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传》的成书周平王东迁标志着春秋时代的开始,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而是互相之间开始争夺霸权的战争,天下出现了大乱的局面各国为了积累历史资料,编写本国的历史,不惜动用各种各样的史官、说客、瞽人、说书人收集民间的史料和各国诸侯政治、外交、军事的活动,把它编纂成书,像《左传》、《国语》这样新的历史著作就应运而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春秋左传的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左传的故事(著名的历史典籍左传国语)

春秋左传的故事

一、《左传》的成书

周平王东迁标志着春秋时代的开始,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而是互相之间开始争夺霸权的战争,天下出现了大乱的局面。各国为了积累历史资料,编写本国的历史,不惜动用各种各样的史官、说客、瞽人、说书人收集民间的史料和各国诸侯政治、外交、军事的活动,把它编纂成书,像《左传》、《国语》这样新的历史著作就应运而生。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叫《左氏春秋传》。我们知道孔子编著《春秋》,是以鲁国的编年史为主,《春秋》讲的是“微言大义”的历史纲目,是春秋时期各国的大事记,在当时被称为“内史”,后来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是孔门弟子必修的教科书。《左传》是以《春秋》为纲目而编写的编年史,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六年(479年),共计244年的历史。与《左传》同时完成的书籍还有《公羊传》和《榖梁传》,这两部书也是解释《春秋》的,只是叙述的内容和笔法不同而已,两部书不如《左传》的影响大。

《左传》的作者是和孔子是同时代的史学家左丘明。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少卿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孔子在《论语》中也讲过:“巧言令色,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些都说明《左传》和《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目前在史学界对于《左传》是否左丘明所著,存在着许多的异议,随着史料的出现和考古发掘,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证明《左传》和《国语》都是左丘明编著的。

《左传》讲霸业不讲王道,《孟子》讲王道不讲霸业,这是因为两部书所写的时代不同,作为史学家和哲学家所反映的政治主张不同。霸业是春秋时代的特殊产物,“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春秋霸主维持周朝秩序的一种手段。他们认为在君主政体等级下的人有等级之分,这是天经地义不可以改变的事实。可是战争改变了各诸侯国的命运,所谓的王道乐土已经被撕得支离破碎,大国争霸和小国被蚕食与继绝世完全背道而驰。《左传》虽然主张霸业,但是它强调“保世滋大”君主政权的延续,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躲进小楼成一统”,诸侯兼并土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已经证明东周王朝名存实亡。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和道德倾向,它的观念接近于儒家思想,强调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左传》也表现出强烈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左传》有时代进步的思想痕迹。左丘明在他的书中告诫出那些担负国家责任的统治阶级,不要逞一己私欲,而是应该从整个统治集团的长远利益出发,尊重儒家政治思想和大众哲学。

《左传》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是从广义上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大规模以叙事为主的历史文学文献,虽然头绪纷杂,但是变化多端的历史事件在《左传》中处理的井井有条,紊而不乱。特别是对战争的描写十分出色,作者把每一场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放在诸侯和王公贵族勾心斗角、阴谋诡计中去描写,作者对各诸侯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化,他们战争中谋略交锋的过程,战争规模和战争影响,军事统帅的才能,谋士的深谋远虑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特别是对人物的描写达到了活灵活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这在中国历史著作中除了《史记》之外绝无仅有。

三、《左传》的军事思想

《左传》带有明显的春秋时期军事思想的属性,反映出社会深刻地分化瓦解和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通过战争记录了对众多军事家的言行和理论,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战争的高度认识和适应急剧分化的时代要求,体现出春秋时代主流军事家战略思想和指挥天才。《左传》的军事思想分散零乱,没有明确统一的军事理论概括和实际内容,缺乏完整的体系,就事论事,但是不影响它作为一部杰出战争史书的历史地位。它把战争理念和军事思想柔和在一起,以点点火花点燃战争的熊熊大火,它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众将论兵的谋略是任何兵书无法比拟的。《左传》的军事思想明显表现出它的时代性,体现出在大变革时代思想意识领域里新旧矛盾的冲突和各集团利益交织和嬗变,以及大国争霸那种政治阴谋和残忍的手段,小国被吞并时那种求助无门的状态。

《左传》的军事思想还反映在群体意识上,在群体中的个体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在战略上、观念上的差异和对立。他们在战争中对形势的认识,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判断缺乏足够的、果断的决策,因此,小国成为了大国的盘中餐。《左传》描写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几百起,比较著名的战役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长勺之战、鞌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这些战争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积极向上、丰富合理的战争理念,区别正义之战和不义之战。

(二)主张正确的政治和军事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重视以民为本在战争中的作用。

(三)顺应时代潮流,强调审时度势,正确地把握战争的时机。

(四)用礼与法作为强军治军的思想,主张德、刑并重,把礼作为道德手段,把法作为强军目标。

(五)注重军事和外交相结合,用外交手段达到军事目的。

四、《左传》的基本内容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240多年历史和社会现状,取材之广是没有任何一部历史著作所能比拟的,它包括王室的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记事以春秋鲁国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战、婚表、篡杀等。这里有周王室的衰落,有诸侯的争霸,有各国历史的由来,有诸侯国礼仪章典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占卜巫筮,从神话传说到民间宫廷的歌辞曲赋因有尽有。

