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探微:细节与效益

获取最大效益,是经济社会中人们和各个利益集团的共同追求。细节决定成败,几乎是人们公认的真理。在“效益”与“细节”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愈来愈应该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普遍关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我们言必“模式”、行必“研究”的时候,教育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细节问题,很难也很少引起校长、教师的高度关注。

最近,我市一些学校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大了硬件设施的投入,老师们人手一台最高配置的笔记本电脑,教室里更新了多媒体设备。有了新设备,老师们就有了用的积极性,每天七节课中至少有四五节要用多媒体,课堂容量增加了不少,教学资源也得到了不少拓展。但时间一长,学生们明显感到了眼睛的不舒服。

课堂教学改进与优化(课堂教学探微细节与效益)(1)

究其原因,一是不同的老师制作的课件风格各异,颜色五彩缤纷,背景五花八门,更有甚者,有的字体字号设置太小,学生要瞪大眼睛看,有的字体颜色与背景对比太小,学生要仔细辨别,更何况为了保证课件的效果,靠近讲台的窗子上还遮上了厚厚的窗帘,在保证效果的同时,也影响了采光,久而久之,产生眼睛的疲劳和视力的下降也就不怪了。

这不就是看似很小的一个细节问题吗?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细究起来也不胜枚举。谁能说这些细节不会影响效益?谁能说决定效益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不是细节问题?在上述实例中,假如老师们能考虑到字体、色彩、光线对学生的影响,假如我们能到学生中做些调查倾听学生的要求,假如能让我们的老师采取适合学生的统一字号,统一对比色,统一背景,假如每一个细节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结果将会如何?

之所以很多学校、教师言必“模式”、行必“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热衷舍得花费精力搞“大”工程,抓高级别的课题,有世界的不要全国的,有全国的不管省市的,贪大、求全,为的不是从根本上致力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不是从战略的高度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从民族复兴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在很大程度上讲,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因此,可以断言,这样的学校徒有暂时的表面的“繁荣”和“名气”,这样环境下的教师的发展是不扎实的,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是难以走远的。

课堂教学改进与优化(课堂教学探微细节与效益)(2)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多少的事实一遍遍地告诫我们细节的重要,不重视细节,再宏伟的工程也许毁于一个小小的蚁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的理想再宏远,不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到头来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作为教师,我们天天守护着课堂,天天守望着学生,天天放飞着学生、家长的希望,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舞台,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是我们挥洒汗水的天地,是我们智慧和激情飞扬的天堂。一花一世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孩子,个个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品读的故事;一叶一菩提,我们看似简单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其实天天都需要我们用心回味。关键的是看我们能否像兢兢业业的护堤员那样,昼夜细观严查,不放过任何可能造成溃堤的细微之处,是否能靠那双慧眼透过班里的那泓静静的湖水,看到深处涌动的波澜,是否能未雨绸缪细致地盘查自己应对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没有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哪来风调雨顺、沃野千里的综合效益?

“管”之细节在“理”。

校长抓细节,重在对各系统的梳理,无论是教学系统,还是管理系统,还是服务系统,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厘清责任,理清工作程序和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扯皮、推诿的“内耗”,提高工作效益;重在对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的梳理,让先进的思想、理念成为引领师生成长的旗帜;重在对涉及学校长远发展的细节的梳理,让每个环节都发挥最佳作用。

“教”之细节在“研”。

教学作为学校最重要的系统,涉及了太多的环节,而每个环节又都密布着若干的细节。从教学行为来说,教师要用科研的方法和科研的思路,审视、考量和研究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教学评价与反馈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细究每个行为、行为每个细节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办”;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要仔细观察和研究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听、说、思、行诸环节着手,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课堂教学改进与优化(课堂教学探微细节与效益)(3)

“学”之细节在“问”。

一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从问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方法,了解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层次,从问中发现教学的盲点和薄弱点,进而确定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二是养成学生问的意识和习惯,问得正确与否,问得是否得当,问得是否有深度,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的扎实程度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三是在学生的问中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方法指导,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地问,要站在更高的要求上深挖细究,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的问,要予以更多的褒奖和鼓励,在方法上给予耐心的指导。

高效源于环节的高效,环节的高效源于细节的优化。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不要沽名钓誉,克服急功近利,不要不切实际地去追求“假、大、空”的研究,而是应该紧紧抓住校本研究这把利剑,根植课堂,聚焦问题,立足实效,为了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研究行动者的研究,只有根植课堂教学这块沃土,关注细节,研究细节,改进细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和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