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成败,尤其是聚焦贾府的大观园,讲述“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故事。这么多人物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刘姥姥,刘姥姥的身份和整个《红楼梦》的贵气格格不入,但是为什么曹雪芹在书中专门设置了相关情节,去描写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呢?

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可以发现作者这样的设置其实是大有心机的!

曹雪芹对刘姥姥是什么态度(曹雪芹为什么要设置刘姥姥这样一个人物)(1)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以刘姥姥的视角去观察大观园。

1、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

按照原文的说法,刘姥姥是一个多年的老寡妇,膝下无儿无女,只能靠两亩薄田度日。因为刘姥姥的孙子板儿无人照样,所以被女婿狗儿接到一起住。女婿也愁着没钱使,于是刘姥姥决定亲自出马去贾府走走亲戚,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从贾府这里得到一点周济。

这时候的大观园很繁荣,规矩多,由周瑞家的媳妇领着刘姥姥和板儿见了管事的琏二奶奶,也就是王熙凤。王熙凤不失体面地周济了刘姥姥。

2、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

第二次进大观园则是为了感谢贾府的周济,特意带来了乡下新鲜的瓜果蔬菜。最重要的是,贾母非常喜欢刘姥姥,王熙凤见贾母喜欢刘姥姥,所以让刘姥姥在大观园住上几日,也是为了给贾母解解闷。“老刘老刘,食大如牛”就是出自这一回,逗笑了大观园的所有人。王熙凤还请刘姥姥给孩子取名为巧姐,寓意逢凶化吉。刘姥姥临走前,凤姐、平儿,还有人都给刘姥姥送了不少贵重东西,刘姥姥心怀感激地离开了。

而南院马棚走水一事,其实暗示了大观园看似平静的背后已潜藏着危机。

曹雪芹对刘姥姥是什么态度(曹雪芹为什么要设置刘姥姥这样一个人物)(2)

图片来源于网络

3、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

这次进大观园,刘姥姥看见的是大观园一派颓败的景象,此时贾府已被抄家,根据87版《红楼梦》的情节来看,刘姥姥带着板儿去牢狱里看望凤姐,凤姐感激涕零。刘姥姥还发誓要去瓜洲将被卖掉的巧姐带回家。

从这个角度看,刘姥姥是贯穿大观园兴衰的重要线索。

第二、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知恩图报的好人。

细数《红楼梦》中有情有义的人物,刘姥姥肯定算得上是其中一个,除此之外,贾芸和林小红也是极有情义之人。刘姥姥懂得为人处事: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即使知道大家都是拿她当乐子,但是她也十分配合,并且相处地十分愉快,刘姥姥知恩图报,贾府周济她之后,来年就带着家里的瓜果蔬菜登门拜访了,这是其一。当得知巧姐被其舅舅卖到瓜洲后,卖掉家里的田地,变卖所有值钱的东西,千里迢迢坐船去了瓜洲,将巧姐赎了回来,这是其二。

如果说刘姥姥是知恩图报,那贾雨村就是忘恩负义。

曹雪芹对刘姥姥是什么态度(曹雪芹为什么要设置刘姥姥这样一个人物)(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对相关情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移步87版《红楼梦》的相关剧情,真的十分精彩!看完后,更清楚曹公为什么要塑造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