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你是不是认定了这顿“西方最有名的饭局”就是这样的吃法了呢?其实在不同画家笔下的《最后的晚餐》还真是各有千秋。
被称为“欧洲艺术的拱心石”的达·芬奇绘制的《最后的晚餐》,可以说并不是最纯正的版本,只称得上是“改良版”。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494-1498
因为除了保留了圣餐的核心要素:红酒和面包不变之外,主菜变成了烤鳗鱼,酸甜的橙汁滴落在鳗鱼上,渗入肥厚的鱼肉中,不过也是十五世纪流行的口味。
而且在基督教斋戒日的时候,鱼肉是教士们唯一允许进食的肉类。而这一版的《最后的晚餐》正是绘制在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的食堂墙上,在斋戒日里看着基督和十二门徒清淡的盘子,相信修士们的心里也会更加的虔诚。
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食堂墙上的《最后的晚餐》
其实要画好《最好的晚餐》,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艺术家还得兼任起主厨的职责,负责设计晚餐的菜单,而主厨的不同风格,最后呈现的菜肴也就因人而异了。
朴素版的像伦勃朗的《最后的晚餐》,大家挤在一张小桌子周围,耶稣手里举着唯一的面包,众人望天,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伦勃朗 ,《最后的晚餐》, 1632
复古派的像是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的《最后的晚餐》,众人团座,觥筹交错,美食尝尽,其乐融融,最重要的是当中头盘——烤全羊。
为什么说这是“复古派”,因为上帝说了,逾越节要吃羊,对于羊的品质也是有要求的,还必须是“一岁以内的健康公羊”。可是,你让伦勃朗画中的十二门徒情何以堪?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最后的晚餐》,1547
今天要说的还有一个“尊经版”,也就是按照《圣经》的记录来详实的绘制,其中的代表就是小染匠版本的《最后的晚餐》。
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 1592-1594
这顿“晚餐”虽然桌子上只有面包和葡萄酒,但是面包是一旁新鲜出炉的。勤劳的仆人们忙前忙后,空中还有天使飞舞助兴,既有神圣的荣耀,有表现了耶稣与众人同在的意思。
丁托列托的自画像
这位“小染匠”其实是与提香(Titian)、委罗内塞(Veronese)并称为威尼斯画派的“三杰”的丁托列托(Tintoretto)。
由于他的父亲是一名染匠(意大利语:tinrore),因此作为长子,他就有了这个意为“小染匠”的称呼,而他的真名是雅克布•罗伯斯狄,不过早已被人们所淡忘了。
《天堂》,1588-1594
15岁的小染匠曾经到提香的画室带了十天,就被送回了家。据说是提香在看了丁托列托的一些作品后,突然有些嫉妒这位前途无量的小染匠。
不过更多的猜测是说提香认为凭着丁托列托的才华不需要跟着他当学徒,而是可以自立门户成为一名画家。
《天堂》局部细节
通过多视点强化透视效果,营造戏剧化构图,这是丁托列托画作中最显著的特点。他的画面中随处可见充满着幻想的色彩,闪烁不定的光线,动作夸张的人物,以及超乎寻常的短缩形体。
《面包和鱼的奇迹》, 1545-1550
以至于意大利艺术理论家瓦萨里(Vasari)深深地感慨于他的绘画技巧,但是却很难接受这种强烈的表现主义情感,曾有些抱怨的说道:这简直是将艺术当玩笑。
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不拘一格的大胆创新,让丁托列托在画坛上有了独树一帜的绝活。
《最后审判》(局部), 1560-1562
丁托列托偏好于营造画面的戏剧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往往采取一种奇特的视角——用对角线展示人物舞台般的姿态。在许多版本当中的《最后的晚餐》里,视角最别出心裁的那一定是丁托列托了。
他将这顿“晚餐”,摆设成透视纵向的角度,观看者就像是打开一扇门,想屋子里人物的动作呈现出的是聚合的、繁忙的、富有叙事性的。
