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文

摘 要:书法与绘画从古至今讲起来都是难以分割的, “书画同源”主要是讲书法与绘画的同源性。不但如此,书法和绘画在工具和表达方向上,以及笔法和墨法上都是相通的,这也是文人绘画发展的前提。书法和绘画在中国传承千年,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和社会服务性目的,相辅相成。因此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中国传统的书画是和西方艺术有区别的,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感。汉字与绘画的源头往上追溯几乎是相近的,但是把绘画当成汉字的起源,其实是对“书画同源”的一点片面认知,不符合二者之间的历史关系。文章对书法与绘画的起源、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以理清汉字与绘画的历史脉络,发现二者的相同之处,对“书画同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文字;绘画;起源;图画

谈谈书法与绘画的看法 探析书法与绘画的同源(1)

“书画同源”是一个中国美术史上绕不过去的话题,是古人对书法、绘画的一个总的概括。“书画同源”是一个关系到汉字起源的思考。书法自古以来与绘画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所谓“同源”是指同出一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近现代研究学者不断研究早期绘画期望从中寻得文字源起的蛛丝马迹,这种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这种观点,也是得到最多认同的。我们从早期的山洞中就能看到各种狩猎的图画,到旧石器时代,先人就已经在器皿上绘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图案了。而这些可以说是文字的前身,虽有文物记载但我们无法确切给书法与绘画的起源找到一个定论。笔者刚接触国画时就知道书法对于一幅画来说极其重要,到后期学习中国美术史知道了赵孟頫提出的“书画同源”理论,一直想深入了解这个概念的渊源。

绘画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绘”字有手工的意味,画则是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绘画包括了国画、油画、壁画、综绘等等。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异名同体说,可以说是书画同源这一主张的肇始。在形式语言方面,国画将所见所想融合在自然环境里,通过描绘对象表现传达某种思想情感,方式也比较多,有工笔、写意、没骨。在意趣方面,绘画强调表达意趣,借物托志。书法创作的基础元素是线,而且具有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字的书写规律,就意味着在书写过程中要有流畅的笔顺,每一个字都占据了纸面上的一个平面空间。笔者学习了中国画之后更加认同,相比欣赏其他美术作品而言,欣赏书法作品时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的创作历程,仿佛能够体会到作者酣畅淋漓的书写状态。

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徐渭的《墨葡萄图》为例。我们能从范宽的笔下看到巍峨高耸的山体,整幅画面林木茂密,飞流直下的瀑布气势磅礴。我们可以看到一队行旅之人正穿山而过,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气,可见作者豁达开朗的心情。而观看徐渭的《墨葡萄图》,画面中墨色饱满,水汽氤氲,所画的葡萄,娇嫩欲滴,整幅画面潇洒洋溢,酣畅淋漓。再看画面上方的题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就能感受到徐渭在肆意宣泄内心的愤懑,表达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的悲愤。

谈谈书法与绘画的看法 探析书法与绘画的同源(2)

我们再来看看情感表达更为强烈的书法作品。以张旭的《肚痛帖》为例。这个书法作品传说是张旭肚子疼时自诊的一纸医案。里面的内容是:“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这几十个字里面的前三个字,写得还算规整,每个字之间不相互连接。但是从第四字起,便出现了变化,尤其是从第二列开始,一笔到底,每个字相互连接,能感受到作者的书写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狂放,又似乎是能感受到张旭肚子痛到极点,手中的笔仿佛不受控制,把草书的特点彰显到了极致。我们不难感受到张旭非常豪放的性格,不愧是狂草的代言人,让欣赏这幅作品的人为之一颤。

从殷墟的甲骨文开始,我们发现了一些接近于现在字体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简化了的物体的形态和生产劳动的样子,这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了。当然如果从绘画的眼光看,这些简易的符号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图像,偏带绘画意味的文字。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考古发现,绘画毋庸置疑是早于文字的。不论中国美术史还是西方美术史,开头讲的都是山洞里发现的岩画,比如我们的内蒙古阴山岩刻。可以假设,这种岩画图案先是慢慢发展为绘画,随后发展为简易的图案来替代,后来越来越简化形成了替代的文字,这个先后顺序其实是确定的,但要就此确定文字源于绘画就想得有些简单了。“书画同源”并不是单纯地说谁源自谁,虽然二者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还是有较大差别的。

