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老讲究。

中秋前后这段时间,成都大街小巷公园庭院,到处都飘荡着淡淡的桂花香。

国人总是爱桂花。虽然此花没有什么美色可观,但独特的香味实在是传承了几千年。

在美女们看来,桂香温柔可亲,是人人都驾驭得了的馨香,红楼梦中都有段子“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不用桂花油”,可见桂花香真是深入草根。

在饕餮者眼中,桂花又是美味的,无论做糕点还是入茶,都让人口齿留香,这个季节,很多人会专门采集刚开的桂花,做一罐桂花蜜、泡点桂花酒,或者窨一罐桂花茶。

在诗人们看来,这种香味入骨、入文、入画,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

中秋节赏桂花是干什么的(学者张昌余谈桂花与中秋)(1)

在讲究寓意的人家,桂花更是寓“贵”,在川西坝子的大户人家,多年来一直有在庭院中种植桂花和柚子的习俗,取的就是“富贵”和“佑子”的好意思。

中秋季节离不开桂花。月中有桂,赏月的时候,吃块饼儿的时候,一定要在桂花树下,团团一坐,青光一片,亲友在旁,至此方为圆满。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

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出现了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月中的宫殿,宫中的仙境,已成为历代脍炙人口的美谈。

著名辞赋、国学学者张昌余教授讲起了中秋与桂的文化故事。

中秋节源于对月亮的崇拜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赏桂花是干什么的(学者张昌余谈桂花与中秋)(2)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所以八月半的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月儿圆,寄托了人们团圆团聚的美好祈愿,故又称“团圆节”。

张昌余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主要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亮代表阴性,太阳代表阳性,所以中秋节还有‘女儿节’之称。”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古代有花朝月夕之称,花朝也叫春朝,是农历二月十五,在春天中间,月夕就是秋天中间,八月十五。”

嫦娥是美神,吴刚“因祸得福”

中秋节兴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古时候的人们对于太阳和月亮都非常崇拜,而且我们的日神和月神,比西方的精彩多了。西方的太阳神是男神阿波罗,出行只有两匹骏马拉车;但中国的日神是女神羲和,她一出场是驾着六龙神车,如果是看车的排量的话,东方日神比西方日神的排量大多了。”

中秋节赏桂花是干什么的(学者张昌余谈桂花与中秋)(3)

东西方的月神也不一样,中国的月中神就是嫦娥,关于月亮的传说就更多了,比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

张昌余说:“月亮上的神仙,有正殿的嫦娥,嫦娥又是中国的美神,少女们要是经常拜月见嫦娥,都不用去韩国整容了。偏殿有月老,负责世间姻缘;那吴刚是个犯了错误的领导,却只是被罚到月亮上砍桂树,还和美丽的嫦娥时时相伴,这惩罚真是安逸,可以说因祸得福。至于玉兔,只能算是半神了,捣药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一首词差点引起一场战争

张昌余介绍,农历八月,又称桂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

中秋节有“两赏一吃一饮”的传统习俗,即赏月、赏桂花、吃月饼、饮桂花酒。

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出现了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等月宫系列神话。

“杭州古时叫钱塘。古人观桂枝,赏桂花,观钱塘江大潮,都要汇聚到钱塘。”说到钱塘观月赏桂的故事,张昌余还分享了一个历史故事。

中秋节赏桂花是干什么的(学者张昌余谈桂花与中秋)(4)

柳永。(资料图片)

柳永《望海潮》中有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当时差点引起一场南北战争。

“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由于柳永在词里描写了富裕繁华的江南,而引起金人完颜亮对大宋的觊觎。“好在当时金国内部出现了纷争,这场南北战争才没打起来。”

中秋诗词中,桂月不分家

成都人对桂花非常喜爱,成都的新都有桂湖,成都的彭州有桂花镇,成都市区有桂花巷、桂王桥。

中秋节赏桂花是干什么的(学者张昌余谈桂花与中秋)(5)

新都桂湖。

唐代诗人武元衡在《八月十五夜与诸公锦楼望月得中字》写成都的月,“玉轮初满空,迥出锦城东。相向秦楼镜,分飞碣石鸿。桂香随窈窕,珠缀隔玲珑。不及前秋月,圆辉凤沼中。”

张昌余认为,最有名的关于月亮的诗词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思念他弟弟的一首词,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月亮的阴晴圆缺。

张昌余最喜欢的关于月亮的诗,是唐代李峤的《中秋月》:“‘桂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诗人把科普和哲理结合在一起,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里面既有墨家的兼爱,也有儒家的博爱,还有道家的齐万物思想,很值得传播。”(荀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