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米芾书法的书友一定知道,米芾“刷”字酣畅淋漓,且东倒西歪,其实,早在唐代的孙过庭写字,如《书谱》的结字也是歪歪扭扭,怀素小草千文结字也左倾右斜。为什么古人写字就是要歪歪扭扭呢?下面,以米芾书法《蜀素帖》为例,作典型解读。

奇与正

汉字大致属于方块字,整体上要有稳定感,一般轴线垂直者为正,轴线与垂直线有一定角度者为奇。《蜀素帖》每字一奇,结字以攲侧生动为主,单字轴线多奇。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1)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2)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3)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4)

“水”、“饵”、“亭”、“朋”等字,轴线不是左倾,就是右斜,极力避免正局。《蜀素帖》以左倾字形为多,仍保留了书写《苕溪诗卷》时的一些特征。左倾给人险绝之感,右斜给人飘逸之感。下面,我们来分析《蜀素帖》奇而不散的原因:

一、是界格对倾斜的字势起到了约束作用,每字的宽度没有超越边线。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5)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6)

二、是上下字通过轴线的矫枉过正获得平衡感,如“江波”上字右斜,下字左倾,连贯起来感觉生动而又平衡。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7)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8)

三、是轴线端正的字在整行字组中起到了一种矫正作用。

如“扬帆”字势端正,起到了一行中的引领作用。这些手段使得该帖奇而能正。

所以,这些“倚正相生”的字态给我们很独特的汉字视觉表现。

其实,不仅是孙过庭、米芾等。如果你大量观赏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无论是他的大量书信手札还是《兰亭序》等,普遍写得“歪歪斜斜”。

1500年前的袁昂在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古今书评》中说: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9)

▲ 东晋 · 王羲之《姨母贴》

01 爽爽有一种风气

不仅是二王,东晋人的书法因为不端正,形成了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就是一种书写感。这种书写感通过字体自然的左右摆动产生,这也是我们看很多古今书法家写的字很有动感的原因。奇正相生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很少把字写的很正,因为把字写正大部分人经过一定的训练都能够做到,而高明的书法家都在斜中取正,也就是我们说的“奇正”。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10)

▲ 刘北宋 · 米芾《中秋诗贴》

古人书论里的奇正相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奇来自于看似非常的平正的字体下,不仅仅是行书,其它书体也能产生这种效果。书势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柳公权的楷书,他的楷书没有一个笔画是水平的,我们今天练习用笔书法,第一天写横画,老师就会告诉你横画不是直的,一般会有5度的倾斜。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11)

▲ 唐 · 柳公权《金刚经》

而这种倾斜,就能给人一种动感,就比如一根钢筋平平的放在地上是没有力量感的,而一旦把它折弯或者抬起一端就会给人一种力量感,给人一种势感,古代书法又叫“书势”就是从这里来的。02 生理本能自然释放行书里的斜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的手臂的动作幅度,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用右手写字,手臂、手腕、手指的动作幅度是一个半弧形。所以你看很多书法家的字左边非常舒展,右边很紧张,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点苏东坡的书法表现的最明显。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12)

▲ 宋 · 苏轼《邂逅帖》

尚意书风把齐整相生演绎到极致尚意书风本质上是对唐代以来的尚法精神的一次反叛。主要特点是注重性情的表达,少了几分唐代书法的严谨,以意取胜,主要代表书法家是宋四家里的米芾、苏东坡和黄庭坚。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13)

▲ 宋 ·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其中又以米芾最为突出,后世学习米芾书法的王铎,又更进一步,不仅在单个字上倾斜,在整个章法上都写出了斜势。03 以意取胜这种以意取胜的心法,直接解放了书法家的手和笔,“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完全依靠手腕的自然运动来书写,由于手的活动范围的限制,自然字也就有了斜势。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14)

▲ 宋 ·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但是作为书法的初学者,仍然要克服手的生理限制,开始练习书法,要尽量把字写正,我们现在的水平,很难达到古人那种信手拈来的程度,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这种基础训练就要求书写者能够做到各种情况的书写,不仅要能把字写正,还要能把字写斜,而写正的过程就是训练笔法和结构的过程。

米芾这28个字迷倒了无数人 米芾写字为何歪歪扭扭的(15)

▲ 宋 · 黄庭坚《荆州帖》

就像我们学车,不可能直接上路学习,而要先从压离合器、倒库、坡道、s弯开始,经历了这些就对开车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再上路才会更简单一点,之前的这个铺垫就是基础。总之,歪歪斜斜的“斜势”,一方面是书法家们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的手的生理结构的限制,斜的最高境界就是“奇正相生”,有斜势的书体不一定就是行书,楷书和草书也会有,但是作为初学者,仍然需要首先把字写正。


内容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