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出自《晏子春秋》。晏婴是春秋后期的人(公元前500年卒),那个时代基本上还处在动荡整合的过程中,小国之间互相吞并,形成大国,但是战国七雄这样的超级大国,也还没有形成,所以基本上还处在变化的阶段。按照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描绘,那个时代的江淮地区的形势基本如下:

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1)

你可以明显的看出淮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中部)的开发程度远远高于淮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长江以北)。原因也很简单,淮西距离中原更近,有不少地方本身就是中原的组成部分,他的开发程度当然远高于还是东夷社会的淮东。而晏婴说这句话的场合,是在他跟楚王会面的过程中。商讨的具体是什么国事,这里不得而知。但是他是在楚王出于故意羞辱的目的,让官员绑着一名在楚国犯罪的齐人“路过”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当时就应该是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话(因为它跟这里的场合毫无关系),晏婴在此处只是引用,那么它产生的时间肯定比晏婴访楚要早。

根据谭其骧的地图,这句话只可能描述的是淮西,而不可能是淮东。因为春秋时代描述各个国家之间鄙视链的典故和轶事层出不穷,但是基本都是中原国家内部的,很少有涉及到“蛮夷”之地的。按照当时的情形,这样的话,很难想象是描述同样处于淮河两岸的东夷人的内部差异的。所以可以认为这句话出自位于淮西地区、且已经具有相当华夏化水平的蔡、钟离等国的。

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2)

再看下卫星地图,虽然从古至今,河流和海岸线等确实有变化,但是地形是很难变化的(因为山脉很难移动),所以可以认为江淮地区今天的地形,跟两千多年前差别并不大。你可以显著的看出,淮东和淮西地区的重大区别,是淮东以平原为主,而淮西以丘陵为主。虽然淮西的丘陵并不算高(100-200米或者更低),但是确实可以认为它构成了一定的地理隔阂。事实上,江淮官话的产生,正是为山东山地-洪泽湖-皖中丘陵构成的地理隔阂(图上蓝线的位置),导致江淮地区跟中原地区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导致了不同于中原方言的另一种方言的产生。但是因为这个地理隔阂又不是那么显著,所以江淮官话跟中原官话的共同点又非常多。

气候上看,同样如此,2000多年前的中国,根据专家的考证,气候比今天更加湿润,这就是橘子可以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原因(今天基本只分布在长江以南)。而所谓的淮南淮北之所以有气候上的些许差异,其实凭借的不是淮河。因为你很明显的知道,河流是平面的,它压根不可能阻隔气流(这就是我反对把一切河流当做所谓气候分界线的原因)。真正阻隔气候的,还是我上边提到的那条地理隔阂,在淮河沿岸,它的表现就是皖中丘陵。换句话说,之所以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现象,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皖中丘陵的存在,它造成了皖中和皖北在气候上的些许差异(虽然可能并不算很大,因为皖中丘陵并不高),才造成了橘子品种在所谓“淮南淮北”的区别。淮河只是因为碰巧从皖中丘陵的山脚下流过(河流显然只能从山脚下而不能从山顶上流过),所以就被人拿来当成所谓的地理分界线。而真正的地理分界线,其实依然是山脉和地形。也就是说,如果只考虑大陆地区,那么基本上地形是唯一需要考虑的气候影响因素,其他的因素,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所谓的水域,除非你达到东非维多利亚湖的那个水平,否则在宏观的大面积的层面上所起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记。

所以很明显,尽管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经典名言”,但是背后起作用的,依然是地形和海拔区别的作用,如果真的以为淮河在安徽就能隔阂气候和文化(先不说在江苏如何),那就又犯了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的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