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人的评价机制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更加多元化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当下,教育内卷严重,学生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功利化”且模式单一,严重滞后了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统筹推进中小学学生评价模式是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新形势下学生评价体系建构的探究)

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人的评价机制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更加多元化。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当下,教育内卷严重,学生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功利化”且模式单一,严重滞后了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统筹推进中小学学生评价模式是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要改进和完善评价模式,还得回到最基本的问题,教育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谈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而要想有良好的个体,必须有良好的社会,良好的社会又必须依托于良好的教育。所以教育的首要职责应该是培育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也只有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能真正地使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强大。具体到评价内容和模式,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评价内容:

1、关注到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个体的素质结构中具有导向、动力、支配、调节的作用,是个体的灵魂。其评价可以从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进行。政治素质侧重于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思想道德素质侧重于学生的品格呈现(情感、意志、态度)。

2、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品质成长

个性品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而个性特征则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当下,大多数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缺失,兴趣爱好单一,学校应该大力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提供相应校本课程,搭建学生成长平台,并建立学生成长台账,监测学生的成长变化。

3、关注到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人素质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通过学习学科课程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技能方面的水平。随着双减工作的纵深推进,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要更加合理,更加灵活,切忌拔高学生阶段学业标准,不超纲不超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4、关注到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素质结构的保障。可以从身体发育生长情况(身高、体重、视力、血压、脉搏、肺活量等)进行监测,再辅之以体育素质测试。

5、关注到学生劳动实践

西方国家学校(特别是高校)的后勤工作几乎由学生自己完成。劳动实践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又可以对学生的自律、责任、团队协作、服务意识、感恩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对促进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评价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以古巴和林肯等人为代表提出的第四代教育评价体系认为教育评价应坚持价值多元化,要突出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在评价过程参与的身份,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评价模式是把评价对象当做一个合作伙伴,克服了传统评价的片面性和“先入为主”,充分尊重了个体差异和增值发展,和《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关注人人发展是相一致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从另一个层面讲,其实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于学生个体而言,也是一种成长。

1、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具体的方式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可以一个学期进行两次,在学期中段和结束。先分小组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给出初步评价结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补充评价,最后由家长评价、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在整个评价占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发展,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2、要特别进行学生的增值性评价

当下,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的评比较单一,出现了大量的“终结性评价”,而事实上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未知性都存在极大的变化。每个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制约的因素很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循“从起点看发展”这一宗旨,以纵向增值程度评价学生成长变化。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水平及综合素质的变化,并将可能出现的客观不公平因素分离,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增值评价,这样既肯定了学生在一个阶段内的成长变化,又鼓励到学生再接再厉,继续发展。

三、评价结果的应用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导向、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而不是鉴别学生、选拔学生,应该起到的是唤醒、激励、鼓舞作用。因此,不能将评价结果“形式化”、“档案化”,要引导学生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核对,逐项反思,全面了解自身发展情况,比对同学之间发展差异,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提出自我改进和完善的措施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关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阶段成长变化,缺乏灵活性,多元性。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对学生给予更加合理科学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愈来愈重要。

王欢,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通江县铁佛中学副校长,2016 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表彰为“四川省优秀教师”,2019年国培四川省100名高中骨干校长“2020年 9月被四川省教育厅表彰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首批卓越校长工作室(熊维壮名校长工作室)成员;2020年10月被巴中市市委组织部评选为“巴山优才千人培育工程”教育领军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