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大门过于堂,家败人丁亡”、“大门过于堂,出不孝儿郎”,从表面上来看,与我国古代的风水学有关,实际上,这种说法与古代封建社会住宅等级制度有关,风水之说,就建立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之上,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趋利避害。

农村的大门对着破屋(农村俗语大门过于堂)(1)

在现存的一些古村,如果你观察,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出过举人、进士,在地方或朝廷当过官员的老宅,除了极少数人有气派大宅院外,大多数人的老宅从房屋的表面上看,与平民百姓没有多大区别,有的官员的住宅比普通百姓的院子还要小一些。

如果仔细观察,其中还是有所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门的规格有所不同,要稍气派一些。二是明清以后的举人、进士住宅的大门前有“闱墩”,即民间所说的旗杆石、拴马石。“闱墩”就是科举考试中的秋闱中考取了举人之后,在春闱的考试中考取了进士之后,根据朝廷的规定,可以自己家大门前设立的一种标志性的石器物件,也有的立碑纪念。

旧时代的农村,人们习惯于聚族而居,成为村落。居住在一个村里的族人,讲究以中庸之道处理邻里关系,以及讲究风水格局。如果村里出了一位官员,要在老家重建住宅,就只能在自家的老宅基地上建,院落肯定不会比原来的大,房屋不会比邻居家的高。因此,大门的规格就成了家庭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定要建出一种气势。

正因受到这些影响,旧时,农村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总是铺张挥霍地修建大门,贫苦人家则尽力将大门建得有模有样,免得显得太寒碜。

“大门过于堂,家败人丁亡”和“大门过于堂,出不孝儿郎”这两句农村俗语,现在很多人只是将其与住宅风水联系起来,很少去探究其后面隐藏的历史背景。

农村的大门对着破屋(农村俗语大门过于堂)(2)

1、“大门过于堂”的意思

“大门过于堂”有两层意思,一是家里院子的大门高于厅堂(注:有的地方称堂屋),另一层意思是说,大门修建的规格超过了家庭的身份地位。

第一层意思不难理解。厅堂是我国民居的中心,是整个院子中各种建筑中最高大宽敞、装修最好的空间。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地方风俗不同的除外),厅堂是祭神祭祖的场所,也是结婚、祝寿、办丧事、接待客人的场所。农村建房选址时,放基础线时,都是以堂厅为中轴线。厅堂必设置在正屋的中心位置,这是一个家庭最神圣的地方。

如果将一个院子比喻为一个人,那么厅堂就是人的心脏,而大门只能是人的眼睛或鼻子。事实上,在我国古代风水上,常使用这种比喻。正屋是整个院子的主体建筑,厅堂又是正堂中最重要的空间。很多农村有这样的禁忌,家人或外人不能在厅堂内大声说话,尤其不能说脏话,更不能在厅堂内斗嘴,要斗嘴也要到厅堂以外的地方才能斗。

大门也非常重,要不然人们称大门为“门脸”、“门面”,关系到一家人的外表形象问题,但是,在院子的建筑中,大门也就是一种附属性建筑。一家人想要把大门修建得好一些是可以的,也不能喧宾夺主,无论从规则还是风水上来说,大门的尺寸不可高于厅堂。

第二层意思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等级制度。封建社会时期,不仅人的社会地位等级分明,这种等级制度也同样体现在住宅上。最早规定住宅等级制度的,据史料记载,应为《周礼》。春秋时“隳三都”事件,就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兼摄相事,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违反周礼,他们的私邑城桓,高出周礼规定的十八尺,这是一种僭越行为,孔子执政后就要堕毁三桓多出的部分,孔子的“隳三都”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并随着后世儒家学说的兴起,对后来的皇权政治影响深远。

农村的大门对着破屋(农村俗语大门过于堂)(3)

在后世的历代皇家统治者,都制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这里例举明代住宅等级制度的规定,《舆服志四·室屋制度》记载:

“一品二品厅堂七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不许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祠堂”;“庶民庐舍不过三五架,不许用斗木共,饰彩色。”

这里得介绍一下《舆服志》。一般来说,《舆服志》为历代史书的一部分,主要表述的是有关统治阶层的车、轿、旗、服饰、室屋等制度,记录了参加朝觐、祭祀、出行等重大仪礼活动时的规则和室屋营造规则,是研究封建社会时期室屋制度的重要资料。室屋制度就包括了院落面积的大小,一座房屋(正屋)的规格,围墙、大门等的规格,房屋的装饰规格等。

在古代农村,平民百姓都遵守皇家制定的规则,想不遵守也不行,手里没有钱,想挥霍也没办法。往往有一些高官、富商、地主,或者手里有钱,或者手里有权有势,并不遵守这些规则。如果皇家较起真来,这些人的后果可想而知,历史上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和一些巨贾,被控谋反的例子不胜枚举。

