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1)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2)

撰文 | 王来宁 责编 | 廖玥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今天我们来解读《论语·子罕第九》的第23、28、29三则。

冷眼一看“法语之言”,第一反应是不是以为穿越了,孔老师跟法兰西还有联系吗?其实,这里孔子口中的“法语之言”说的是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

9.23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悦)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法语之言”,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能不听从吗?但只有听了之后真正改过,才是可贵的。“巽与之言,能无说(悦)乎?”委婉而满含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是,“绎之为贵”,只有认真推究话里的深意,才是可贵的。如果只是听了高兴而不去思索其中含义、只是当面听从而不改正错误的话,“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对这样的人)我也拿他没办法。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3)

听到表扬就高兴,听到批评就不高兴,这太正常了,人性如此嘛。达到孔老师所要求的听到“法语”不生气,“巽与之言”能反思,这也太不容易了吧。

这段话是孔老师对他的学生的谆谆告诫,我们应该全面地去理解:

别人的正言规劝,那些大道理讲得义正辞严,听得毕恭毕敬,如果不落实到行为改善的层面,听得讲得再多也没用,知过不改比不知过更麻烦,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那些委婉客气的话,非常温婉温柔的表达,那只是另一种表达的方式而已,反而更需要你去认真思索里面的含义,不苦口的良药本质上也是药啊。

正面直言要多听,婉言赞美要多想。直言也好、婉言也罢,最后都要落实到对自己品格的提升、德行的改善上来。

的确,达到孔老师所要求的听到“法语”不生气,听到“巽与之言”能反思,这太不容易了,要到了孔子“耳顺”的境界才行,可即使是“耳顺”的境界,孔老师他老人家也是到了六十岁才达到的呀。

所以这几句话暂时做不到没关系,把它当作目标去一步步努力就行了。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4)

这一则谈理性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现在社会的共识却是鼓励表扬,到底什么才是“鼓励式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现在社会对于“鼓励式教育”已经形成了共识,强调在教育中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采用正面鼓励的方式,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

但另一方面,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熊孩子”“巨婴”“妈宝”“傻白甜”等等吐槽不绝于耳。美国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更是直言不讳:

我不会赞扬儿子已经擅长的东西,而是会赞扬他面对难题的时候能够不屈不挠。我向他强调,当你在挣扎的时候,你的大脑在成长。

一时之间,虎妈狼爸式教育再次风行,“你的鼓励式教育,也许正在毁掉你的孩子”这样的观点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哪个对?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判断、盲目跟从的问题,关键是:时刻诚恳地、满怀尊重地关注一个人的内在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当然离不开鼓励和表扬,也不能离开必要的约束和规范教化。但是和惩戒规束很容易演化成暴力摧残一样,滥鼓励、瞎表扬的危害也是巨大的。鼓励表扬只是手段,目的在于促进理性的成长、心智的发育,而不是为了表扬而表扬,否则一团和气、一味快乐恰恰会扼杀成长。

9.28

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困惑,有仁德的人通常乐观不忧虑,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

孔老师这三句话说得很工整,也很有气势。倒过来看也非常清楚:不困惑的人有智慧,不忧虑的人能行仁,无所畏惧的人真勇敢。

到了《中庸》那里,“智仁勇”进一步得到了强调:“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智者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智慧,当然没有什么可以困住他。仁者以悲悯与宽容看待世界,理解宇宙天命与万物的局限性,自然不会忧戚。勇者敢于去做,也敢于不去做,没有什么值得畏惧。

“智仁勇”的概念被很多学派所认可,被赋予了多种解释。连后来的佛家也说,智是般若,仁是慈悲,勇是菩提。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5)

老师,关于“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句话我可有意见了。随便翻开历史看一看:商鞅和韩非也很聪明、岳飞和袁崇焕很有仁德、项羽和吕布的勇猛当然不用多说,但是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所谓“智仁勇”,这三项品质也不像《中庸》里赞美的那么高大上。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那个时代的年青一代,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他的九个孩子个个俊秀,皆成大才。

关于教育,关于做人,他说:“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而这,恰恰来自孔子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句是“互文”修辞,智者也不忧不惧,仁者也不惧不惑,勇者也不惑不忧。智、仁、勇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不过是在某种情境突出地表现出来某一方面的特质。如果只有一项非常突出而缺少其他两项的辅助,命运就往往会令人感叹,并且这个感叹往往指向时局黑暗、小人当道、时乖命蹇之类的,而忘记了向内反思自身德行是否可以更加完备——而这,才恰恰是我们应该“以古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之处。

9.29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追求真理;能够一起追求真理的人,未必能够一起坚守真理;能够一起坚守真理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他只是告诉我们学习的四个层次:第一是学道,即“共学”;第二是求道,即志愿追求真理;第三是守道,即所谓“立”;第四是用道,即所谓“权”,有原则的变通,钱钟书先生解释成“坚持原则而灵活应用”。

战国时代有两位兵家,庞涓跟孙膑,他们两个跟同一个老师学习,学出来结果完全不同。两个人同一个老师教,结果两个人出来风格完全不同,到最后还自相残杀。

幼儿园时、小学时,那么多的孩子、一起读书的人,都那么可爱,都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希望,看起来都是走在圣贤大道上。但是渐渐的,就会出现很多的差异。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知道,孔老师谈的学习绝不是只读课本、只注重考试升学,而是学习把这辈子活明白了,所以“共学”“适道”“立身”,体现了学习中由低到高的层次,每上一个层次,都会有人掉队。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最后的境界竟然是“权”,权衡,权变,找平衡,这不就是个看人下菜碟、看事儿投筹码的投机分子吗?

“权”的本意是秤锤。这里指权衡轻重。权衡什么的轻重呢?孟子曾经谈过这个问题:“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权”的出发点和目的不是一己私利,更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儒家尊崇的仁义至善明德。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里曾经全面深入地解读了这个“权”字。其中,他认为,“权乃吾国古伦理学中一要义”,并引用《易经·节卦》的彖传:“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苦涩的节制,节制得太辛苦、太勉强、太委屈,就不会长久,无法做到“贞”。如果所做的有德行的行为并不是出自内心,内在没有源头活水,就会很辛苦。所以钱穆先生说:“非义精仁熟者,亦不能权。”没有对仁和义有深刻的认识、精熟的辩难,是无法做到“权”的。一味坚持而不知变通,那就是大家都讨厌的“迂腐”。一味多变而没有原则和立场,那就是更加令人讨厌的“乡愿”。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6)

本文作者:王来宁

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2013年始,面对高一高二学生教授《论语》《孟子》课程。

“《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课程大纲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7)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8)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9)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10)

责编 廖玥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11)

美编 薛宇

孔子论语合集(论语青春版35孔子说要听)(12)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