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再地说,《周易》是战国时期写成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周易的由来有哪些?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易的由来有哪些
我们一再地说,《周易》是战国时期写成的。
我说的是经文部分,不包括传!
这与绝大多数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有人说,妇孺皆知,《周易》是文王写的,怎么会是战国时期写的呢?
看韵!
《蛊》卦的用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周易》的时代特征。
一、《周易》之韵
《周易》用韵,用得又多又妙。
这本身就已经表明了卦爻辞的时代并不早。
因为即使在《诗经》里面,早期的诗篇也都是不怎么用韵的。
越是到后来,用的韵就越多越好。
而《周易》的卦爻辞,每卦都押韵!
更夸张的是,每句都押韵(详见《渐》卦解读)!
比如《蛊》卦,我们不妨把全卦的韵脚标一下(括号内为韵部)。
《蛊》(鱼)
元亨(阳),利涉大川(文)。 先甲三日(质),后甲三日(质)。
初六:干父之蛊(鱼),有子(之)考无咎(幽),厉(月)终吉(质)。
九二:干母之蛊(鱼),不可贞(耕)。
九三:干父之蛊(鱼),小有悔(之),无大咎(幽)。
六四:裕父之蛊(鱼),往见吝(文)。
六五:干父之蛊(鱼),用誉(鱼)。
上九:不事王侯(侯),高尚其事(之)。
二、《蛊》的战国韵
从韵脚可以看出,《蛊》卦的六句繇辞,前四个字都是以“蛊”结尾,押的都是清一色的鱼部韵。
唯独第六句,以“侯”结尾,押的是侯部韵。
这是不是不押韵了呢?
恰恰还是押韵。
侯部和鱼部,在古代也是合韵的,而且用得很频繁,很常用。
但是,这种现象出现在战国以后,越往后用得越多,到了汉代侯部和鱼部几乎就合成一部了。
但是这种合韵在西周以前有没有过?
没有!
在春秋?
一样没有!
周祖谟等语言学家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
罗江文在论文“《诗经》与两周金文韵部比较”中更是将《诗经》里面鱼部和侯部合韵的情况详细统计,得出以下结论:
从二部的关系看, 在 《诗经》 中, 它们共出现682 次, 其中侯部独用 79 次, 与鱼部无合用;鱼部独用 603 次, 与侯部无合用;二部无合用情况。
在金文中,它们共出现94次,其中侯部独用 3 次, 与鱼部合用 1 次;鱼部独用 89 次, 与侯部合用 1 次;二部合用共 2 次, 占总出现次数的 2.1%。
也就是说,在《诗经》写成的春秋以前,侯部和鱼部从来没有合用的情况。
即使在两周的金文中,侯鱼合韵的比例也非常的低。
仅有的两例,应该也是到了战国前后才开始出现的。
这个现象却在《周易》里面出现了!
说明了什么?
三、妇孺皆知的常识
国人往往对一些所谓的“常识”坚信不疑。
尤其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常识。
然而这些所谓常识,只不过是一些平常人的错误知识。
真正的常识,应该是符合常理的认识。
战国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怎么可能大量频繁地出现在一部西周早期写的书上面?
所以,有关《周易》,妇孺皆知的常识应该是:
《周易》是战国时期写成的。
跟文王周公没有一毛钱关系。
孔子更不可能读过它。
《史记》错了!
《左传》错了!
《国语》也错了!
我们妇孺皆知的那些有关《周易》的所谓常识,全部都是错的!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之《周易》古韵新读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