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润一郎认为,日本之美在于“阴翳”,早已不是首都的京都,用她自身的魅力散发着阴翳之美


年岁越长,读书越多,便越能理解福楼拜那句话:十九世纪时人类已经把小说写尽了。确实,近年来能长时间读下去的,除了工具书,再没有什么别的作品了。

然而古龙拍案而起,说:不!你忽略了人性!似乎有几分道理,但人性在数千年来,仅仅是传承,本质鲜有改变。古龙的小说,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混口饭吃的产物,“虽然不是所有作家的悲哀,却是我的悲哀”。

可是当读到川端康成的作品时,忽然又有感慨:人性也许有尽头,但人创造的文化是无限的。

于是,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川端康成的《古都》。

少年时读川端,知道这位文学巨匠名气极大,得过诺贝尔奖。但看他的作品,似乎觉得少了什么,文笔诚然优美,故事性却显得平淡。于是不禁疑惑,文学理论中的“冲突”,该怎么体现?

这次读完《古都》,突然有了另一层感悟:不要把人物当成单个的人物,而是一种符号象征。

京都街景

上世纪七〇年代末,随着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日本文化大量输入中国,发展到今天,吸收日本文化成了中国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份子,通过具有独特魅力的“二次元”,中国青少年们对“东京”已显得无比熟悉,新宿、涩谷、银座、池袋、六本木、秋叶原、巨蛋……每一个地方都是一部分人群心目中的“圣地”。

然而对于“京都”,这座明治维新前的都城,国人似乎印象并不深刻,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分不清“京都”与“东京”。

谁让日本的皇权,自诞生以来,就那么弱呢!

这也难怪,日本虽然土地狭小,但地形多山多海,很容易就能孤军自守,想要统一,单靠武力可不是那么容易。

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个合理的理由。

于是自汉朝起,日本有识之士便渡过大海,获得了汉朝皇帝赐予的“三神器”剑、镜、玉以及金印,意味着已得到上国“授权”。

自隋唐起,又不断派遣“遣唐使”与华夏交好,学习文化,获得认可。

终于,有了足够的理由后,日本皇帝决定称“皇帝”,那当然也要效仿中国皇帝。

恰好当时唐高宗与武则天夫妻恩爱,自称“天皇、天后”,被日本一并效仿,最高统治者就不再叫“大王”,而叫做“天皇”了。

有了天皇,就需要建都城,于是在当时的首都奈良,开始大规模兴建都城,完全仿照长安的模式,叫做藤原京。

藤原京在做了七十多年首都后,桓武天皇决定迁都。迁都理由众说纷纭,有认为奈良地方不够大、不能适应京城发展的;也有认为随着人口众多,旧都饮用水不够的;还有认为是两派天皇之间的权力之争……总之首都就从奈良迁到了现在京都附近的城市长冈。

但长冈仅仅做了十年的都城,就因为旋风、暴雨、火灾等不断,被迫继续迁都,有传言说是因为在权力斗争中被冤杀的早良亲王鬼魂作祟——这点被用在野村万斋主演的电影《阴阳师》中。

总之,都城就迁到了现在的京都,为了祈求京都平安,当时称作平安京。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1)

京都神社一角

建造平安京时,不只再效仿长安,当时中国有长安、洛阳两京,并称西都东都,平安京也分为左右两京:左京洛阳,右京长安。这也是日本人名左京、右京的由来,可见《侍魂》里的橘右京要有个外号叫橘长安了。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2)

平安京地图

可是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法,右京的地形并不适合居住,居民们纷纷迁往左京,久而久之右京就荒废了,人们索性直接把京都称作“洛阳”。地方官员、诸侯进京拜见天皇,就叫做“上洛”。

刀光剑影的战国时代,“上洛”这个词逐渐变成权力的象征:谁兵强马壮,谁才能一路杀到京城,“上洛”就意味着统一天下,因此当时的强大诸侯,不是准备上洛,便是在上洛的路上。

最终,丰臣秀吉完成了“上洛”的伟愿,统一日本。再无战乱,丰臣秀吉开始重修平安京,金阁寺、银阁寺、丰国神社、聚乐第等在这时被建造。看着日本一天天强大,秀吉竟然做起“要到真正的洛阳”的千秋大梦,妄图以朝鲜做跳板,征伐大明。

彼时大明,虽然处于封建时代“老大帝国”的末期,但余威犹存,自认为刀剑锐利的日本武士在朝鲜被李如松、麻贵等指挥的明军打的一败涂地,丰臣秀吉气急败坏,留下“勿使我十万兵成海外鬼”的遗言后便撒手人寰。此后丰臣家实力大减,德川家康趁机窃取了日本。

但德川家的大本营在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不敢轻易移动,于是就出现了天皇在京都、政治中心在江户的双都城模式。

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天皇为了集中权力,终于下决心彻底迁都到了江户,改名东京,从此京都只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存在。之后一战二战爆发,疲于用兵的日本再无暇顾及京都。

也就是说,京都历经了从公元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一千多年的繁华,也承担了从战国时代末期到二战的寞落。

因此,川端康成的《古都》中,通篇都浓浓的提出一个问题:今天,到底什么才是“京都”?

