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师表第二课时笔记(出师表教学后记2)(1)

二、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析形势三建议

1、第一条建议--广开言路

齐读第1自然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有利条件是什么?

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客观)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②本段提出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

建议:“开张圣听”

目的:“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③作者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熟读第2自然段,分析写法上先提出正面建议,再从反面论述,提出“赏罚严明”的建议。

①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赏罚严明”。

②“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建议要如何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作者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3、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

熟读3~5自然段,分析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①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亲贤的作法是什么?好处是什么?

做法:“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好处:“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举荐将军向宠的原因?具体如何举用?这样做的好处?

原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第5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这三个其实是一个答案,即:“亲贤臣,远小人”,故在3.4段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条“亲贤远佞”的建议。

小结:1~5自然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出师表第二课时笔记(出师表教学后记2)(2)

(二)学习第二部分:忆往昔表忠心

1、找出诸葛亮出身,志趣的语句。

出身:“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志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3、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5、“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哪一句?

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时机成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三)学习第三部分:明确各方责任

分析第8自然段,总结全文,明确各方责任:

1、对“自已”,承“讨贼兴复之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对“贤臣”,扬“兴德之言”;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3、对“后主”,行“自谋”之宜。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晰:分析形势规劝进谏——陈情述志——临表惜别。

2.议叙相间。以议论为主辅以叙事,议论和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3.骈散结合。全文大都为散句,也夹杂着工整的对偶句和四字句。

四、小结讨论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听取另外两条建议。

出师表第二课时笔记(出师表教学后记2)(3)

课文分析时,务必要抓住“三条建议”,而“三条建议”中,更要抓住“亲贤远佞”这一条根本性的建议。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住全文的重点,使学生在学习起来有重点有层次,方能清晰明了,方便理解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