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挑战局# 记叙文 专题 02 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

【典型例题】

粽子里的乡愁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棕、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批,美其名日“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这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A.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B.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乞讨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⑧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看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⑨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⑩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⑪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句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⑫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请结合上下文,揣摩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答:A:含义: 这句话强调了童年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作用:引出下文的回忆。

B:含义 这句话说明了母亲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震撼,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惜福,并且关心不幸者。吸引读者,总结上文,暗含深意。

【思路引导】

1.含义:

(1)考查对文章的结尾含义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去分析:A句强调了童年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B句说明了母亲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震撼(表层含义)

(2)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去分析:B句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惜福,并且关心不幸者。(深层含义)

2.作用:

A句:引出下文的回忆。

B句:吸引读者,总结上文,暗含深意。

【方法总结】

1.句子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有修辞就写修辞的作用

2.句段的作用:句段在文章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

(1)在开头:总起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吸引读者。

(2)在中间:引出下文、点明中心、渲染气氛、承上启下。

(3)在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引人深思。

【答题模板】

字词句段的含义

即模板为:

答:“字词句段”在文中指 什么人做的什么事 ,表达了/突出了/告诉了 什么情感/什么人物的什么精神/我们什么道理 。

句段的作用

句段在文章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

(1)在开头:总起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吸引读者。

(2)在中间:引出下文、点明中心、渲染气氛、承上启下。

(3)在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引人深思。

注:有哪个写那个。

【课堂精讲】

父爱的速度

①那一年我读高二,正是需要用功苦读的时候,却因为成绩的飞快下滑和老师的忽视而自暴自弃。

②无意中参与了一场巷战,并不知道打架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发泄似的冲上去乱打,打到别人都跑走了,我站在一个被打昏过去的男生面前,竟挪不动腿,被路过的一个老师当场捉住,扭送到校长室去。而校长,只瞥了一眼我那劣迹斑斑的违规记录,便摆摆手说,你回家去吧,以后,也不必再来了。

③我就这样神思恍惚地收拾了书包,被老师遣送回家。走到门口的时候,看见父亲在院子里满头大汗地劈柴,我才突然想要逃掉,却被父亲抬头叫住了。我茫茫然地将一张勒令退学的通知递给他。他看了许久,才叹口气,说,你在家先学习,晚上跟我去校长家坐一坐。

④平生从来没有求过人的父亲,将给我攒好的下学期的所有费用,都提前支取出来,换成酒和茶叶,而后趁了夜色,带我去校长家。这也是父亲第一次给人送礼吧,他明显有些紧张。在一次车祸里被撞瘸的右腿,走起路来愈加艰难。[A]在昏暗的楼道里,往上爬的时候,我跟在父亲的身后,看他虚胖的背影,在栏杆上一一划过。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随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张望一番,确定没有人看到,这才继续溜着墙根前行。

⑤终于敲开校长家门的时候,父亲已是一头大汗。校长开门看到神情谦卑的父亲,先是一愣,随即瞥见低头缩在后面的我,这才明白过来。勉强让我们进去后,校长并没有因为父亲在,便多么的客气,他只是几句话,便将我重新回校的希望捻灭了。但父亲却一直微笑着听,点头附和着校长的每一句话,又几近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校长宽容一下,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一旁的我,在缭绕的烟雾里听着,突然很想冲出去,再不回头。

⑥但我还是跟父亲捱到了最后一分钟,起身要走的时候,校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拿回去。父亲却在他转身去提东西的那一瞬间,拉起我,冲出门去。而校长也动作迅速地紧跟出来。[B]黑漆漆的楼道里,父亲如一只矫健的小兽,箭一般地,将那些阻挡他的荆棘藤蔓,统统地撞开去。而他那条微瘸的右腿,那一刻也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非凡的力量,突然间无可匹敌。

⑦将校长甩得无影无踪之后,父亲终于停住了脚步,扶着我的胳膊,弯腰大口大口地喘气。片刻后,他抬起头来,无比自信又无比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回校读书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而我,却是在他的这句话里,转过身去,无声地哭了。

⑧果真像父亲说的,几天后,我便接到了回校读书的通知。

⑨父亲送我回校的时候,并没有像母亲一样喋喋不休地一路唠叨。而我,也没有向父亲保证什么。但此后的我,却是在心里,将那个晚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紧咬着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结束。

⑩我的录取通知书,是校长帮我取的。同时交给我的,还有一年前父亲送给他的酒和茶叶。校长捶我一拳,说:你小子记住了,你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给了你机会,而是你父亲,拖着残疾的右腿,拼命跑出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父亲,有那样让人叹服的速度……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1)劣迹斑斑:

