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上周走读了一个星期,天天早出晚归,现在知道违规就会吃苦头了”闲聊中,郑校说起了儿子的糗事,“住宿的时候,因为被子没叠好,被宿管发现,直接停宿一周警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敬畏规则的句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敬畏规则的句子(尊重规则)

敬畏规则的句子

“我儿子上周走读了一个星期,天天早出晚归,现在知道违规就会吃苦头了。”闲聊中,郑校说起了儿子的糗事,“住宿的时候,因为被子没叠好,被宿管发现,直接停宿一周警告。”

“那你麻烦了,估计要六点起床给孩子做早餐吧?”我笑着问,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共识,孩子破坏规则,就要承担责任。但作为家长,还是觉得这麻烦可能会传递,毕竟孩子读高中,学业为重呀。

“不会,我才不管他呢,自己的事情自己搞定。要不然,这不变成惩罚我了吗?”郑校一脸的欣慰,“你还别说,他自己挺上心,早上六点起床,到外面随便吃个早餐,然后就坐地铁去学校。我觉得这规则挺好的,能倒逼小孩养成好习惯,现在上学前都会把床铺收拾干净,自己的房间也整洁有序了需多。”

“惩罚的效果,还要看家长的水平。”我伸出大拇指,“如果你抱怨规则,或者代孩子受罚,那结果就不同了。”

这倒不是恭维之词。家长对待规则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规则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明文规定,在校午休午餐时,如果三次破坏午休管理规定,将给予停餐处理。规定的条文,简单明确地以文本形式下发给孩子和家长,家长知晓后签名上交,学校才认定通过孩子在学校午休午餐的申请。而且每次违规,不仅仅孩子知道,我们还会通过电话,通过警告通知书等形式告知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遵规守纪教育。尽管如此,当最后停餐通知下发给家长时,有些家长仍然心有不甘,希望学校宽大处理,希望学校再给孩子一次机会等等。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自己没有认真看规则就签名了,比如自己接送孩子太不方便了,比如都是一些小问题多教育一下就行了。更有甚者,还投诉到教育行政部门,说学校太刻板,太严酷,太不尊重家长实际需求,云云。对于这种情况,学校是坚决顶住,否则,各有各的理由,一个让步次次让步,规则就成了一纸空文。相反,那些坚定尊重规则家长,则以暂时的困难赢取了孩子长远的发展。有一对双职工,孩子被停餐一个月,停餐期间,父母协调分工,中午抽时间回家,和孩子吃泡面,监督孩子午休或者看书,来回奔波与上下班途中。让孩子深度感受自己违规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麻烦,尊重与敬畏规则,才能成为孩子的习惯和意识。

如果学校教育充斥了迁就和妥协,教育的权威就荡然无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也无从说起。记得有次收到一份长长的投诉书,后面有十多位家长的联合签名。说是投诉,其实更像是带有强迫意味的建议。学校每年的入队仪式分两次进行,一次在六一节前夕,一次安排在11月的建队节上,这就意味着,一年级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入队,有一部分要放到二年级上学期。当然,入队的标准,是公之于众的,从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予以评估。这不,未能第一批入队的家长,心有不甘,串联同样未能入队的家长一起写上一份联名信,希望学校改变惯例,一视同仁。理由也是很多,说不应该差别化看待孩子,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拿个别学校的做法予以佐证。事情很小,但在家长眼中,却比天还大,这我完全理解。但行为上完全不支持,也是必须的。规则就是规则,如果规则有问题,那也是提前修订规则或者事后完善规则,绝没有在适用规则的当口,因为个别家长的需要而临时变更,否则,学校所有规则要求,都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五年前,学校严格推行新生入学随即分班制度,所有学生按照性别、年龄段等进行简单分组之后,开始随即组合分班;之后,在入学之前,我们会根据一年级教师的年龄、经验等,统筹考虑形成相对均势的搭配,然后再让老师抽签抓阄决定最后的“缘分”。可以说,整个分班时随机随机再随机的结果,老师与学生走到一起,纯属缘分,应当珍惜。可惜,总有一些家长不惜缘,总有一些家长以为可以凭自己的资源和人脉,改变学校规则。分班前,有通过各种关系打电话寻求照顾的;分班后,有神通广大家长通过各种领导“商议”可否调班的。可惜,我是很尊重规则的一个人,甚至破坏规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给学校添乱子,所以一概回绝。后来,我也有了经验,一边通过各种家长会,广泛宣传学校的分班规则,做到家喻户晓应知尽知,一边继续坚持原则,维护规则,正面解释,不为所动。几年下来,效果良好,有如此需求的家长变得凤毛麟角。看来,绝大多数家长,是“不患贫患不均”的,总以为学校规则是给人看的,挂墙上的,是欺负老实人的。结果学校坚持了规则,家长也认同尊重了规则,少了很多的解释,少了很多的顾虑,大家都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上,岂不更好!

规则能否影响孩子,两个前提很重要。其一,学校必须成为尊重规则的典范,规则明晰,执行到位,顶得住各种压力,获得广泛认同与支持;其二,家长必须成为尊重规则的典范,不为各种理由与借口迷惑了判断,甚至在孩子面前非议与挑衅规则,违规,就要承担结果,付出代价。只有这样,规则意识才能深入孩子心灵。

2020年岁末,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颁布,一项项具体执行的“规则”,也会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共同参与下落地。效果如何,同样取决于以上两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