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饶云花

一天,两天,三天。

7月19日下午,程小娟拖着灌了铅似的腿回到单位,累得窝在沙发里不能动弹。三天前,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全市5个骨干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工作。

汛期服务要求高,江西省丰城市气象局需要升级改造5个骨干站点。自接到通知的那天起,身为综合业务股股长的程小娟就开始忙碌起来。

丰城市行政区域面积2845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在县级市中算得上地域广大。秀市、淘沙、梅林、荣塘、同田这5个乡镇各有一个骨干站,分布在丰城的不同方向,相距甚远。

程小娟是个急性子,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她迅速准备设备、工具,调度车辆、人员。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到位之后,正好遇到连续晴天。她决定趁着这几日连晴,一鼓作气把站点改造工作做完。

晴天固然是升级改造的好天气,但也真够热。

7月17日这天,程小娟起了个大早,刚忙完出发前的准备工作,衣服就湿透了。他们要去的第一站是秀市座山村,一个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站。因为站点在山里,行车40来分钟到达秀市镇后,又走过好长一段崎岖、颠簸的山路,才到达目的地。

下车一看,山洪站的白色栅栏内外都被夏季猛长的野草霸占了,除草成了首要工作。小娟和同事们拿出了他们的三件宝:割草机、镰刀和锄头。大家有的割草,有的清除藤蔓。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栅栏里外的草就平整了。

座山村的这个站点是六要素观测站,有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和雨量。整个站点升级改造的难点是风杆。要把10米高的风杆放倒,换上新的风向风速感应仪器,再把风杆竖起来。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风杆脚下有个三角基座,一个男同事用扳手松下了基座的螺丝。为了让风杆有个固定的依靠,小娟拿出一卷长长的绳子,把绳子的一端系在了卡车上。绳子绕车身两圈,稳住后打好结,又绑在风杆上打了个结。

下一步就是放倒风杆。按照之前计划好的分工,小娟让两个同事在风杆下方撑着风杆,她和另外两人拽着绑住风杆的绳子的另一端。凭着多年的经验,他们相互配合,一点一点地收力和放力,风杆在这种平衡中慢慢往下倒。

女汉子程小娟简历(程小娟风风火火的)(1)

烈日下,程小娟在检修观测站。

等到风杆终于被平稳放倒,5个人忙碌开来,有的抽出风杆里面的线,换上新的;有的拆除风向风速感应器,换上新的;有的卸下捆绑在风杆上的机箱,换上新的。这其中有许多经验活:比如为预防山间田地的老鼠,新的传感线统统要用胶布缠上一圈再用;比如,要焊一个大铁皮箱,通过电镀上漆,箱子里放上多节电池防止电源中断……

小娟是一个“老气象”。自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综合业务岗位。随着近年来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自动观测代替了人工观测,她承担的区域站维护工作变多了。

这些站点分别坐落在各个乡镇,最远的距离市局有80多公里,光在路上就要花费一两个小时。她为顺应业务需要不断自我加压,练就了一身站点维修的好本领,成为一名气象设备保障的实力“女汉子”。

等到骨干站升级改造完毕,已是正午时分了。山林里的知了声此起彼伏,林间微风阵阵,吹在他们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上。这个时候,他们才有一点时间来感受风的凉爽,感受山林中的静谧与安宁。

小娟把数据传输接口接到笔记本电脑上,测试信号采集、传输,风向、风速数据稳定,气温、气压数据稳定,但是湿度显示明显异常。她联系市局的设备保障员,又联系厂家的技术员,借着山林里不太强的手机信号,反复接受远程指导,数十分钟后,座山村里的自动站终于正常运转了。

三天之内,他们快马加鞭,陆续完成了5个站点的升级改造工作。

路途上的奔波、夏日里的高温和暴晒、三天累积下来的劳累,让小娟感到全身的骨头都散了架一般。她窝在沙发里,想着这批骨干站能为汛期服务做出贡献,心里还是很开心,觉得三天的辛苦付出都值得。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8月13日四版 责任编辑: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