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写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思考,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推敲。“推”和“敲”都是动作,那它们合在一起,为什么会有反复琢磨和思考的意思呢?这就要说到唐朝的一位诗人了。

唐代,有位叫贾岛的诗人,他是当时著名的苦吟诗人。所谓苦吟诗人,就是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和锤炼的诗人。

推敲的典故是哪个朝代(推敲推敲是推)(1)

有一次,贾岛去找一位朋友,可是朋友恰巧不在,于是他就即兴做了一首诗。第二天,他骑着毛驴,在回家途中,突然想到了昨天写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这个“推”字用得不太好,于是想改“敲”字,可是他又有点儿犹豫。于是,他在驴背上不停地吟诵这两句诗,还伸出来手做推和敲的动作,大街上的人看到贾岛的举动,都很惊讶。

推敲的典故是哪个朝代(推敲推敲是推)(2)

这时,在京城做官的韩愈恰好带着车马出巡。人们看到韩愈的马车纷纷避让,可是贾岛思考得太入神了,不知不觉,竟然走到了韩愈的仪仗队伍里。这下,贾岛可犯了大错,不一会儿就被韩愈的侍从拉到了韩愈面前。

韩愈问:“你为什么冲到我的队伍里啊?”贾岛回答说:“我在想我的诗句,是用”推“字好,还是”敲“字好。”韩愈又问:“是什么诗句啊?”贾岛又回答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韩愈略加思索后,对贾岛说:“用‘敲’好”。原来“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寂静,也能体现出僧人的礼貌。贾岛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

推敲的典故是哪个朝代(推敲推敲是推)(3)

于是这句著名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流传开来了。从此,韩愈也和贾岛也成为了好朋友。“推”和“敲”,虽然都是简单的动作,但这两个字背后,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要求,也体现了他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久而久之,“推敲”也就成为反复思考和琢磨的代名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