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导弹事业是钱学森作为领头羊带领科研方面往前推移的,当时聚集在科研所的青年英俊为中国的导弹事业潜心钻研,没有电脑就用算盘,数据对不上就重新再来。

在这样的毅力之下,这样一群没见过导弹的人撑起了中国国防的脊梁。

后人知晓他们的伟大,不知晓他们的艰辛,而我们在此后的日子里,有幸在钱学森晚年时所作的手记来窥探那段时间的一二。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1)

钱学森有感而发的一字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领头人物的坎坷心路,在这艰难的道路中,钱学森永远铭记在心的是毛主席的教诲。

钱学森与毛主席的初见

1956年,钱学森永远记得和毛主席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当时,周总理将其引荐给毛主席,而钱学森怀着忐忑心情见到中国的领导者时,很难平复心中的激动情绪,与钱学森所想的不同,比起自己的紧张,毛主席表现得十分平易近人。

毛主席肯定了钱学森选择归国的选择,他表示如今的中国在科研方面必须搞起来,钱学森回来得正是时候。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2)

这些话让钱学森略微紧张,自己虽然在工程控制论上有所成就,但是毛主席想要让自己负责国防建设的科研,这是一份足够沉重的责任。

再者,钱学森刚刚回到国内,对于国内的情况都十分不熟悉,让他在自己最熟悉的科研领域前进,那确实需要如鱼得水一般的工作环境才行,鱼进入水中不一定迅速适应,环境是很重要的,那么,中国的科研环境是否能够使钱学森这条鱼在其中自由地游泳呢?

毛主席接下来的话让钱学森安下心来,他鼓励钱学森,让他不要怕干不好!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下,钱学森才能够在国内的环境当中全力以赴。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3)

也许毛主席当时的一番教导在旁人看来是工作的压力,但却正是钱学森需要的动力。

全新建设国防力量

在国家领导人和科研巨人两大伟人的通力合作下,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进入了正轨。1960年11月5日至1970年4月,属于中国的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相继现世,自此,“两弹一星”的称号便刻在了钱学森的人生当中。

“两弹一星”涉及国家机密,为了它们能够出世,多少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度过一生,钱学森作为其中一员,听到研究所有任何风吹草动,钱学森都要尽快赶过去,有时候,碰到学术难以攻克的问题,钱学森一消失就是好几个月。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4)

妻子蒋英有关那段回忆记忆犹新,一向十分顾家的丈夫突然变得神秘,做什么,去哪里都不肯和自己说,有一次说是去“出差”,一走直接走了几个月的时间,着急之下,她直接跑去国防部,问钱学森还要不要这个家。

钱学森对此感到十分愧疚,但是他不能因为儿女私情而动摇自己的科研决心。

钱学森和蒋英的夫妻生活是那段时间所有的科研学者的生活写实,钱学森毫无征兆的“出差”更是当时所有的科研学者真实的生活,对于钱学森而言,抛开家庭不过是日后的中国人民能够守得住自己的家。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心里也十分忐忑,主席说他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而他确实在理论领域方面也得到了一定成就,可是实操和理论的差距太大,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当中,他和同志们也毫无例外地碰了太多次灰。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5)

往往遇到各个小组上报出来难以继续下去的消息以后,钱学森都会在深夜想起毛主席的教诲,他记得主席的教导:要懂得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在同旧的、衰亡着的东西斗争,并从中生长起来的。

主席对科研领域的偏爱总是能够在钱学森被现实击打得萎靡时补充力量,钱学森到底用了多少个日夜来回味主席的教导,他自己也数不清,也许主席于自己而言,早已是知己一般的存在了。

世上常有千里马,少的是伯乐,主席就是钱学森的伯乐,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向来提倡节俭不搞大摆筵席的中央领导人一改往日作风,想要好好犒劳一番科研人士,当时的座位表拿给主席过目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座位还被特意改动了,那个人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6)