书法最早还只是文字,后来随着文人和知识群体的参与和发展,文字也开始有了发展形式。从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这些都不再单单是文字了,已经超越了文字的记录和实用功能,转变为艺术的一种,注重抒情和内涵表达,进入了审美领域。尤其是在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更让社会中倡导的理和道德,融入了书法中,倡导“修身和养德”。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了品评绘画的准则“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虽说是对绘画的品评准则,但是除了随类赋彩之外,其余五条品评方法同样适用于书法。气韵生动是指在绘画中刻画的物象有一种生动的精神气质,书法也不是肆意乱写,也是有程式法则和造型特征,要传达本身的特征以及运笔的连贯的,如果书法作品呆板无力怎么符合“气韵”这两个字呢。骨法用笔是指线条的力度和结构。这一点无论在书法上还是在绘画上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点,“颜筋柳骨”和“力透纸背”都是在说这一点。经营位置其实就是构图,书法之中也会有构图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写字有行列之分,每个字之间大小得当,这就说明书法作品也是有布局的,每个字如果孤立地去写只能造成整幅画面的章法错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朝王维就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求“诗画一律”。诗的题跋对于画作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几点作用:第一点就是托物言志,赋予画寓意;第二点是在画面上烘托气氛和情趣;第三点就是题跋的内容是在解释画面或者记述事实。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诗画结合的作品。“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句是画家王冕为自己画的《墨梅图》所题写的。画家董其昌的《红树秋山图》中有一首描写秋色的诗句:“山居幽赏入秋多,处处丹枫映黛螺。欲写江南风景好,霅川一派出维摩。”诗句的确是丰富了画面的意义。

“书画同源”,其实可以说是书法和绘画在根上的相通性。历史本就是一个熔炉,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去明确,最早出现的文字是不是相等于图画,或者说最早的图画是不是就是文字,但是可以把它们看作符号,不一定非要把模糊的概念给界定清楚,我们要着重去理解书画所带给我们的艺术感染力。

谈谈书法与绘画的看法 探析书法与绘画的同源(3)

绘画艺术的审美是属于精神层面。书画二者虽然在美术门类中分属不同的方向,是独立发展的,但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它们同根同源。

绘画作品的价值就是从画面整体的氛围中体现的,中国绘画强调传神论,强调以形写神,用画面中的亮点主题来表达作者对于所画物体的感受,进行提炼与升华。书法作品里的一顿一提,都蕴藏着神与意,通过书法的筋骨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一个人一生所养成的性格、所处的环境、所有过的经历都会不经意间在书画作品上体现出来,所谓画品如人品和字如其人正是如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画艺术不再简单地记录历史或者表达大自然了,它们成为大家表达思想、直抒内心情感的工具。这些作品更是因为作者的精神投入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作品不再是无生命的,而是“心”之物。而且中国的书画与西方不同。在西方绘画中并没有出现题字这一方面的表达,而且包括作者的名字都是隐藏式的,独独在我们国家,形成了画中题字这样独特的形式。

当我们仔细研究不同绘画种类时,我们就会发现,书随画变,画随书变。在一个工整艳丽的工笔画中,不会使用狂草来题跋,同理,在肆意挥洒的泼墨中,就不可能用工整的楷书来题跋。一个作品中,其书法和绘画的风格是相吻合的,诗书画三者在一个画面中必须统一,才不会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这一点也是书画同源的标志。

总而言之,中国绘画与书法在用笔、用墨、意境追求、情绪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已然不能分割来看,要想画好中国画,写好书法已然是必备技能了,所以诸多大家的早课是练字,其在绘画上的较高造诣也得益于深厚的书法底子。书画艺术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品格和审美趣味中,所以当下美术专业的学生更要用心苦练,让中国的传统艺术在世界多种艺术中出彩。

谈谈书法与绘画的看法 探析书法与绘画的同源(4)

孟云飞书法

参考文献:

[1]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原载于《大观》 202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