正如《古都》的女主角千重子,虽然生活在一个殷实的商人之家,父母也对她很好,可始终是个弃儿,亲生父母不明的弃儿——这不正是京都的写照吗?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3)

1980年电影《古都》山口百惠饰千重子

要说日本大和文化之根,在奈良;而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东京;那么京都算什么?

如果说文化,京都自打建设开始,文化的根源便在洛阳。

夹在大和文化、中华文化与东京时尚文化三者之间,京都便有了一丝说传统不传统、说新潮不新潮的尴尬与惆怅。

也许,“千重子”才是京都的本意:各种文化层层叠叠重合在一起,反倒构成了京都文化的独有魅力。

在《古都》中,川端反复提到源自唐服的和服、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保罗·克利、和京都那多姿多彩的各种祭典、节日。

而千重子的妹妹苗子,没有姐姐那么好运气、被富足的商人收养,而是在山里做一名伐木女工。但是她自食其力、青春健美、充满活力,也受到了织造工坊的继承人秀男的青睐——在世人看来,秀男跟千重子才应该是门当户对的一对。

如果说千重子象征的是京都,那么苗子象征的就是东京。这座年轻的都城,遭受过苦难、也没有过多的受到所谓“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她正在散发着活力,开始具备大都市雏形。“苗”这个字,不就是象征着蓬勃发展的幼苗吗?

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不作为首都,京都还剩下什么?

川端大概也为这个问题烦恼,因此花了大笔墨描写京都的祭典: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女主角千重子与青梅竹马的玩伴真一相遇,便是在祇园会上扮演童男与童女之时。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4)

祇园祭的盛况

当那些看似“长久”的建筑已不复存在,如罗生门、聚乐第、丰国神社等,那么文化就只能从祭典中华丽的服饰与清悠的雅乐中寻找了。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5)

黑泽明电影中破败的罗生门

即便如此,京都的文化,也很难说清楚,正如川端康成在《古都》中描写的那样:

……而且十七日的彩车游行已经结束,但以后的曲礼活动还在继续进行。家家敞开大门,摆上屏风等装饰品。从前,还有的人家摆设早期浮世绘、狩野派、大和绘以及宗达画的一对屏风。浮世绘珍品中,也有南蛮屏风,上面以雅致的京都风俗为背景,画了外国人的活动情形。也就是说,表现了京都人旺盛的气势。如今这些画卷还保留在彩车上。都是些所谓舶来品,诸如中国织绵、 巴黎葛布蓝织绵、毛织品、金线织花锦缎、葛丝等。由于同外国贸易,在具有桃山时代风格的大花日本伞上,还增添了异国的美。彩车内有现时名画家画的装饰画,彩车头也有像是柱子那样的东西,据说那是当年朱印船的桅杆。

祇园冬冬锵的奏乐声非常单调。实际上是有二十六套音乐,它像任生狂言的伴奏,也似雅乐的乐声。在宵山上,这些彩车用成排的灯笼装饰,奏乐声也就显得更加激越了。……

其中提到了浮世绘、南蛮(十六世纪日本对欧洲的称呼)、中国、巴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化糅杂在一起……就连雅乐,这种被认为是日本传统音乐的曲调,来源也是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6)

画有外国人的南蛮屏风

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事物分为阴阳两面,如果建筑、城池等这些“硬”的东西属于“阳”,那么文化、音乐这些“软”的东西便是“阴”。另一位文学巨匠谷崎润一郎表示,日本文化的美,便存在于“阴”的部分。于是他写下了专门赞美“阴”的《阴翳礼赞》:

……我们曾访问奈良、京都的有名古刹,看到了一些被寺院视为珍品的挂轴悬挂于深奥的大书院的壁龛中。那些壁龛,白天也较幽暗,书画图像看不清楚。只能边听导游的说明,边探视褪了色的墨迹,凭想象感觉它的高明,可是那模糊不清的古诗画与薄暗的壁龛配合却是多么地美妙!不仅图像模糊不成问题,相反,那样不鲜明的图像反而觉得颇为适宜。总之,这种场合,那古画不过是隐约、微弱光线所掩映的优美的“面”,不过起了与沙壁相同的作用。我们选择挂轴,要珍重时代和古雅的理由,即在于此;新的图画,无论是水墨的或者淡色彩的,一不注意即会有损于壁龛的阴翳。

