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师网课课程思维导图(心理教师怎样上好心理课)(1)

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被称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心育活动形式,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课进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比较晚,历史短暂,经验不足,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学校管理、教材失重、教师奇缺等。而增强心理课教学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心理教师,怎样上好一堂心理健康课,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推敲、打磨和突破。

作为心理教师,以下这些误区您规避了吗?

误区一: 学科化—上成心理健康知识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不是要新增加一门学科课程,而是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解读心理学名词概念,让学生背诵甚至默写心理学名词解释,既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又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心理教师在授课时要“去学科化”:

1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关注他们现阶段面临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自我认识问题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可多采用“讨论”“辩论”“谈话沟通”的方式,或者通过设定一些情景和游戏,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也能避免心理课堂学科化。

误区二:德育化—以教师说教为主

表现为教师在课上采用单一说教的教育方式,整堂课以说教贯穿始终,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動悦纳。

分清德育课与心理课的不同之处,需要注意:

①功能不同:德育课主要是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关注政治立场、观点、方向等问题;而心理课则重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等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②内容不同:德育课注重树立“高、大、全”的榜样人物、事件、理念、原则、规范等;而心理课则比较注重“真、实、小”的人物、事件、心态、理念及价值判断等,往往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人物、具体事件切入,化解他们遇到的具体矛盾与困惑。③形式不同:德育课侧重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而心理课则侧重由内向外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情绪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④技巧不同:德育课讲究常规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而心理课则是依据团体动力学规律,讲究的是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回馈、重述、引导、面质、具体化及行为训练等辅导技巧与辅导艺术。误区三:去概念化—忽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第一个误区中我们提到,心理健康课的形式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活动课程中要避免学科化,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与情感体验。

但是,“去学科化”不意味着要“去概念化”,如果一节心理课下来,活动挺多,环节不少,但学生只是体验了、感悟了,却没切实掌握到心理健康知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并且,忽视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会对学生理解课堂内容造成困难。缺少了心理学知识作为依托,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助能力的过程中会遇到阻碍。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掌握好分寸,在增加体验式活动的同时,也不忘充分讲授心理学知识、加强技能和方法的训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

心理教师还应掌握的“武功秘籍”

1重口头,不重书面。学生是通过人际间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而有效的交流就有赖于动态的课堂氛围,过多的书面活动则会大大削弱这种气氛。

2重真话,不重对错。信任使人感到安全,安全才能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当然,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

3重生成,不重预设。心理老师面对的是变化莫测的动态课堂,现场随时随地都会有学生的奇思妙想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出现,过于重视课前预设和课堂结构的完整性,会让学生有不畅和挫折感,老师也会有完成任务之嫌。因此,心理老师要学会临场应变,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听、说、交流和感悟。

最后,上好一节心理课,一定要抓住心理课最重要的三个特质:感动、领悟、成长。

一节好的心理课,应该能让学生感动,有心灵受到触动的感觉,被教师设置的活动环节或辅导内容拨动心弦,乃至产生震撼之感。

一节好的心理课,还应该使学生有所领悟,理清一个从前模糊的认知,明白一个从前不懂的道理,了解一个不曾探究的细节,掌握一个有益身心的理念,学会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

一节好的心理课,更应该能使学生成长,当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学生能感觉到内心的充实,感觉到自己更有力量,那是一种令人愉快和幸福的领悟和改变,或者说成熟与蜕变。

智慧奇思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智慧云平台目前拥有大量多样化的心理主题课程,课程包含动画、视频、音频、互动游戏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内容,能够为心理教师提供一站式便捷的课程课件、教案、素材,帮助心理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少备课时间,提高心育工作效率。有需要的老师可登录平台“内容服务”模块进行查看和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