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将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提供就餐、医托等服务。
“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出一年多来,无锡建设成效如何?老年人生活是否满意?为此,记者走访了多个社区,沉浸式体验老年人的一天。
吃
两荤两素一汤,舌尖上的幸福送上门
清晨出门步行5分钟就是菜场;
中午不想烧饭就订一份送上门的“社区外卖”;
下午去家门口的公园晒晒太阳,或者在楼下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身体不适,坐2站公交就能到镇里的卫生院;
门口还有6个线路的公交车,刷下老年卡就能去市中心逛逛……
在15分钟内,就餐服务、休闲娱乐、医疗看病都能“触手可及”,这是记者在锡山区斗山花苑的“养老感受”。在这个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比31%的社区,86岁的陶佰良老人真切感受到了“最美不过夕阳红”,幸福指数颇高。
只花4块钱,一顿中饭能吃到啥?陶佰良老人向记者晒出了自己的午饭:番茄炒蛋、梅干菜烧肉、清炒芦蒿、蒜泥苋菜、紫菜虾皮汤和一份米饭。一顿热气腾腾、色泽鲜亮、荤素搭配的午饭,老人只花了4元钱。“分量大,口味也比较清淡,很适合我们老年人口味,真是蛮不错哩!”
这份4元的午餐,来自斗山花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总面积1500平方米,于去年11月份正式启用,为200余名居民提供早午饭的就餐服务。记者中午11点来到服务中心看到,大厅里干净明亮,摆放了数张铺上红色桌布的大圆桌,老人们端着餐盘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老年生活的明媚与自在感扑面而来。
斗山花苑便民服务中心老人就餐
“8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4元,70—79岁之间每餐5元,60岁—69岁每餐8元,重残人员免费。”斗山花苑社区副书记周一舟介绍,由于斗山花苑小区老年人较多,子女白天上班无暇顾及长辈,于是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社区内老人的吃饭问题,“没想到我们的饭菜一经推出后就受到大家的欢迎,还吸引了周边社区的居民过来就餐。”与此同时,对于行动不便或者不愿意来堂食的居民,社区还提供了上门送餐服务。
老人将饭菜打包带走
住
定居“桃花源”,家庭医生上门看诊
走进锡北镇周家阁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蓝天白云在碧绿的水面上投射倒影,处处都是鸟语花香,现代感和江南水乡元素融合交汇,造就了这宛若桃花源般的居住环境。
周家阁村村貌
八旬老人蒋有地就住在这里。“村里基本上都是老人住的,我年级大了就想图个安静,这里的环境这么好,真的要感谢政府。”蒋有地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和儿子一起住,平时儿子下班后把菜带回来,自己偶尔会骑三轮车到张泾镇上的菜市场买菜。
蒋有地老人家中后院种上了各色瓜果蔬菜,小青菜、鸡毛菜、大蒜、萝卜,还有一棵挂满圆溜溜果实的橘子树,丝瓜藤蔓在历经秋霜风雨洗刷后依然开出明艳艳的黄色花朵,风过树梢,院里的竹子沙沙作响。老人指着自己亲手种下的蔬菜,如数家珍。“一年四季都有事情忙,光靠菜园里的菜就有得吃。”
周家阁村老人蒋有地
午后三点多,蒋有地老人坐在家门口晒着太阳,跟记者聊起自己在村里的养老感受:“村里给我们60岁以上的老人承担了农村医疗保险的费用,重阳节不仅发了糕点,还有唱戏的到村里给我们表演。平时要是头疼发热,打个电话,村里的卫生服务站医生就上门来看病了。”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哪里也不用去,就在生活几十年的地方养老,心里非常踏实。
玩
公园就在家门口,健身热情不逊青年
当下,随着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对于居家养老的需求,不仅仅只是较好的居住环境,诸如健身中心、游玩场所等满足“文化生活”的配套也是必不可少。
在梁溪区黄巷小区,有几处空地上摆放着单杠、足踏器、扭腰器等健身器材和几张长椅,几棵桂花树围在一旁,阳光明媚,金桂飘香。从黄巷小区步行5分钟,就有一个小型公园,花草茂盛,绿意盎然,73岁的徐阿婆常常和老伴来这里晒太阳。徐阿婆告诉记者,到了晚上这个小公园非常热闹,“四周灯光都亮起来,好多老人在这里跳广场舞,年纪轻的也有不少。”有时候徐阿婆会去黄巷街道参加老年活动室排练活动,或者在阅览室里看看书,徐阿婆觉得“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满足”。
黄巷小区门口公园
除了健身器材、老年人活动室这些已经成为每个小区的“必备”设施,记者了解到,一些社区更是结合本地特色,将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在锡山区斗山花苑小区南大门右侧,有一处被绿色栅栏围起来、铺上草皮的活动场地,里面摆放了大大小小的石锁。今年56岁的陈玉寨抡起90斤的石锁,手臂肌肉凸起,青筋显现,先是举在头顶上方停顿几秒后,又换只手把石锁抛到空间旋转一周,再稳稳接住。
陈玉寨在斗山花苑石锁练习场
斗山花苑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陈玉寨练习的是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花样石锁,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锡民间很受欢迎。为了满足石锁爱好者练习和交流的需求,社区和石锁协会合作,专门开辟了一块场地,爱好者们自发捐赠器材,晚上6点后聚集在这里健身。虽然练习者以老年人居多,但他们身形矫健,精神昂扬,在小型的绿茵场上,展现出不逊年轻人的热血和激情。
未来
医养结合,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据公开资料显示,当下我国的养老呈现“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仅有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因此,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居家和社区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这其中也有不少难点需要克服。
在采访中,不少老年人向记者表示了自己遇到的问题,住在梧桐水岸73岁的谈杏秀表示,菜场离自己家太远,自己虽然可以骑电动车,但“万一骑车摔倒了,伤筋动骨不划算”,只能选择步行20分钟去买菜;也有老人认为家门口的公交路线太少,间隔班次太长,出行有些麻烦……在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的当下,如何让更多老年人安心舒适,提高养老服务可及性?
无锡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们基本实现了每个社区有一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到明年年底,每个城市街道都将建设一个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024年年底前,每个城乡社区会在整合本地设施资源的基础上,配建一个养老服务站,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诸如日间照料、文体活动、健康管理等服务。”
民以食为天,对于自理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如何在自己不开火的情况下吃到热乎乎的饭菜十分重要,对此,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年底前,将以街道和乡镇为单位,实现区域性助餐中心全覆盖,同时为了让“舌尖上的关爱”惠及更多市民,“灵锡”也上线了“养老地图”。市民搜索“锡心养”,即可进入文字语音播放的关爱模式,系统会自动推荐距离自己较近的助餐中心。
在医疗方面,无锡正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市卫生健康委从2021年起,利用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闲置床位或者内部扩建方式建设护理院,使基层卫生机构兼具医疗和护理双层作用,不仅盘活了医疗资源,老年人的护理也能离家更近。“我们希望通过多方位更精细的养老服务推进,帮助老人们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让他们‘老有颐养。’”无锡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说道。
责编:蔚来
来源:江南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