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动物志介绍了入侵红火蚁和草地铺道蚁的交战情况,今天我们谈谈红火蚁入侵北美后遭遇的另一个强大对手,新黑毛蚁。这种2到5毫米长的小蚂蚁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它们总是在开放区域筑巢,尤其偏好草坪,凭着对草地的适应性,新黑毛蚁成为其生境内最常见的蚂蚁之一。另一方面,入侵红火蚁也很喜爱草地,并且两者在佛罗里达州存在分布重叠。和那些温驯的蚂蚁不同,新黑毛蚁敢于攻击红火蚁,虽然终因寡不敌众而被灭,但战斗持续时间不短。此外,有迹象显示,在新黑毛蚁极为丰富的区域,红火蚁很难站稳脚跟。因此,不妨先做个假设,新黑毛蚁似乎能够成为限制红火蚁向北扩张的生物因素,当然,为验证这一假设,学者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
红火蚁工蚁,2-9毫米
新黑毛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凶猛的红火蚁战斗?战斗效果又如何?为了得到这些答案,蚂蚁专家们做了一些试验。他们首先把一个包含450只工蚁,一些卵幼和单只蚁后的新黑毛蚁群落放在装有土壤的加仑罐中。这个群落被精心喂养,4天后它们建设了一些巢室,并且开始正常觅食。之后,用一根长20厘米直径0.4厘米的玻璃管把它和红火蚁的人工巢连接起来,该人工巢拥有5000只红火蚁工蚁。连接两个巢的玻璃管平时是关闭状态,需要试验时可以开启。
上午10点10分,研究人员把两个蚂蚁群落之间的玻璃管开关打开,红火蚁和新黑毛蚁的工蚁立刻就进入了管道。由于新黑毛蚁移动速度更快,当它们接触到红火蚁时,差不多是处于管道另一端的位置。当双方冲在最前面的两只工蚁面对面后,它们用触角互相接触了一到两秒,新黑毛蚁立即转身离开,用触角触碰它身后的那只同类,接着又碰了碰同一只工蚁的腿节和胫节。而那只红火蚁工蚁则留在原地,也用触角和身旁的同类们进行了交流,不到一分钟时间,整个红火蚁群落,除了蚁后身边的工蚁,全都陷入了一种焦躁不安的氛围。第一只新黑毛蚁工蚁在和同伴交流过后,返身去和红火蚁开战。
新黑毛蚁工蚁,2-5毫米
在这个阶段的战斗中,红火蚁很少被观察到蜇刺或抓住对手,而是降低头部、抬高腹部和螯针,并摆动它的腹部,很快就从螯针分泌出一小滴毒液,这些毒液若是接触到新黑毛蚁就会造成损伤。而新黑毛蚁工蚁迅速抓住了红火蚁的触角,把触角柄节锁在颚部与唇基之间,在扯动其触角的过程中,稍稍放松后又猛然发力,这样红火蚁的触角就滑过新黑毛蚁大颚与唇基的间隙,最终被咬住了其触角鞭节。而被咬住触角的红火蚁没有挪动,只是缓慢地上下摇晃另一只触角。之后新黑毛蚁松开了红火蚁的触角,并蜷曲身体,从腹部末端喷出毒液,直接喷到红火蚁的正面——触角窝,唇基和嘴部。新黑毛蚁一击得手,也不恋战,再次触碰了下对方的触角后,立刻离开。红火蚁显然受伤不轻,它选择撤退,在行进中它的腿部姿态很不正常,原本高高抬起的腹部也放下了,而它的触角则有些卷曲,而且几乎没有任何活动。这些被喷毒的红火蚁变得跛行,但新黑毛蚁不打算就此放过对手,它们乘胜追击,反复向红火蚁喷射有毒分泌物。在遭受这类二次攻击后,红火蚁往往在20分钟后死亡。