他从旁边的一桌科研人士直接坐到了毛主席的身旁,对于这一点,许多人都十分好奇这个钱学森是什么来头?能够让主席如此重视。

宴会当天,主席向在座的所有人介绍身旁的钱学森,称他为“我们的几个王”。

“几个王”指的就是工程控制王、火箭王,钱学森受宠若惊,但是心中更想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奋斗了。

从钱学森的一生来看,他确实对得起心中的那腔热血,当年为了能够回到祖国,钱学森可以说过五关斩六将,而这些重重阻碍都是美国方面给予的。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7)

一生献给中国人民

在美时期,美国人就已经注意到了钱学森的价值,开放的国风使得美国的金波儿直接向钱学森表示:你太有价值,你不能离开美国。

金波儿的话不过是种征兆,钱学森刚离开金波儿的办公室,美国司法部就已经下令阻挠钱学森离开美国。

在他回国之前,美国方面可以说是用尽各种办法试图让钱学森留下,先是连着召开四次“听证会”,场场都是以钱学森回国为主题,展开多人质询钱学森的讨论,可惜的是,哪怕对方已经派出狡诈阴险著称的审判官古尔吉,他们也只能甘拜下风。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8)

看到头脑极好的钱学森根本不吃这一套,他们使用了精神折磨来控制钱学森。每隔十五分钟便进行强光暴晒的钱学森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暴瘦了三十多磅,尽管如此,精神几近崩溃的钱学森还是坚持着自己要回到中国人民怀抱当中的理念。

毛主席说他比得过5个师,他就要造出来超过5个师的力量来回馈给祖国,功成名就于钱学森而言不过是主席的鼓励和赋予的自由。

他晚年时病重在床上,那个时候,他见到了自己多年的老友—杨振宁。

彼时的杨振宁已经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无一人不认为他是物理届的“大拿”。跨过几十年的光阴,两人再相见的时候,杨振宁都不禁感叹,不懂钱学森这么“拼”的原因,他好奇国家到底给了他什么。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9)

听到这里的钱学森微微一笑,他知道自己这位老朋友早已因为自己的科研成就拿到了百万美元的奖励,同时也拿到了年少时共同憧憬的奖项,可是问他没有拿到这些后悔吗?他绝对不后悔。

制造出来一颗导弹不过十元的奖励,这个数字听在杨振宁的耳朵当中,无异于一种玩笑,再三确认过后,他不解地看着钱学森,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追求不一样只是一种既定事实。

钱学森怎么不能拿到诺贝尔奖?只要他不坚持回到中国,只要他肯继续在美国研究,他会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科研工作室,会有绝对充足的资本支撑他的研究,可是心有祖国,祖国对他的召唤超越了奖项的吸引力。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10)

谨记主席的教诲

也许他在美国有更好的个人发展,但是他没法遇到自己的伯乐—毛主席,一生的追求在此时变得十分清晰明了,于钱学森而言,回国不只是一场旅程的结果,而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

毛主席肯定钱学森的付出,更是知道这个宝贵的人才为祖国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了能够表彰他,大家提议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这是为了肯定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当中的执着,但是钱学森却并不愿意接受。

钱学森求的是知己,而非名誉,褪去外界的光环,毛主席是军事家,钱学森是科学家,二者本应该没有沟通的学术交集,但是他们却十分不同。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11)

当年的最高会议上,主席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物理问题,其中的分析让钱学森惊诧。正是那次探讨过后,钱学森面对主席时,不只有尊敬,更有钦佩。

他们在祖国的前进道路中就像一对伙伴一般,并肩作战致力于将中国推进到更高的地方,双方之间虽并没有相伴多时,但仍然生出一股惺惺相惜的意味。

在钱学森最后工作的时间当中,他追忆起毛主席一次又一次的谆谆教导,直言,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中国的路还需要人才来支撑,因此,他反复向自己的下属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钱学森g(钱学森晚年追忆)(12)

直到2009年的时候,我们与这位科研伟人告别,但是他所坚持的人才计划依然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这份执念化为精神贯彻在政策中,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中国的建设继续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