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听到一句老话,叫作“瑞雪兆丰年”。

从何处听来,又是听谁第一次提起,这些细节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这句话本身,却像是融入了我的骨血一般,再也无法忘记。

毕竟是农村出身,不管以后身在何方,在隆冬三月看到大雪纷飞,总还是会想到雪被下暗藏生机的麦苗,想到将来丰收时一众爷爷奶奶、叔伯亲戚爽朗的笑声。

然而,冬天的雪,带来的也不全是来年开春丰收的消息;雪本身作为一种恶劣的天气现象,是富人的闲情雅趣,亦是穷人的催命钟。古代,往往一场隆冬大雪,冻死饿死者便不可胜计。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唐代诗人写雪的诗。“瑞雪兆丰年”的祝愿与期盼自然美好,但雪中瑟瑟发抖的百姓却更加让人触目惊心。

最能表现晚唐特点的诗(晚唐诗人很著名的一首诗)(1)

罗隐〔唐代〕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最能表现晚唐特点的诗(晚唐诗人很著名的一首诗)(2)

诗的作者是罗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晚唐才子。

关于罗隐呢,有一个成语流传,“十上不第”。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考了10多次科举也没有中举,据他自己所说,则是“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一无所成。

罗隐的生活年代是晚唐,他一直活到唐朝寿终正寝之后,在吴越王钱镠的手下,眼睁睁目睹了唐王朝的覆亡。

晚唐政治本就黑暗,如一栋将要坍塌的大厦。官场之中豺狼当道,少有正直之士立锥之地。罗隐有大才,自然也看透了时代的黑暗。于公元867年发表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馋书》,自此更为统治阶级所不喜,自断仕进之路。

后来世乱,逢黄巢起义,避居九华山。公元887年,55岁的罗隐无可奈何,归故乡依附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关于罗隐还有几个很有趣的民间传说,这个我们留到文章结尾。透过这些传说,我们也能看出罗隐此人在民间威望之高,定是一位清官无疑。

先来看这首诗吧。

最能表现晚唐特点的诗(晚唐诗人很著名的一首诗)(3)

第一句是一个设问句,上来就提出了对“瑞雪兆丰年”这句话的反对意见。

嗨,前几天长安下雪,日日听得街坊邻居奔走相告,祝贺来年即将取得的丰收。但是丰不丰收,也不是现在就是定下的事情吧。

丰年事若何?明年的事情具体怎样,还没有盖棺论定呢。

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既然未来还不确定,人们还是着眼于当前为宜。

诗的后一句,便是顺着这个笔意,写到这场大雪可能给目前带来的灾祸。

最能表现晚唐特点的诗(晚唐诗人很著名的一首诗)(4)

别看长安是帝京啊,东坊西市里还是有很多穷人的。这些被人们视为祥瑞的雪,还是少下一点好。

冬天的雪被称为瑞雪,本被农民作为一种祥瑞的象征,为什么身为父母官的罗隐却不想让这瑞雪多下呢?

大概,这瑞雪多下一场,就会多几条被其夺走的穷人的性命。来年的小麦即使获得丰收,那些冻死饿死在隆冬大雪中的人也是无福消受的。

与其祈祷未来之丰满,毋宁以当下为重,以更多的人活过这个冬天为重。

为瑞不宜多。

这一首诗读完,我们大概就明白罗隐为什么在民间那么受欢迎了。晚唐以降,宋元明清的吏治每况愈下,经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普罗大众实在是太渴望一个像罗隐一样宅心仁厚,以人为本的父母官、青天大老爷了。

最能表现晚唐特点的诗(晚唐诗人很著名的一首诗)(5)

易中天先生说过,古代的老百姓有三个梦想。第一是明君,若有明君,自然有盛世太平,安居乐业;第二是清官,无有明君,一个清官父母官也足以守得自己一方太平;第三是游侠,若明君清官都不在,自己就成为任人鱼肉的对象,也就只好转求于法律之外,侠以武犯禁,成为朝廷之外正义的执法者。

罗隐的清官形象被夸张到何种地步,从下面这个传说中可见一斑。

说是罗隐再一次科举落第,盘缠用尽,只好在长安街头卖字糊口,但可惜,打这个主意的贫寒学子也不止他自己,他的字体、单价都占不到便宜,也就赚不到什么钱。

一天中午,他实在囊中羞涩,但又饿得没办法,只好走进一家酒店,向店小二讨要个馒头吃。没想到,连走了几家店,店小二都跟碰上仇人一样把他撵出来。

罗隐从第5家店里走出来,悲愤交集,仰天长啸:“老天啊,我罗隐一介书生,胸怀匡国大志,难道就要活活饿死街头吗?你若是有眼,就请下点面粉给我吃吧。”

最能表现晚唐特点的诗(晚唐诗人很著名的一首诗)(6)

话音刚落,但闻北风乍起,黑云压城,天上簌簌下起了雪白的面粉。这下子长安沸腾了,一家一户拿着畚箕和扫把上街抢面粉,正在激烈的时候,一队人高马大的官兵开过来:“天上掉的就是皇家的,有私藏者,杀无赦。”

罗隐听到这里,心里就犯嘀咕了,“我本来是好意,没成想却闯了大祸。”于是又对天大喊一声:“天哪,我宁愿自己饿了,捞面粉快好落歇了。”

老天爷也是很给面子,面粉立刻变成了普普通通的雪花,原来,上天将“好落歇”听成了“好落雪”。

一个落第秀才,能够呼风唤雨得上天相助,这也只能说是老百姓对他爱戴的加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