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上班族、学生党都陷入了开心的氛围中,想要放假回家与家人团圆,共赏秋月桂花、共餐月饼柚子。
中秋节源远流长,中秋节自诞生之初就意义非凡,千百年来诗人们不断地创作与民间民俗的发展更是为它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涵。
中秋所饱含的种种情感,已经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象。不过今时的中秋与往日的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年成歉收?追本溯源,中秋节的起源与月亮、秋分紧密相关。古时,我们的祖先认为月亮同太阳一样是掌管天气能左右庄稼收成的神,非常崇拜,便在秋分时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中秋就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
小农社会时,农民认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会影响季节变化和庄稼的收成。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很重要的活动,每年的中秋,各地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现代,祭月逐渐演化为的赏月等活动。
如农谚所说,若是秋分先于中秋,则预示着来年将会丰收;若是中秋先于秋分,则表明来年的收成可能不理想。
而今年则是中秋先于秋分,这对庄稼人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可能来年的收成将会歉收了。
对于我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能让所有人都吃饱饭的问题,始终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从古人的智慧来看,明年可能歉收,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过分依赖前人的经验,不能因为这么一个预兆就恐慌。我们要相信国家的宏观调控,平时也要尽自己所能节约资源、粮食。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了,人均粮食也超过国际粮食的标准线,也就是说我们的存粮是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民众无需太过担忧。
中秋的天气中秋节前后,是非常重要的时机,此时农民们都会加紧功夫,召集家中的所有人趁着天气好的时候收谷子,晒谷子,收到仓库中。
若是不幸遇上了阴雨天,因为湿气太重,会影响到谷物的晾晒,堆积在仓库中还可能导致谷物发霉。
如果中秋时节突然遭遇阴雨,有可能造成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由于其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尤其是在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其形成的灾害就显得更为严重。
除此之外,还要防秋天来袭的霜冻,秋霜冻出现的时间越早,强度越大,对农作物的影响和危害也就越大。
粮食产量中,秋粮的产量一般占整年产量的四分之三,如果我们在秋收中减少了粮食的收成,不将这个问题重视起来的话,将会有重大损失。
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有了粮食我们就不会慌,但是如果收成不好,对我们的生活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今年中秋假期期间天气预计,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晴天,且大部分“粮仓”地区都是几乎没有降雨或非常少降雨的。这样的天气很适合晒谷子。
距离中秋还有几天时间,这样的天气利于各地收庄稼,但也需要赶紧加快动作,将这项工作尽早完成。
十五月圆古人对于月亮的形状与规律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如月引潮汐、“晦明变化”、月亮自身不能发光,而是借太阳的反光而明亮等说法在今日被证实是正确的。
在古代没有科学仪器的时候,仅仅凭借观察与探索,便能感知着天地运行的规律,感叹古人的智慧。
与这些说法同样出现的还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不过今年的月亮可不同,它就在十五当晚圆。
这个说法由古人长期研究月亮的圆缺变化而得来,他们发现月亮会经历从看不见到月圆到又看不见这个周期,而这个周期大约是一个月。他们将月最圆的时刻称为“望”。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望”其实就是地球运行月球和太阳的正中间的时候。那么对于一个月来说,为什么月亮最圆的时刻,会是十六而不是十五呢?
通过现代的观测以及普及,普通民众都知道,其实月球运行的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椭圆,所以月球运动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看到月亮最圆的时刻不一定是十五,时常是十六。有些时候还会是十四、十七。
但是今年恰好就是十五,所以非常特别,与往年不同。届时,家人们都能在十五团聚,赏到最圆满的月亮,千里之外的人也能共婵娟,以满月寄托自己的思念。
中秋的味道前几年,总是听到一些人说,现在的节日越来越没有“节味儿”了、过年没有“年味儿”了,节日的团聚、各种美好的寓意和内涵都成了表面的幌子。
真正的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人情往来、莫名其妙的攀比之心、甚至还有各种隐藏在节礼之下的利益输送。
其实,我认为,这些传统节日失去他们的真味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因为现在社会上对于传统文化有所缺失。
可能是外来文化与思潮的冲刷,也有可能是我们曾经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矫枉过正”,才会使得现在社会上的某些文化缺失的现象。
前几年,小情侣们只过西方的情人节而不记得我们本来就有七夕、乞巧,在平安夜送苹果、在圣诞节送礼物更是风靡一时,在元宵节却不记得传统的活动,不能体味其中的乐趣。
在这些方面,我们能切切实实体会到西方文化的强势性,但是这并不是忘记自己国家文化的理由。
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些现象,这几年大肆整顿了一番,确实有所成效。近些年来,人们渐渐发现,失去的“节味儿”又回来了。
在看中秋晚会时,能吃着各个商家在推陈出新,创造出新口味的月饼,喝着风味独特桂花酒,把玩各地博物馆出的玉兔周边,陪伴家人身边。
我国的硬实力在不断增强,与之相对应的,我们也要通过努力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认可、喜爱,让文化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