《左传》不仅是研究先秦和春秋史的重要文献,它也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确立以编年体为主的史书体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补充了春秋以纲目为主,记录历史的不足。它不但记载一国的历史,也兼记各国的历史,不仅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而且还记载各国的逸闻趣事,为后代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左传》受到了古代和现代研究者的追捧,一大批学者为此注释、评论,著书,使这部历史的巨著更加完美。《左传》是继《尚书》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历史典籍。

古代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国语》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以证明《国语》是左丘明创作的。《国语》全书二十一卷,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定王500多年的历史,其中以记载晋国的历史最为详尽,周、鲁、楚、三国的历史其次,齐、郑、吴、越四国的史实略少,宋、卫、秦的史实凤毛麟角。《国语》和《左传》都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专著,《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左传》被称为内传,《国语》被称为外传。

自唐宋以来人们对《国语》这部书重视不够,因此不如《左传》有名气。其实《国语》同《左传》都记载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真实故事,虽然有些内容与《左传》的雷同,但这些内容是《左传》所见不到的。如《周语上》关于周厉王止谤的史实就比《左传》记载的详尽全面。再比如对管仲改革内政的记载,《楚语上》关于教育方面的周议,《吴语》、《越语》中关于吴越军事谋略的记载,在《左传》中都是很难见到内容。

《国语》分国编撰的特点对后世国别史书编写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战国策》、《十国春秋》、《十六国春秋》、《三国志》等史书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国语》的编写体例。《国语》以记言为主的写法和构思,为后来的史书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写法开创了先河。

关于史学家左丘明的历史,我们所见到的史料太少,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国的君子,又说他失明是一个瞽朦之人。左丘明以左丘为氏,被称为左氏,左氏有可能是氏族的称号。左丘明出身于鲁国贵族之家,他从小就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和家庭熏陶,是当时有名的瞽史家(以说书为,讲述历史的人)。在古希腊有伟大的盲人诗人荷马,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世界文学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古代瞽朦家的地位不亚于古希腊的文学巨匠,瞽朦家博闻强记,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他们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创作灵感,被人们尊为口述历史的奠基人。

我们知道古代史官有记言记事之分,记事为文,记言为献。孔子感到夏、殷之礼文献不足,文献之微只能从春秋时代开始。那时一部分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另一部分是口耳相传,春秋时期并没有脱离这种窠臼。所谓的“史不失书,朦不失诵”(《国语.楚语》),以史官记录简短的历史,要通过瞽朦的形式以口传诵,补充史实之不足。瞽朦传诵的历史经过后人加工和整理再编写成书叫“语”,如鲁语、楚语、周语等都是这种书体,《国语》也是这样编撰出来的。“语”由此成为一种新的书体,比如孔子和弟子们的经历研学,最后编撰成书后,叫作《论语》。

瞽朦还是乐官,在传诵历史的同时,还以另外的一种形式说唱历史来体现。他们到民间采风收集说唱故事,然后进行加工润色,以说史的形式唱出来。南宋的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诗:“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见瞽朦说史从春秋到近代一直不绝于世,它是一种大众喜爱的文学艺术样式。

《国语》在历史记载方面以各国的“语”为主,在记人记事上比《左传》详尽。所谓的详尽就是把各国的历史片段分开来写,不仅写君主、诸侯,也写屠夫和平民,描写人物生动有趣,如同一篇篇短篇小说。

《国语》记载祭祀方面的内容很多,从宗法制、氏族制的角度来看,对于我们研究春秋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春秋时期祭祀已经是国家的大事,祭天祭地,祭祖先,祭日月山川,这些大型的祭祀活动看起来很繁琐,但是对于传承历史和宗教有着重要的意义。《国语》对吴、越两国包括战争的历史记录十分丰富,史料之广博,言辞之优美,可以说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尤其在社会风俗、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史料,填补了历史文献之不足。

《国语》中还反映出来天命论、英雄史观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大部分内容以记录君王、诸侯的言论为主。围绕着兴和衰的主题记载各国霸业成败的史实,特别在记载吴、越两国历史时,即写了夫差拒谏而亡,也写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复仇之路,同时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国语》在史学体例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它首创了国别史的体例,全书二十一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大部分。按国别所整理史料,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层次分明,章节有序,篇目清晰。除此之外,《国语》的文学价值很有特点,每语独立成篇,生动详实,如同历史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如在写君王治理国家时重人而轻物,在写人才和美女之间如何选择时,告诫君王要慧眼识才,美女是灾祸的根源,玩物尚志是君王无德的表现。再比如对越国大臣范蠡的描写十分精彩,特别是在写他在功成名就时的举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曰:子听我言,与子分国,不听我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遂乘轻舟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国语.越语》下),人物对话写得那样的干脆、果敢,使范蠡刚烈的性格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