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外国文学史欧美卷)(1)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考点】

一、世俗人本意识

1.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

崇尚人的智慧(人智),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这种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古希腊文学,就呈现出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特征,具有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识。

2.古希腊文学中体现的世俗人本意识是原欲型的,虽然其中也不乏理性精神,但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肯定上,而不是与原欲相对意义上的理性意识和道德规范。

二、宗教人本意识

1.基督教文学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其中蕴含的是一种理性化的人本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宗教人本意识。

2.基督教文学中表现的人对上帝的崇拜,一方面表现出人们对人性本质的追寻趋向于理性的和精神的境界,这是人对自身理解上的一种进步与升华;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人们对人的原始生命力和个

体生命价值的一种压制,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萎缩,是对欧洲古典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的一种排斥。3.宗教人本意识包含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和对民族、群体的责任观念,这种精神与观念又进一步升华为博爱主义和世界主义,这是宗教人本意识的又一种体现。

4.总之,重视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质,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希伯来文学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之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以后欧洲文学与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三、二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在“希腊化”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表现

1.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流,文学史上称为“二希”传统。

2.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分别侧重表现人性中的原欲与理性。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各自蕴含着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侧面,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

3.在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的“希腊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出现了第一次矛盾、

冲突与互补、融合,希伯来文化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一种新形态的文化———基督教文化。此时古希腊文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希伯来文化,因而,基督教文化是以希伯来文化精神为主体的,属于希腊的异质文化。

4.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后,成了适应封建制度需要的上层建筑和统治工具。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但是,也要看到,在基督教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它与世俗文化之间形成了两种交融关系。一是基督教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如古代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传奇等)、体裁(如故事、诗歌、戏剧传奇等)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之中。二是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例如,中世纪后期产生的民间文学、骑士文学乃至城市文学中,都显示出了与基督教文化的强烈的融合关系。

5.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的大转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文化走向极端,成为人性的反动,成为人的异己力量,一些人文主义者借用古典文化向它发起了攻击,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形成冲撞之势。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文化冲突的焦点。当然,文艺复兴运动中既有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冲突的一面,也有融合与互补的一面,因而,人文主义决不只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单一性延续与继承,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同时又吸收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原始基督教和《圣经》本身所倡导的仁爱、忍让、宽恕等博爱思想,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它与中世纪教会宣扬的教义不能同日而语。(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人格理想)这种思想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对上帝之创造物———人的个体的尊重与爱护,因而,它与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虽然并非同出一源,但却殊途同归,都是出于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维护。这正是两种异质文化融合的契合点。希伯来文学和基督教的这种博爱精神为人文主义所汲取,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也就拥有了人人平等、仁慈宽恕等基督教观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文主义又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结合的产物。

四、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涵的演变

1.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的以人为本、以人权反神权、以人性反神性、以个性自由反禁欲主义,是和基督教的文化内核相冲突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以古希腊的世俗人本意识为主体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对基督教文化思想的胜利,也就意味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胜利。

2.文艺复兴初期:醒来的狂欢。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叶,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国。“幸福在今世”(彼得拉克)“人欲天然合理”(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的饮食男女)。“做你所愿意做的事”。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讴歌人的本能欲望和展示人的个性要求。

3.文艺复兴中期:巨人的风采。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上半叶,主要成就在法国。“食色”欲望带有太多的原欲和动物性色彩,只有把人的巨人风采和理性力量展现出来,才能更清楚地反映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才能真正理解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描绘巨人的形象,展示巨人的思想和行动就渐渐成为第二个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主导趋势。(知识,真理,爱情)

4.文艺复兴末期:成熟的忧郁。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此时文学成就主要在西班牙和英国。在这一阶段的人文主义文学中,除前两个时期的讴歌人性和展示巨人风范两种主题仍然被加以表现外,对人自身矛盾的关注,对由于人性的弱点所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探讨成为此时文学的基本任务。文艺复兴文化具有的双重性被揭示开来,人性的美丑善恶的对立和复杂性及由此造成的悲剧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堂吉诃德这位游侠骑士成为一个内在情感丰富、矛盾复杂、具有人类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的广泛、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脆弱不完美。

五、“理性”一词在基督教神学、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启蒙时期的内涵有何不同?(此题超出文学范畴,但往往成为分析的理论支撑,需要了解掌握)

1.宗教理性,由肉体走向精神,由欲望走向灵魂。强调人对上帝的绝对服从;尊重灵魂,主张人的理智抑制肉体的欲望。

2.人文理性,人的主体精神的复苏和高扬。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鼓吹的以“神”为本,主张以

“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核心是人的觉醒,崇尚理性精神,肯定人智,反对蒙昧主义。

3.古典理性,秩序的代名词。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把人的自我意识、人的思维和理性作

为人的本体来看待,赋予人的理性以至上的地位。在这种精神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古典主义文学,便以理性作为自己的生命。这种“理性”除了特定的政治内容外,主要指人的思维能力和人的理智。它与中世纪的宗教理性相比,更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能动性,而否定了神性,这是对宗教蒙昧主义的进一步否定;相比于人文主义思想,它更注重人的理智对情感欲望的制约,强调了对自由的理性规范,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自由的极端现象的反拨。在这种理性主义原则指导下,古典主义文学中的“人”通常都处于理智与情感、个人欲望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矛盾纠葛之中,并最终让理智战胜情感、让个人欲望服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服从王权是最高的理性。

4.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所讲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这既是对中世纪宗教神性的更彻底的否定,又是对否定情感自由的古典主义理性精神的一种调节与反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