(2)坐一坐:

2.本文故事情节详略得当。请具体说说父亲带“我”去向校长求情这一情节作者为什么写得特别详细。

3.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分析一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你怎样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5.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我选( )处。

赏析:

【课堂训练】

向中国人致敬

记得那是十二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说过对话课教授的问题刁钻古怪,要我小心。

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名来提问。

在我自认为巧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听清你的问题。”

他清楚地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告诉他我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积……

“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金班同学一起,都转过脸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授盯牢了我,又问:“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又问,“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先生。”

教室里有了笑声,教授却不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该如何解决?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没有权利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教授的思路十分敏捷:“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是您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上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了开来。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才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我实在愿意知道: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也有兴趣清楚这一点。”

我忽然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地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一宇一字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教授离开讲台向我走来,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的国家的。”然后,他大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致敬!下课。”

走出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我们俩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从文章内容来看,教授的刁钻体现在:

2.班上立即“冷场”的原因是

3.当“我”说“只有一个中国”后,同学们一起看台湾同学的原因是

4.“我”“牙根儿发痒”,“用眼戳”教授,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5.文中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6.教授为什么要向中国人致敬?

【能力提升】

偶像的话

①在那座著名的古庙里,站立着一尊高大的塑像,人在他的旁边,伸直了手还摸不到他的膝盖。很多年以来,他都使看见的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因而渴望着能得到他的拯救。

②这尊塑像站了几百年了,他觉得这是一种苦役,对于热望从他这儿得到援助的芸芸众生,明知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由于羞愧而厌烦,最后终于向那些膜拜者说话了:

③“众生啊,你们做的是多么可笑的事!你们以自己为模型创造了我,把我加以扩大,想让我身上发生一种威力,借以镇压你们不安定的精神。而我却害怕你们。”

④“我敢相信:你们之所以要创造我,完全是因为你们缺乏自信——请看吧,我比你们能多些什么呢?而我却没有你们所具备的。”

⑤“你们假如更大胆些,把我捣碎了,从我的胸廓里是流不出一滴血来的。”

⑥“当然,我也知道,你们创造我也是一种大胆的行为,因为你们尝试着要我成为一个同谋者,让我和你们一起,能欺骗更软弱的那些人。”

⑦“我已经受够惩罚了,我站在这儿已几百年,你们的祖先把我塑造起来,以后你们一代一代在我周身贴上金叶,使我能通体发亮,但我却嫌恶我的地位,正如我嫌恶虚伪一样。”

⑧“请把我捣碎吧,要么将我缩小到和你们一样大小,并且在我的身上赋予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假如真能做到,我是多么感谢你们——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呀。”

⑨“因此,我认为,真正能拯救你们的还是你们自己。而我的存在,只能说明你们的不幸。”说完了最后的话,那尊塑像忽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众多的平常人。( ) ②十分恭敬的样子。( )

2.文中第④⑧自然段中两处破折号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画线句“他觉得这是一种苦役”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中塑像拿自己与人相比,认为自己没有人所具备的东西,这种东西是

5.人们供奉崇拜塑像,而塑像却嫌恶自己的地位,这是为什么?

6.故事以“那尊塑像忽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作为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课后巩固】

一罐水

很久之前,法国军队侵占了西班牙。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干旱地区,西班牙人在井里下了毒,不让法国侵略军喝水。有一队法国侵略军在上尉维龙的带领下,到处找水喝。他们走了很多路,发现小山坡上有一座房子。

他们冲上山坡,骂骂咧咧地推门进屋,屋里有位西班牙妇女,她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冷冷地盯着他们。士兵们向她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维龙上尉命令:“搜!”突然,里屋发出一阵欢呼声:“搜到啦!”只见两个士兵合捧着一只大罐子,从里屋走出来。

维龙先倒了一小杯水,递给那位西班牙妇女,说:“请你先喝!”这位妇女接过水杯,看了看怀里的孩子,然后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了。维龙又倒了半杯水递给小女孩:“你也喝一点。”孩子母亲的眼睛抽动了一下,缓缓地接过杯子,亲了一下女儿,用西班牙语低声说:“孩子,为了妈妈,你喝吧!”女儿也像母亲那样,双手捧起杯子,喝干了那半杯水。

维龙见母女俩都喝了水就放心了。他倒了满满一杯水,一仰脖子,一饮而尽。然后他又让士兵都喝了几大口清凉的水。一罐水都喝完了,法国侵略兵坐下歇息,不料一个接一个倒在地上死了。西班牙妇女和她怀里的孩子也死了。原来,这位西班牙妇女早在水罐里放了毒药。母女俩为了祖国,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 )   湿润——( )  迅速——( )