丁托列托所绘制的威尼斯宫殿壁画《天堂》
同时这幅《最后的晚餐》也是丁托列托生命最后一年所绘制的,而在他的晚年创作中,其作品的色彩也变得越来越黑暗,越来越神秘。
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在为圣乔治马焦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所绘制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中,人物被层层的阴影所包围,背后的空间也显得异常的深邃和朦胧。
威尼斯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
在这幅收官之作中,除了奇特的视角之外,“舞台用光”也是一大亮点。丁托列托为了寻找这种绘画的感觉,用蜡像做模特,将其置于暗室中,再施以特殊的光照,希望以此获得非常的视觉效果。
《最后的晚餐》局部细节
画中十二使徒坐在长桌旁,耶稣伫立在他们的中间,丁托列多根据宏大的透视图,创造出两种强烈的光源,象征性地冲破厅内的黑暗:
一盏高悬于众人左后上方的吊灯,从后侧照亮大厅,并以光勾画出众人的侧面像,耶稣正和使徒们共进圣餐,在他头部的位置,上射出一种超自然的光芒,似乎使从天而降得天使们实体化了。
《最后的晚餐》局部细节
丁托列托巧妙地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
左边展示的是神奇的事迹,右边描绘的则是日常的写实状况,神迹与生活借着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并以双重光源的对比加以烘托。
正是这种紧密的关系,将宗教构图和其象征意义显现出来,使得这个版本的《最后的晚餐》也极具宗教内涵和观赏性。
《圣马可遗体的发现》, 1562-1566
相较这幅浓缩了丁托列托一生绘画技法的“晚餐”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丁托列托年轻时期,在威尼斯的真正成名之作——“圣马可”系列。
《圣马可的遗体运往威尼斯》, 1562-1566
在他接到圣马可大会堂(Scuola di S. Marco)的委托之后,便绘制了《圣马可遗体的发现》(Finding of the body of St Mark)、《圣马可的遗体运往威尼斯》(St Mark's Body Brought to Venice)、《圣马可的奇迹》(Miracle of St. Mark)等一系列关于圣马可的画。
这些作品的成功让他备受人们的赞誉,其中也包括了他的十日老师提香。
《圣马可的奇迹》,1548
前面提到过,丁托列托善于利用光感和空间塑造出气势不凡的戏剧效果,同时表现在巨幅作品上的效果更加显著。
在《圣马可的奇迹》画面上,一个奴隶信徒被异教徒们抓住,这位信徒仰卧于地,周围是一群心怀残忍的异教徒。
当他们挥动刀斧、锤子,即将虐杀他时,散发出耀目光辉的威尼斯守护神圣马可从天而降,以神力解救了他。
西洋画的纵深等于广角镜,近处拼命弄大远处存心变小。丁托列托玩透视法,算是一绝。
这幅绘制于丁托列托30岁时的作品《圣马可的奇迹》,正是充分彰显了他在画面空间的巧妙处理。
为了有足够的空间安排那些拥挤的旁观者,丁托列托除去了前景上所有的建筑物,创造了一个舞台式的空间,以此突出了这个事件的刺激性和强烈的戏剧性。
《圣马可的奇迹》局部细节
并以极度“短缩法”表现的圣马可,身上发出奇异的光芒,这让前景的光照效果更加复杂。
远处那座神秘花园的白色大理石门、墙和那个突出的阳台,显然处在正午的自然光照射之下,这种复杂的光照效果为画面平添了一股诡谲的神秘气氛。
《寺庙中的圣处女》, 1552-1553
这就是丁托列托的不可思议,却又不得不让你 “信以为真”的戏剧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对于与丁托列托同时代的人来讲,丁托列托如此娴熟的将戏剧性的绘画方式融会贯通,确实让许多人叹为观止。
尽管那时人们着迷于提香的色彩,习惯于提香的绘画方式,但丁托列托对光线灵活安排,空间构思的层次性,还是让他们拍案叫绝。
《崇拜金牛》, 1560
注:图文来自网络,仅为交流分享,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