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闺女戴花,小子点炮,老头老婆,柿饼子核桃”一年一度的新年又到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儿时的过年记忆有哪些?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儿时的过年记忆有哪些(儿时春节最难忘的六件事儿)

儿时的过年记忆有哪些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闺女戴花,小子点炮,老头老婆,柿饼子核桃。”一年一度的新年又到了!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般过了农历腊月初八,人们便有了过年的喜悦和气氛。“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年到这个时候,人们便少不了要怀念以前过年的日子,说以前过年是个盼头,大人有心劲,小孩更是高兴。大人们便开始算计着如何置办年货,怎样串亲戚。小孩便开始把一年攒的零花钱拿出来买花买炮,缠着大人给买新衣服。老人们也开始盼着出门的闺女能回娘家看看,盼着儿孙满堂聚聚,盼着亲戚朋友来“串亲戚”,盼着来年风调雨顺。那时候,各地关于过年的民谣也有很多,如:“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烙饼干,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捏饺子”;再如:“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还如:“二十三,灶王老爷上了天,二十四,刷下对子写大字,二十五,家家户户糊窗户,二十六,上街去割过年肉,二十七,家家户户都宰鸡,二十八,家家户户把面发,二十九,提上壶壶灌烧酒,年三十,供上祖宗摆上肉”等等。要说过年最感到有意思的,还要数那些懵懵懂懂的“俊闺女、破小子”们……

记得小时候过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事儿有六件:一是买新衣裳,二是守岁,三是吃肉,四是点炮,五是磕头挣钱,六是串亲戚。

先说第一件事儿:买新衣裳。记得那时的衣裳都是“连任制”,父亲穿剩下了哥哥穿,哥哥穿剩下了弟弟再穿,一个一个向下传。衣服经常是补丁摞补丁。也只有到了新年,我们才能穿件新衣裳。那时候的新衣裳不是成品,都是自己买布找裁缝做。早早地,母亲就领着我们去集市上买布,那里比较时兴的卡或的确良布料,兄弟们一人选一块中意的布料,再找个裁缝量量尺寸,每人做一身新衣裳。为了配套,除了买衣裳外,还得再买上一双胶鞋,一双新尼龙袜子,期末考试分数高了,没准还能再配个围脖、帽子哈的,全副武装。一年就这么一次这待遇,你说能不盼吗?

再说第二件事儿:守岁。守岁是春节里最有仪式感的事儿了。每到大年三十,各家各户就开始熬浆糊、贴对子(春联)、挂灯笼;准备祭祖事宜,把祖子(宗谱)挂上,把去世老人照片摆上,再摆上香炉、供品等;随后还要再把屋里屋外彻底扫除一遍,送走这一年的晦气,准备亮亮堂堂地迎接新年到来,期盼来年和顺安康。准备好这些后,就开始恭恭敬敬地请神了,门神、灶神、财神,一个个都恭迎到家里来,为家里带来平安、幸福和财运。接下来就是年三十的“大戏”了--守岁。父母这时候要先给孩子们压岁钱,但这钱不能装在裤兜里,要压在枕头底下,这样才能给自己带来福气。随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吃年夜饭,做好多好吃的菜,鸡鸭鱼肉样样俱全,说着、笑着、吃着。亲戚离得近了,这时还会串串门、走个场,聚在一起划拳行酒令,很是热闹和温馨。那个时候虽然没电视更没春晚,但大家谁也不感到寂寞,你说我笑,开心得很。吃完团圆饭后,便开始包大年初一的饺子了,大家齐动手,大人们和面、调馅,擀皮儿、包饺子,我们小孩不会包,但也不闲着,摆饺子,把包好的饺子一个个地整齐摆好,不让它们粘连。按照当地风俗,包大年初一的饺子时,还要在饺子里包两个硬币,看初一起“五更”吃饺子时谁能吃到,说是谁吃到谁有福气。一到初一早晨吃饺子时,大家都想让自己吃到,小心翼翼地吃着、看着,悄无声息,恐怕硬币咯了门牙。要是小孩吃到了,会“张牙舞爪”地喊着、叫着、炫耀着;要是大人们吃到了,则会默不作声地继续吃,因为一旦让小孩发现硬币被别人吃到了,就不再吃饺子了。为了让孩子们多吃两个饺子,大人们也是用心良苦。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远处不在啊!

第三件难忘的事儿是吃肉:我们家是吃商品粮的,条件还算说得过去,但平时也不是总吃肉,况且吃也是象征性在菜里放一点,“不求有肉、但求有味”,有个意思就算了,根本不过隐。不像过年,煮一大锅肉,愿意吃多少吃多少,愿意吃多饱就吃多饱,基本上能管够,尤其是猪头肉,肉肥块大,吃一口满觜流油,那个香、那个过瘾劲就别提了,你说过年有多好;

第四件事儿是点炮: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点炮,离过年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琢磨着买炮,把所有攒的零花钱全拿来用作此开支(其实也就5 、6块钱而已),再想着点儿琢磨舅和姑姑给买点,放在一起跟宝贝似的看着。我买的炮主是“两响炮”,也叫“二踢脚”,多少也买点“小机器鞭”、摔炮等。我们这些“破小子们”点炮,最有意思的是相互用炮打仗,用炮“蹬”对方。尤其是一到三十晚上,我们都提前约好,晚上都不睡觉,一过十二点,在家放完炮,给祖子、父母磕完头,再象征性地吃几个饺子,就跑到胡同里找小伙伴集合,各自拿着“两响炮”,上街去寻找对手,看见人多的小伙伴就用炮“蹬”,把对方“蹬”跑了就算胜利了。那时候我们这一班儿人多炮多,最厉害,谁见了谁怕,可神气了。你说过隐不过隐!

第五件事儿是磕头挣钱:过年磕头算是我们这里的一景,年三十晚上一过十二点,人们便开始串门磕头了,先是自家长辈,再是邻居,之后是朋友。从大年初二开始,就轮着串亲戚了,什么姑姑家、舅舅家、姨家什么的,不管多远,都得挨着个去,一家也不能少。尤其是初一磕头的队伍最热闹,集中、熟人多,满街一队一队的人,见面互相致礼问好,说说拜年话,逗逗乐子,递支烟让块糖,场面很是壮观。年岁大一些的或是在辈份大的,早早就要起来 “受头”。家里常常备一些香烟、糖块或是酒,来了客人敬送。不过,这些礼节都是大人的事儿,我们考虑的则是磕头挣钱。一般邻居、父母的朋友只磕头不给钱,所以都不愿意去。父母给压岁钱,给爷爷奶奶、叔叔大爷、姑姑、舅舅、姨等自家人或是近亲戚磕头才给钱,这些我们非常愿意去磕头。那时磕头的“奖金”一般是两块钱、一块钱、五毛钱,多的也有五块钱的,少的也有两毛钱的。我们这一年靠什么挣钱、靠什么零花,平时靠什么买个兔子头吃、买个琉璃球玩、买个画册看,就靠这新年挣个零花钱。你说高兴不高兴;

第六件事儿是串亲戚:一过初一,就开始串亲戚了,初十以前除了初三几乎每天都有亲戚。那个热闹劲就甭提了,大人小孩来一大堆,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每天都有“喝酒菜”,每天都有大肉吃,好几家的大包子、小饺子挨个儿尝,白馍馒头随便吃,而且近门儿亲戚来了磕头还能挣钱。你说这小日子有多好。简直好得不要不要的。那时我总想,要是能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

现在条件好了,每天有新衣服穿、有肉吃、有钱花,反倒觉得过年没意思了。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