2.当维龙倒了一小杯水要那位西班牙妇女喝掉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做的?用“_____”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3.那位妇女为什么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维龙要小女孩喝掉那半杯水时,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用“﹏﹏﹏”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5.“孩子,为了妈妈,你喝吧!”这里的“妈妈”有什么含义?(  )

A.这里的“妈妈”,不仅指那位妇女,也指祖国。

B.这里的“妈妈”,指的是那位妇女自己。

参考答案 记叙文 专题 02 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

【典型例题】

粽子里的乡愁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棕、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批,美其名日“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这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A.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B.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乞讨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⑧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看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⑨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⑩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⑪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句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⑫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请结合上下文,揣摩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答:A:含义: 这句话强调了童年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作用:引出下文的回忆。

B:含义 这句话说明了母亲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震撼,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惜福,并且关心不幸者。吸引读者,总结上文,暗含深意。

【思路引导】

1.含义:

(1)考查对文章的结尾含义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去分析:A句强调了童年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B句说明了母亲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震撼(表层含义)

(2)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去分析:B句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惜福,并且关心不幸者。(深层含义)

2.作用:

A句:引出下文的回忆。

B句:吸引读者,总结上文,暗含深意。

【方法总结】

1.句子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有修辞就写修辞的作用

2.句段的作用:句段在文章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

(1)在开头:总起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吸引读者。

(2)在中间:引出下文、点明中心、渲染气氛、承上启下。

(3)在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引人深思。

【答题模板】

字词句段的含义

即模板为:

答:“字词句段”在文中指 什么人做的什么事 ,表达了/突出了/告诉了 什么情感/什么人物的什么精神/我们什么道理 。

句段的作用

句段在文章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

(1)在开头:总起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吸引读者。

(2)在中间:引出下文、点明中心、渲染气氛、承上启下。

(3)在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引人深思。

注:有哪个写那个。

【课堂精讲】

父爱的速度

①那一年我读高二,正是需要用功苦读的时候,却因为成绩的飞快下滑和老师的忽视而自暴自弃。

②无意中参与了一场巷战,并不知道打架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发泄似的冲上去乱打,打到别人都跑走了,我站在一个被打昏过去的男生面前,竟挪不动腿,被路过的一个老师当场捉住,扭送到校长室去。而校长,只瞥了一眼我那劣迹斑斑的违规记录,便摆摆手说,你回家去吧,以后,也不必再来了。

③我就这样神思恍惚地收拾了书包,被老师遣送回家。走到门口的时候,看见父亲在院子里满头大汗地劈柴,我才突然想要逃掉,却被父亲抬头叫住了。我茫茫然地将一张勒令退学的通知递给他。他看了许久,才叹口气,说,你在家先学习,晚上跟我去校长家坐一坐。

④平生从来没有求过人的父亲,将给我攒好的下学期的所有费用,都提前支取出来,换成酒和茶叶,而后趁了夜色,带我去校长家。这也是父亲第一次给人送礼吧,他明显有些紧张。在一次车祸里被撞瘸的右腿,走起路来愈加艰难。[A]在昏暗的楼道里,往上爬的时候,我跟在父亲的身后,看他虚胖的背影,在栏杆上一一划过。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随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张望一番,确定没有人看到,这才继续溜着墙根前行。

⑤终于敲开校长家门的时候,父亲已是一头大汗。校长开门看到神情谦卑的父亲,先是一愣,随即瞥见低头缩在后面的我,这才明白过来。勉强让我们进去后,校长并没有因为父亲在,便多么的客气,他只是几句话,便将我重新回校的希望捻灭了。但父亲却一直微笑着听,点头附和着校长的每一句话,又几近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校长宽容一下,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一旁的我,在缭绕的烟雾里听着,突然很想冲出去,再不回头。

⑥但我还是跟父亲捱到了最后一分钟,起身要走的时候,校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拿回去。父亲却在他转身去提东西的那一瞬间,拉起我,冲出门去。而校长也动作迅速地紧跟出来。[B]黑漆漆的楼道里,父亲如一只矫健的小兽,箭一般地,将那些阻挡他的荆棘藤蔓,统统地撞开去。而他那条微瘸的右腿,那一刻也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非凡的力量,突然间无可匹敌。

⑦将校长甩得无影无踪之后,父亲终于停住了脚步,扶着我的胳膊,弯腰大口大口地喘气。片刻后,他抬起头来,无比自信又无比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回校读书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而我,却是在他的这句话里,转过身去,无声地哭了。