红火蚁的毒液同样非常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新黑毛蚁工蚁接触到了红火蚁螯针分泌出的毒液。学者发现,新黑毛蚁接下来的举动十分引人注意。触碰到毒液后,只见它们立刻开始快速移动,反复用前腿梳理自己的触角,同时用后腿搓揉腹部。3到4分钟后新黑毛蚁停止了这些举动,并再次投入到攻击红火蚁的行动中去。看起来,新黑毛蚁的分泌物也许能起到治疗红火蚁毒伤的作用。然而,分泌物不是万能的,如果新黑毛蚁接触红火蚁毒液3到4次,它就再也无法行走,只能蜷缩起来躺在地上,停止一切活动,7分钟后就死了。10分钟后,双方交战的区域几乎看不到健康完好的蚂蚁了,只剩下一些跛脚和垂死的蚂蚁。新黑毛蚁们踏着那些死伤的蚂蚁通过这片"无人区",红火蚁则避开这片区域。过了将近4小时,新黑毛蚁仍然占据着大部分连接管。但是此时,红火蚁的反攻开始了,首先,它们把死蚂蚁聚成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移动的障碍物,挡在前面。这么多的死伤蚂蚁携带着大量的毒液,新黑毛蚁见了这些有毒路障纷纷选择退避。如此一来,红火蚁就通过可移动路障逐渐蚕食对方的阵地,一些红火蚁越过路障打算展开反击,但是都被新黑毛蚁杀死了。
新黑毛蚁工蚁
胜利的天平渐渐向红火蚁倾斜,24小时后,红火蚁把路障推到新黑毛蚁所在的那一端,现在,它们占领了大部分连接管,留给新黑毛蚁的区域已经不多。见己方显露败势,新黑毛蚁群落当机立断,把所有的卵幼和蚁后转移到蚁巢深处。7小时后,战况愈发不利,新黑毛蚁开始在连接管的入口处堆积泥土和小碎木,旨在制造防御红火蚁的屏障。过了4小时,红火蚁翻过这个屏障,径直扑向新黑毛蚁的蚁丘,袭击了蚁巢的主要入口和3个小入口。蚁巢通道内的新黑毛蚁工蚁们抓紧时间把蚁后、有翅雌蚁和雄蚁移动到蚁巢更深处,成堆的蛹也被带入深处的巢室,并由工蚁负责守卫。在地面上,一些新黑毛蚁还在顽强抵抗,但红火蚁毫不留情地杀光了它们,接着攻入了蚁巢的通道。红火蚁在宽敞的隧道内快速的游走,守在内部的新黑毛蚁工蚁没有丧失斗志,它们勇敢地向红火蚁喷洒毒液。后续的红火蚁一边把初次受伤的同伴移出蚁巢,一边继续展开攻势。越来越多的新黑毛蚁被蜇到,这些受伤的工蚁不得不往蚁巢深处撤退。同一时间,红火蚁开始挖掘属于它们自己的通道,此时它们极具攻击性,袭击它们所发现的每一只新黑毛蚁。
6小时后,红火蚁到达受保护的巢室并袭击了守卫,每个守卫都被数只红火蚁围攻,最终无一例外的被驱赶和杀害。死去的新黑毛蚁先是被推到一边,之后再由其它红火蚁搬到垃圾场。这样,红火蚁就攻入了蚁巢最深处的巢室,负责哺育的工蚁面对外敌来犯,没有表现出任何攻击性或是改变其行为,而蚁后只能无奈地张了张大颚,至于有翅的雌蚁和雄蚁,仅仅稍作抵抗就即刻被杀。新黑毛蚁的茧被切开,蛹则被带回红火蚁自己的巢。新黑毛蚁蚁后被红火蚁蜇了几次,但没有明显的效果,它最终被斩首,腹部被红火蚁带回蚁巢充当食物,第二天蚁后的角质层被丢弃了,显然,其内部已被红火蚁掏空。以蚁后的死亡为标志,意味着红火蚁彻底摧毁了这个新黑毛蚁群落,距离连接两个群落的通道被开启48小时后,红火蚁利用自己建造的隧道,开始把蚁巢里的有翅蚁后转移到新黑毛蚁的蚁巢。
新黑毛蚁蚁后
