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轼的一首《江城子》,感动的不只是他自己,也不只是宋代文坛,更有千年后的我们。词的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令人感慨万千,夺了不少痴情和女的眼泪。至今这首神作,仍排在宋词十大金曲里,成为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
这首词写于苏轼38岁时,当年爱妻王弗已逝十年,这一年东坡来到密州,梦见爱妻,一时有感写下此作,从此中学课文里就多了一篇全文必背之作。但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并不是这首词,而是苏轼在20年后为爱妾的写的一首《浣溪沙·端午》。
写此词时,正是苏轼被贬惠州的第二年,此时的苏轼已58岁。数年的被贬,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苏大学士,受尽人生至苦,好在一直有个女人相伴左右,此人正是其爱妾王朝云。与妻王弗出身大家闺秀相比,王朝云从小家境贫寒,沦为烟花之地,但却“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让苏轼中意的最大原因。让我们来品一品这首《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端午》
北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的上片写朝云为端午节做的准备,首句“轻汗微微透碧纨”可谓十分娇艳,微汗湿了她碧透的细绢。为了明日的端午节,朝云用芳香的兰草沐浴。上片中,词人用极艳的词语,绮丽的语言,道出了对爱人的关注,也为次日端午节的热闹埋下伏笔。
词的下片写自己与朝云携手参加端午节。词人为我们娓娓道来,讲述了两个端午节的传统,第一个是用五彩花线缠在手臂上,词人用“彩线”对“红玉臂”,颜色对比强烈;第二个是将符篆斜挂耳下,这是当时民间为了护身之用。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这是词人在端午节的心声,愿与爱人相守千年。
这篇词作虽也是写情写景的佳作,但与《江城子》相比,意境还是相差太大。两首词,一喜一悲,一个全篇洋溢着热闹,一个全词都是悲情。事实上,苏轼除了爱妾王朝云,还有一个王润之,也曾多次出现在他的词作中。不少人读完他对这两位爱妾所写的词作,再读《江城子》,总觉得心里有些不解,觉得东坡不长情。但若以今人的价值观,去推测古人的爱憎,多少有些狭隘了。
这一点对比二词,世间男子多数是理解的。苏轼对于爱妻王弗是爱,爱妻逝后对其它女子也是真心,更何况不是还有人常以三人皆姓“王”来解释吗?难道真的是“你走后,我爱过的人都像你”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