⑧果真像父亲说的,几天后,我便接到了回校读书的通知。

⑨父亲送我回校的时候,并没有像母亲一样喋喋不休地一路唠叨。而我,也没有向父亲保证什么。但此后的我,却是在心里,将那个晚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紧咬着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结束。

⑩我的录取通知书,是校长帮我取的。同时交给我的,还有一年前父亲送给他的酒和茶叶。校长捶我一拳,说:你小子记住了,你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给了你机会,而是你父亲,拖着残疾的右腿,拼命跑出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父亲,有那样让人叹服的速度……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1)劣迹斑斑:形容做了许多违反校纪校规的恶劣事情。

(2)坐一坐: 指去校长家说情、送礼。

【重点解析】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答题思路:根据积累,解释词语在文中意思。

2.本文故事情节详略得当。请具体说说父亲带“我”去向校长求情这一情节作者为什么写得特别详细。

因为有了父亲帮“我”说情,“我”才得以返回学校读书;能够表现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是儿子以后再也不违纪、刻苦上进的动力源泉。

【重点解析】

文章材料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

3.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分析一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因打架被学校勒令退学,他没有责怪“我”,而是主动替“我”想办法,说明父亲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为了“我”能复学,他卑躬屈膝、战战兢兢地找校长送礼、说情,说明他是一个饱含爱子之心的父亲;将礼品放在校长家,带着“我”迅速跑离,说明他明白事理、机敏能干。

【重点解析】

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即:内容 品质、情感、精神。

4.你怎样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父亲快速奔跑的姿势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我”刻苦上进,顺利地通过高考。

【重点解析】

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即:表层 深层

5.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我选( A(B) )处。

赏析: A句:运用细节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带“我”去送礼、说情时战战兢兢、做贼一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崇高的父爱,描写细腻传神,极具感染力。(B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再现了父亲带“我”“逃离”校长家时的狼狈情景,突出了父亲奔跑速度之快。)

【重点解析】

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课堂训练】

向中国人致敬

记得那是十二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说过对话课教授的问题刁钻古怪,要我小心。

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名来提问。

在我自认为巧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听清你的问题。”

他清楚地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告诉他我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积……

“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金班同学一起,都转过脸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授盯牢了我,又问:“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又问,“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先生。”

教室里有了笑声,教授却不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该如何解决?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没有权利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教授的思路十分敏捷:“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是您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上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了开来。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才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我实在愿意知道: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也有兴趣清楚这一点。”

我忽然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地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一宇一字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教授离开讲台向我走来,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的国家的。”然后,他大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致敬!下课。”

走出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我们俩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从文章内容来看,教授的刁钻体现在:向“我”提出一连串尖锐的问题

2.班上立即“冷场”的原因是教授向“我”提出了“您来自哪个中国”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隐含着“两个中国”的信息,有伤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带有“挑衅”的意味。

3.当“我”说“只有一个中国”后,同学们一起看台湾同学的原因是 想知道那位台湾同学的态度和看法。

4.“我”“牙根儿发痒”,“用眼戳”教授,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答:气愤和不满

5.文中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教授一连串尖锐的问题是对“我”的严峻考验。“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国家,“我”渴望自己的祖国富强、统一,渴望中国人在国外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重点解析】

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即:表层(文中具体事件) 深层(事件引伸出的情感、品质精神)

6.教授为什么要向中国人致敬?

答:教授从“我”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是怎样维护祖国尊严的。

【能力提升】

偶像的话

①在那座著名的古庙里,站立着一尊高大的塑像,人在他的旁边,伸直了手还摸不到他的膝盖。很多年以来,他都使看见的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因而渴望着能得到他的拯救。

②这尊塑像站了几百年了,他觉得这是一种苦役,对于热望从他这儿得到援助的芸芸众生,明知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由于羞愧而厌烦,最后终于向那些膜拜者说话了:

③“众生啊,你们做的是多么可笑的事!你们以自己为模型创造了我,把我加以扩大,想让我身上发生一种威力,借以镇压你们不安定的精神。而我却害怕你们。”

④“我敢相信:你们之所以要创造我,完全是因为你们缺乏自信——请看吧,我比你们能多些什么呢?而我却没有你们所具备的。”

⑤“你们假如更大胆些,把我捣碎了,从我的胸廓里是流不出一滴血来的。”

⑥“当然,我也知道,你们创造我也是一种大胆的行为,因为你们尝试着要我成为一个同谋者,让我和你们一起,能欺骗更软弱的那些人。”