如果把日本的居室比喻为一幅墨画,则纸拉门是墨色最淡的部分,壁龛为最浓的部分。 我每次看到异常幽雅的日本客厅的壁龛时,总感叹日本人理解阴翳的奥秘,掌握光与阴翳的巧妙运用。……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7)

京都雪舟寺的圆窗,透着“阴翳”之美

许是造化弄人,以“太阳初升之地”命名的日本,国土却狭长的像一弯新月。古龙曾在“楚留香”系列中写过一个故事:中原武林和倭寇之间的纷争,就叫做《新月传奇》。

如果说中华文化,属于亚洲文化的“阳”,那么日本文化,便是其中的“阴”。她学去的中华文化,也是其中的“阴面”部分,虽然有些人认为“汉唐文化在日本”,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因为限于土地、资源等硬性条件,中华王朝的巍巍气象并不能很好的在日本展现,反倒是文学、美术、音乐这些,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日本曾在平安京的罗城门上,放置了一尊仿唐的“兜跋毗沙门天”像,祈求永葆京城平安。来源于一个大唐的传说: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蕃兵围困,突然毗沙门天显灵,守住城门,打败蕃兵。唐玄宗因此大悦,着城门上都安置毘沙门天像,以保平安。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8)

日本邮票中的毗沙门天像

大唐的毗沙门天,和印度原有的毗沙门天,传承过程中又出现了流变:即大唐百姓普遍认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卫国公李靖,即毗沙门天的化身。原来当时突厥、吐谷浑等多次进犯,都是李靖领兵打败,中外将士皆称李靖是“战神”毗沙门天的化身,天宝安西城之战,不论是大唐还是西域,大多数人都认为显灵的“毗沙门天”其实是李靖。而后世日本“七福神”中的毗沙门天造型,也效仿的是李靖。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9)

日本传统“七福神”中的毗沙门天像

此后李靖就被称为“天王”,在民间传说中演化为“托塔李天王”。而罗城门,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被称为“罗生门”,黑泽明根据芥川的小说拍出世界名片《罗生门》,从此“罗生门”便成了各执一词、扑朔迷离的代言。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传说中李靖和儿子哪吒的关系,岂不就是一场“罗生门”?

而反观日本和中国的关系,也像“罗生门”一样,反反复复、夹缠不清。

表面上,两国似乎有血海深仇,但奇怪的是,只要稍微和平,两国文化就像磁石一样互相吸引,难解难分。

有一部让人颇感无厘头的动画:《有顶天家族》,讲的是京都生活的一群狸猫精的故事。狸猫下鸭矢三郎的父亲,被“七福神”之一的弁天做成狸猫火锅吃掉了,矢三郎却一点也不恨弁天,反倒有种深深的爱,而后来故事发展,矢三郎逐渐了解到,父亲是自愿让弁天吃掉的……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10)

《有顶天家族》中的狸猫

故事看起来似乎无厘头,然而仔细一想,如同《平成狸合战》一样,说的是人与自然从斗争到和谐相处的故事,便透彻的多。再想深一层,像川端康成的《古都》一样,管它什么故事不故事,专心欣赏京都的美貌风情便罢了,在动画中,同样也展现出京都的各种寺院、祭典、还有让京都人爱恨难舍的当当电车……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11)

《有顶天家族》京都美景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12)

《有顶天家族》第二季 中的飞天电车

​当当电车刚在京都设立的时候,京都人是反对的,因为这种“高科技”的东西破坏了京都的传统;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当当电车要被拆除的时候,京都人反倒难以割舍起来,因为曾几何时,电车那“叮叮当当”的铃声已经成了京都生活的一部分……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13)

京都的古旧当当电车

​这也正像矢三郎对弁天的感情一样,爱恨难辨。

作为日本传统“七福神”之一的弁天,动画中表现的却是一个时尚女郎:穿着新潮、作风大胆,骨子里却还有点日本传统文化里的矜持……如同《古都》中以千重子代表的京都和苗子代表的东京,弁天也可以看做是东京的化身,与狸猫下鸭一家代表的京都之间的故事。

那么,以日本本国类比,东京是时尚、科技的“活力之阳”,那么京都便是古朴、厚重的“传统之阴”了。

这种阴阳相对的模式,随着人类的思想越来越开明,不仅不会引起冲突,反倒成了文化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如此,中国如此,世界其它各国亦如此……就让我们随着祇园的钟声,祈祷我们的未来,像京都的古名一样,一直“平安”下去吧……

感谢 @知日 提供的书籍《世上只有一个京都》为本文提供了大部分素材,想要继续了解京都及日本文化的朋友可以购买该书籍或关注 @知日。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14)

日本的京都之美(传承千年的阴翳之美)(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