气,最终还是溃败,这一战后奉军放弃逐鹿中原,继而退守东三省,对当时局势影响深远。

据《二次北伐,临颍战役》一文介绍:“蒋团长亲率团沿五里河和辛庄进发,摧毁了奉军的炮兵阵地,扭转了战局。”

英雄无畏,刚勇牺牲,时年仅仅25岁。死后被追赠中将军衔。

他的死,国共双方予以极高评价。

国民党人张发奎就撰文称:“此种健儿,天下能有几人? ”

蒋介石得知蒋先云噩耗,据说也是十分悲痛,他在纸上奋笔疾书,写了四个大字“还我巫山”!(巫山,是蒋先云的别名)

他牺牲后,他的遗体由其兄蒋麓山和侄儿蒋方正运回家乡,葬于家族墓地。周恩来在武昌主持召开追悼会,恽代英致悼词。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刊登悼词,说蒋先云的死,“不但足以表示无产阶级之战士能勇敢忠诚地为革命而牺牲,而且使一般的革命党人都应以他为模范。”

当毛泽东听闻蒋先云英勇牺牲后,惊不可语,泪流满面,直说,他是湖南青年的好榜样。

郭沫若在蒋先云牺牲后也曾这样说:“先云战死了,但他的精神是从此不死的。我本来很想作一篇文章来纪念他,但我觉得我们有时间性的文章,不足于纪念超时间性的烈士,足以纪念烈士的,只有他自己生前的行动,生前的誓言。”

是啊,以有时间性的文章来纪念超时间的烈士,文章是不足以著述他的可贵与伟大的。

但作为后人,我们唯以为祭,长加缅怀。

今天,我们在湖南长沙烈士公园的南大门,进入,踏过宽阔的石板路,步入肃穆的烈士纪念塔。在塔内的烈士文抄碑的正面第一位置,巍然可以看到他当年的誓言,“头可断,而共产党籍不可牺牲!”“官可以不做,命不可不革!”

今天,读来也依然铿锵有力,震撼人心,这是蒋先云的豪言,也是壮语,他兑现了。

《临江仙•蒋先云烈士颂》

嶷麓警钟湘水起,浪花国里从容。一腔赤爱向工农。安源烟雨路,难得是君风。

黄埔闻名秋几度,悄然暗涌汹汹。无求富贵问争锋。征程千万里,早憾逝长空。

毛泽东的追随者(毛泽东的追随者)(6)


参考资料:

1、蒋先云烈士生平; 2、《中共党史人物传》;

3、《黄埔军校80载的情天恨海——国共两敌手的摇篮》;

4、北伐风云录; 5、《永州市史志办》;

6、《陈赓传》; 7、徐向前回忆录;

8、中国工会简史;

9、网络相关史料的引用。

【作者】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经营治理专家、红色文化传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