2、“家败人丁亡”的意思

民间有一句俗语:“为民不建大门楼,儿儿孙孙日夜愁”,其实这句话来源于古代风水口诀。在风水的解释中认为,儿儿孙孙之所以日夜愁,主要是因为大门楼为“官司楼”,建了这种大楼门,家里就会惹是生非,与人打官司。

农村的大门对着破屋(农村俗语大门过于堂)(4)

我国古代的农村,大多讲究和平、和谐,都想过安宁的日子,人们最怕打官司。俗语说:“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又有“赢了官司输了钱”之说。有一些官府的糊涂官,有人来告状,不管有理无理,先打几十大板子再来审案,身体不好的人,理都没有说出口,就一命呜呼了。在古代社会,一场小小的官司,可能让当事人双方家破人亡。这就是风水上说的“家败人丁亡”。当然,风水上还有别的意思,这里就不多说了。

因为封建社会时期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民众对官府早就失去了信心,古代农村民众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去打官司。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大门过于堂,家败人丁亡”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实际上并不只是风水上说的那么简单。

这里涉及到平民百姓违反皇家“室屋制度”的问题。在封建社会时期,这可不是一般的问题。比如说,穿衣服的颜色,古代黄色为皇家独有,其他的人穿黄色衣服就是僭越,就是想“谋反”当皇帝,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不说,还会连累家人,甚至族人。

当然,在大门规格上的僭越,远没有穿黄色衣服那么严重,但是一些人为了撑门面,还是不按皇家的规则来建,如果有人告发(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古代实行邻里连坐制,邻居知情不报为共同犯法,一样受到处罚),或者被官府发现,重则处以极刑,轻则有牢狱之灾,在封建社会时期,发生这样的事,其结果自然就是“家败人丁亡”。

农村的大门对着破屋(农村俗语大门过于堂)(5)

我国汉代以后的史书中都载入《黄帝宅经》一书,书中强调住宅的“五虚五实”,其中“五虚”之中的“宅门大内小”为一虚,“五实”之中的“宅大门小”为一实。看来,古代的风水学也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统治者所制定的不能违背的住宅规则,也同样是风水学中的禁忌。

3、“出不孝儿郎”的意思

“大门过于堂,出不孝儿郎”从表面上来看,也是风水学的说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大门的高低与家里的儿郎孝与不孝有什么关系呢?按照现在的科学思维方式,这种说法确实没有一点道理。然而,如果放在古代封建社会时代背景之中,按当时的社会规则,这种说法自有其合理性。

“堂”,在古代视为父母亲,比“高堂”,原来的意思是高大的厅堂,旧时又用来指父母亲,而“令堂”则指母亲。子女则被称为“门面”、“门脸”,即大门,儿子有出息叫光耀门楣,儿子是传后人,称为家里的“守门人”。父母是正屋,大门是附属建筑,大门要服从以正屋为主的大格局。如果大门高于厅堂,就是对父母的不敬,也就是不孝。用风水的说法,这种没有规矩的家庭容易出逆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庶民的大门不按皇家制定的规则办,是对皇帝的不忠,也是儿子对父母的不孝,即不忠不孝。

封建社会的住宅等级制度非常苛刻,体现在大门上的。还有诸多元素:庶民之家不能建屋宇式大门,即大门为三间式房屋,中间的一间为大门,只能建墙垣式大门。大门上不能刷彩色涂料或油漆,或者说太花里胡哨,不能摆放狮子,不能或画龙凤或雕刻龙凤等宫廷圣物等。

而这些说法,无一例外地被纳入了民间住宅风水禁忌,其中的理由,人们认为这些样式,或者东西,只能是宫廷、庙观才有,民居如果有这样做,或者有这些东西,在风水上是受不了,没福消受,反而会带来灾祸。从这里,我们更加可以看出,古代风水中的一部分禁忌,其来源就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只不过在民间逐渐将其神秘化,并附会和掺杂了一些迷信思想而已。

农村的大门对着破屋(农村俗语大门过于堂)(6)

4、结束语

“大门过于堂,家败人丁亡”、“大门过于堂,出不孝儿郎”两句俗语,是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住宅上的体现,后来在民间也演变为风水学中的禁忌。弄清了其中的来龙去脉后,相信读者朋友也明白,两句俗语讲的是怎么一回事了。

现在时代不同,农村庭院修建大门时,再也不受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建造和装饰。比如,现在农村的大门上样式呈多样化,既有双龙抢宝,也有石狮守门,亦可有各种彩绘画等。但是,也有一些农村,人们依然讲究大门不能比厅堂高,其他的唯心论说法已消失,大多数的说法是出于对父母的尊敬。对父母怀有感恩和孝敬之心,这种做法没有错,亦不是什么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秀孝道文化,值得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