由于野外两者的群落大小不成比例,学者们需要探究,在面对不同大小的红火蚁群落时,新黑毛蚁的防御能力分别如何呢?为此,就需要另一些试验告诉我们答案。首先,准备两个培养皿,由一根长5厘米直径0.4厘米的玻璃管连接,玻璃管的通道可由折叠内部的橡胶管实现关闭。接着将特定数量的新黑毛蚁放入其中一个培养皿,另一边则放入50或100只红火蚁。通道保持畅通长达24小时,时间一到就关闭通道开始清点双方的死亡数。试验结果显示,新黑毛蚁与红火蚁的死亡总数对比为143:345,损失交换比为1:2.41,即每当一只新黑毛蚁被杀,红火蚁要付出超过2只死亡的代价。
新黑毛蚁蚁丘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野外冲突是怎样的。研究者把适应了实验室的红火蚁和新黑毛蚁群落带到野外,并分别与对方的群落连接,结果发现事件的发展与实验室非常相似。然而,在野外,除非新黑毛蚁的群落非常大,否则,相比实验室,它将会在短得多的时间内被红火蚁摧毁。过去有研究指出,野外的红火蚁群落常常超过6万工蚁,而新黑毛蚁的群落只有几千工蚁,这样一看,新黑毛蚁似乎毫无抵御红火蚁的可能。其实,也不尽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应被忽视,那就是新黑毛蚁的群落常常密集分布在有限的区域。研究人员把红火蚁群落放置在这种高密度区域,发现新黑毛蚁和红火蚁很快发生了冲突,后者总是在48小时内撤出该地区,到远离新黑毛蚁的地方筑巢。
新黑毛蚁工蚁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双方的战斗方式。新黑毛蚁的杀手锏是喷酸,这种攻击虽不至于令红火蚁立即毙命,但绝对是行之有效的攻击手段,在二次攻击后,红火蚁很难幸存。多数情况下,在向对手喷酸前,新黑毛蚁往往会以颚和唇基的间隙抓住红火蚁的触角,在这个区域,新黑毛蚁存在一个腺体,其分泌物可能具备警报和防御的功能。在这里,新黑毛蚁通过抓握对手的触角,在上面涂抹分泌物,也许能够干扰红火蚁利用触角传递信息的能力。红火蚁最致命的杀招是将尾针刺入对手体内注入毒液,但如果要有效的刺入新黑毛蚁,它们需要用大颚控制住对方的部分身体,在一对一中,这比较难以实现,因此,在新黑毛蚁群落被击溃前,这种情况并不经常发生。红火蚁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抬高腹部,摆动尾针,把分泌出的毒液洒向目标,这种攻击方式也能杀伤新黑毛蚁,但效果就不是立竿见影了,需要3到4次喷洒方能使其毙命。试验显示,新黑毛蚁的战斗能力是卓越的,双方战损比为1:2.41,如果红火蚁的数量不超出2倍,新黑毛蚁群落应该不至于受到严重威胁。
大部分情况下,红火蚁群落大小至少是新黑毛蚁的十倍,前者轻易摧毁后者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不过这不意味着新黑毛蚁就毫无反抗之力,相对更强的战斗力再加上高密度的分布也许能够对抗红火蚁的大型群落。下一期动物志还会继续介绍其它蚁种与红火蚁对抗的记录,其中一些蚂蚁要比新黑毛蚁更擅长对付红火蚁,战果实在令人惊叹,敬请关注。
前文阅读:恐怖的红火蚁军团遭遇好战分子铺道蚁,惨遭全军覆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