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传说都会随时间褪色

每个强者都会有背后的辛酸挫折

之所以活的洒脱是因为懂得取舍

之所以淡漠是把一切都看破

请你不要再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不是所有的你以为,都是你值得。

不要再迷恋我只是个传说(请不要这样迷恋我)(1)

1

前段时间,看过一本书中介绍过一部美国电影《低俗小说》,又名《黑色通缉令》。这部影片94年上映,但是也是风靡一时。

自己觉得有趣,也搜索看了一边,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布奇的家传金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布奇的爷爷是一位美国军人,给爱人买了一块金表,但是还没来得及送给妻子,就上了前线。他带着这块金表出生入死,终于回来了,把表送给了妻子。两人结婚生子,这块金表就成了家里的传家宝。

他们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军人,带着这块传家宝---金表,参加了越南的战役,不幸的是自己被越共逮捕了,进入俘虏营,越共例行搜身。此时,他想这块传家宝还要传给自己的儿子,不能这样给遗失掉,就把这块金表藏到了屁股里,这一藏尽是五年,临终时,他把这块金表托付给了战友,让他一定要把这传家宝交给儿子。

这位战友也没有地方藏,就只能选择了和他一样的地方藏了两年。

被释放,辗转多年,这个军官终于找到了布奇,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并把这件带着两个人的体温,七年风味的宝物,放心的放在了布奇的手中。

一块以为的传家宝,并非有多么价值连城,其实就是经历了历史的洗涤,甚至是两个人的“珍藏”。遗留下来的所谓宝物,让我们觉得好笑幽默的是人们为了所谓的传家宝,想尽一切不可思议,回首其实也不过如此。

如同鲁迅先生说过的一个类似的故事:民国时,一位清朝遗少一直把玩着一件珍贵的国宝----放在手里玩,甚至拿来刮鼻子,就差含进嘴里。原来这国宝就是古人大殓时夹在屁股的一块石头。

两个故事,听起来十分幽默风趣,似乎有更多的嘲讽之意。所谓的珍世奇宝,其实都是传说而已,并不是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才能欣赏它、读懂它。

不要再迷恋我只是个传说(请不要这样迷恋我)(2)

2

另外一个经典80后影片《玫瑰之名》,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故事梗概: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座修道院,院里藏着一本禁书;有很多僧侣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看这本书。似乎这样的情节在国内武侠影视片中最常见的梗----武林秘籍。

这时有一个老古板,把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给毒死了。他认为这本书会毒害人的心灵,破坏宗教统治,最终他不仅会杀人,还放了一把火把这本禁书和整座修道院送上了圣地。

整个故事都是有一个主线索----这是一本禁书。

同时也是一个最大的悬念------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想,这本所谓的禁书一定是写了你想知道却不敢做或者说的事情。

直到影片结束,终于告诉了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失传已久的《诗学》第二部。

多么讽刺,如同布奇的金表,沉重而平凡,历经苦难最终放到布奇手中,如同一个陶罐在地下埋了几百年出土一样,有了平凡而伟大的传说。

一本书,一本正经,却被世人的云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牵动了世人的欲望,并为此以生命做赌注。

突然想到了《倚天屠龙记》的屠龙刀,天下英雄竞相逐鹿中原,开启了一场血雨腥风。我想无非就是锋利些,回归本质不还是一块铁吗?

张无忌母亲耳边一句窃窃私语,也成了一个神秘的所有人好奇的秘密。被利欲熏心的人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就会是魔法一般存在的宝物。

或许事物本身没有错,它还是它,真正变化的只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心态。

不要再迷恋我只是个传说(请不要这样迷恋我)(3)

3

去年最让我感动的是影片《我不是药神》,人们因为病痛的折磨和生活的困难,出于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总会被希望迷失了双眼。

一个假教授加上一瓶假药,配上一段情境,就会有那么多人相信这样的谎言,以为它就是拯救生命的传说。毫无保留的相信,不留余地的追求。

时间就是最好的使者,不论是布奇手中的传家宝金表、修道院的那本禁书、病人追求的神药,最终会在时光的流逝中,退去神秘的面纱,回归原点。

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人是专家、某人是最权威的发言人,可能他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无所不能,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的追捧。只是我们以为的样子而已,原点其实和我们一样,只是多了一点历史的沧桑看起来可能很高大上。

突然想起一个低俗但很真实的生活论点:“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以为是别人家的老公或老婆好。”我们总会以为就是东山看见西山高,其实不如说是自己内心的神化,让辨别缺失了机能。一叶障目,就是把传说看成真实最好的佐证。看问题、看事物,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一分为二的辨,不是盲目的扩大或缩小事实的存在。

对人对事,平常心;做人做事,平淡心。

不要再迷恋我只是个传说(请不要这样迷恋我)(4)

“请不要这样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