⑦“我已经受够惩罚了,我站在这儿已几百年,你们的祖先把我塑造起来,以后你们一代一代在我周身贴上金叶,使我能通体发亮,但我却嫌恶我的地位,正如我嫌恶虚伪一样。”

⑧“请把我捣碎吧,要么将我缩小到和你们一样大小,并且在我的身上赋予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假如真能做到,我是多么感谢你们——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呀。”

⑨“因此,我认为,真正能拯救你们的还是你们自己。而我的存在,只能说明你们的不幸。”说完了最后的话,那尊塑像忽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众多的平常人。( 芸芸众生 ) ②十分恭敬的样子。( 肃然起敬 )

2.文中第④⑧自然段中两处破折号分别表示___ 解释说明_______、__意思的转折________。

【重点解析】

破折号的作用:

(1)表示声音的延长(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3)表示话未说完(4)表示解释说明(5)表示意思的转折(6)表示语意的递进

3.第②自然段画线句“他觉得这是一种苦役”中的“这”指代__站了几百年,受人供奉 。

4.第④自然段中塑像拿自己与人相比,认为自己没有人所具备的东西,这种东西是 思想和血肉

5.人们供奉崇拜塑像,而塑像却嫌恶自己的地位,这是为什么?

答:人们给塑像周身贴上金叶,拿它欺骗更软弱的人。

6.故事以“那尊塑像忽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作为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答:故事以“那尊塑像忽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作为结尾告诉我们,偶像的存在是人类的不幸,真正能解救人类的是人类自己。不能能遇到困难就寻求“偶像”的帮助,要学会自力更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起到了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重点解析】

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即:表层(文中具体事件) 深层(事件引伸出的情感、品质精神)。作用要根据位置,进行判断。

【课后巩固】

一罐水

很久之前,法国军队侵占了西班牙。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干旱地区,西班牙人在井里下了毒,不让法国侵略军喝水。有一队法国侵略军在上尉维龙的带领下,到处找水喝。他们走了很多路,发现小山坡上有一座房子。

他们冲上山坡,骂骂咧咧地推门进屋,屋里有位西班牙妇女,她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冷冷地盯着他们。士兵们向她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维龙上尉命令:“搜!”突然,里屋发出一阵欢呼声:“搜到啦!”只见两个士兵合捧着一只大罐子,从里屋走出来。

维龙先倒了一小杯水,递给那位西班牙妇女,说:“请你先喝!”这位妇女接过水杯,看了看怀里的孩子,然后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了。维龙又倒了半杯水递给小女孩:“你也喝一点。”孩子母亲的眼睛抽动了一下,缓缓地接过杯子,亲了一下女儿,用西班牙语低声说:“孩子,为了妈妈,你喝吧!”女儿也像母亲那样,双手捧起杯子,喝干了那半杯水。

维龙见母女俩都喝了水就放心了。他倒了满满一杯水,一仰脖子,一饮而尽。然后他又让士兵都喝了几大口清凉的水。一罐水都喝完了,法国侵略兵坐下歇息,不料一个接一个倒在地上死了。西班牙妇女和她怀里的孩子也死了。原来,这位西班牙妇女早在水罐里放了毒药。母女俩为了祖国,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 炎热 )   湿润——( 干旱 )  迅速——( 缓缓 )

【重点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根据词语的意思找出反义词。

寒冷:温度低;感觉温度低。

湿润:1.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滋润 2.因心里难过或激动而眼含热泪。

迅速:速度高,非常快。

①②可以定位到文章中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炎热的夏天”,“干旱的地区”。③可以定位到文章中的第三自然段“缓缓地接过杯子”。

2.当维龙倒了一小杯水要那位西班牙妇女喝掉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做的?用“_____”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3.那位妇女为什么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了?

答:那位妇女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是为了让敌人相信这罐水是无毒的,让敌人饮水。

4.当维龙要小女孩喝掉那半杯水时,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用“﹏﹏﹏”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5.“孩子,为了妈妈,你喝吧!”这里的“妈妈”有什么含义?( A )

A.这里的“妈妈”,不仅指那位妇女,也指祖国。

B.这里的“妈妈”,指的是那位妇女自己。

【重点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这里的“妈妈”指西班牙妇女自己,也指她们的祖国西班牙。因为如果小女孩儿不喝的话,那些法国侵略者也不会喝的。所以西班牙妇女说“孩子,为了妈妈,你喝吧!”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2)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3)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4)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5)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6)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7)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8)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9)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0)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1)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2)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3)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4)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5)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6)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7)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8)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19)

对文字的理解好怎么表达(如何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