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

文 | 明清家具研习社

研习君语

天有不测风云,“椅”有旦夕祸福。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


最倒霉的“交椅”

都说家具流传不易,能历经几百年岁月还完好的更是寥寥而已。

而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聊收藏时,提到的这把交椅,在“幸运”地躲过了故国的时光风雨、动乱颠簸之后,却“倒霉”的栽在了异国参观者屁股之下。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3)

它是一位老者在96年纽约苏富比拍卖时,以50多万美金压倒了多位竞争者之后,捐给明尼阿波利斯的收藏品。

为了这把珍贵的交椅,明尼馆方特意举办了展览,并且允许参观者试坐。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4)

交椅“残骸”

可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椅有旦夕祸福。

“咔嚓”一声,在展览方的疏忽下,一位参观者完全没考虑到自己300多斤的体重对这把几百年的椅子是何等的负担,一屁股把椅子从立体坐成平面,三维坐成二维,几百年文物就此被坐塌损毁。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5)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6)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7)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8)

坐碎了的交椅,椅圈木质腐朽的部分已无法使用,修补人员只能尽可能选择接近原来颜色纹理木料另行填补,椅屉也被重新编织,以求不露痕迹。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9)

最后成功抢救了回来,但毕竟和最初的那一把还是有了差别。在唏嘘之余,这把交椅倒霉的经历却也给它添上一层传奇般的色彩。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0)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1)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2)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3)

当然,有和那位三百斤胖子同样尴尬体验的还有苏东坡。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4)

明 张路 苏轼回翰林院图

有一次苏轼经过润州,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时,润州的父母官一听说东坡先生来了,当然要设宴招待。

酒席将散时,几位歌妓唱起了黄庭坚的《茶词》:“惟有一杯春草,解留连佳客。”意思就是惟有这杯茶,懂得我们留连客人的心情,这里的春草,其实是茶的雅称。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5)

苏轼听了,故意一本正经地说:“这是要留我吃草。”

此言一出,站在他身后的几个歌妓,忍不住靠在他坐的交椅上大笑不止,椅子也被一下子折断了,苏轼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宾客们也笑着一哄而散。


「交椅」· 无处不在

在家具历史当中,交椅的身影堪称无处不在。

它的前身大家都知道了,是马扎、交杌或胡床。上马所用,称马扎;四足相交,名交杌;加上靠背,为交椅。

一个「交」字,道尽了它的特点:折叠。它的座面大多也是以丝绳编织的软屉,方便进行折叠。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6)

马扎

它源自汉代时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胡床”,在隋唐时有了交椅的雏形,历经五代十国,至宋时兴盛。

宋代时交椅有多种,目前虽未发现当时的实物,但在宋人绘画中可见其形象。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7)

北宋 文姬归汉图(局部) 李唐

这张图就是由北宋御用画师李唐按照隋朝阎立本作品进行重绘,表现的是东汉末著名才女蔡文姬在被胡骑掳去十二载后,由曹操派遣使臣携重金将她赎归故里的故事。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中央的使者队伍中,有杂役肩扛一件交椅,它使我们看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交椅的初始形制:上部直靠背带翘头,下部形似马扎,风格古朴、简练,既可坐又能靠。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8)

与其相似的还有这幅南宋的《春游玩归图》,画中杂役同样肩扛着一把交椅。但在形制上,已经与上一把有所不同:上端系圈背,扶手呈向外卷珠形。

值得注意的是,靠背中部探出的荷叶形“搭脑”,已经和明式的圈背交椅很接近了。显然,交椅在南宋时期有了进一步地完善,更舒适了。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19)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0)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1)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2)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四把交椅

到了这时,交椅已经可以分为直背和圆背交椅两种。直背交椅的特征是搭脑呈直形,传世的实物很少。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3)

宋代 《蕉荫击球图》中的圆背交椅

圈背交椅,则其上部与圈椅相似,用铜什件很多,以加强杆件接点处的强度。传世的实物比直背交椅多,有朴素的,也有十分华丽的。


「交椅」· 多面

相比于后期,交椅对人来说作为权利象征的作用,它的很多功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4)

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折叠状态)

交椅,自带源自游牧民族的劲风。

比如《三国志·魏书·魏武帝》中引用《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

陆粲在《庚巳编·刘公望气》中也有这么一段记载:“鄱阳之役两军接战方酣,太祖据胡床,坐舟端,指挥将士。诚意伯刘公侍侧,忽变色,发谩言,引手挤上入舟。上方愕然,俄一飞炮至,击胡床为寸断,上赖而免。”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5)

不论是曹操与马超的渡河之战,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一死战的鄱阳湖之役,胡床或者说交椅都出现了战场之中。

它利落方便的实用性,让它在行军打仗中都可以使用,而且规格很高,属于地位最高者使用,它又叫做“行椅”,如若是在打猎时携带,还可称为“猎椅”。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6)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清乾隆

随着高门贵族对舒适的需求,交椅同样也有了享受的属性。

比如在清代的不同宫廷绘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皇帝在行宫或者园林时,大多坐在交椅上,随从随侍左右。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7)

明 仇英 桐阴昼静图

而在民间,交椅更是自在;随着商品化多样化以及社会风尚的转变,这种随处可见的折叠式坐具不再是豪门贵族中的奢侈品。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8)

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云:“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何等的风雅,少了尔虞我诈,多的是生活雅趣。

像古画《桐阴昼静图》之中,还有供人们差异化使用的“逍遥椅”出现,这类交椅在明代又称“醉翁椅”。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29)

唐寅 《桐阴清梦图》

图中梧桐老树下,一狷介之士坐在躺椅式交椅上小憩,敞胸露怀,一派轻狂不羁之态。唐寅自题:

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

正是文人逍遥自在幽居生活的传神写照。


第一把交椅

当然,无论如何讨论,交椅本身的“权利”属性,依旧最为引人注目。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贵象征。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30)

就比如传闻中它的来历: 南宋宰相秦桧坐交床时头总是向后仰,以至巾帻堕下,京尹吴渊为了拍秦桧的马屁,特地在交床后部装上托背,人称“太师椅 ”。


以官职命名家具,此为开创之例。

从此之后不论是民间看法,还是小说家言 ,“坐第一把交椅”或者“头把交椅”就成了地位最高者、权力最大者的代名词。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31)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32)

明代官员与命妇像,皆端坐剔犀交椅

《水浒传》里说梁中书:“到厅上,正面撒着一把浑银交椅,坐下”,方腊手下的枢密使吕师囊坐的也是银交椅,而方腊更是僭越地坐上了金交椅。

就连梁山好汉中,对地位权势不在意的 黑旋风李逵,也会对卢俊义说:“你今日中了俺的军师妙计,快来坐把交椅!”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33)

十七世纪 黄花梨圆后背交椅

这种水泊梁山式的谁坐头把交椅,谁坐二把交椅,由来已久,深入人心骨髓。由此 可见,交椅与地位象征的等同意义。

即使在权力斗争的厅堂之外,与家族私人生活中,交椅依旧是封建大家族的专属。

《金瓶梅》第十六回,李瓶儿为了讨西门庆的欢心,特地摆了一桌酒席。书上是这样描写的:“上面独独安了一张交椅,让西门庆上坐。”

史上最倒霉的交椅,史上最倒霉的交椅(34)

从实用到象征,可以说,交椅不断变化的形态,也是对人们需求的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越来越合人的尺度,也给人带了更为舒适的感受,也满足了人们心理与精神深层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