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茶真不是现代的发明,以前早有了!
自唐宋实行榷茶制(茶叶专卖制度,收税)以来,私茶日渐盛行的同时,也出现了掺杂茶叶和造假茶。历史上有名的假茶有温桑茶、湖南黑茶、还魂茶、平水茶等。假茶的出现与政府政策及商品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宋以降各朝均颁布了禁止制、售假茶的法令。同时,宋、明时期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以打击假茶。然而,中国历史上假茶制、售问题长期存在,屡禁不止 。
制作假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鱼目混珠,增加分量( 或变相增重) ,赚取更多的钱。怎么做呢?有的用“柳叶掺入”、“柳叶假充”; 有的拿“镶拌茶末”、“掺和茶末茶梗”;还有“不法匪徒”以“各种木叶萌芽”为作假原料;甚至于,“泥灰、沙石、铁屑”等与真茶完全不像的东西,有时也会被直接拿来用。
“平水假茶”视作仿冒茶的典例。平水茶原产自绍兴,得名于当地一处位于会稽、嵊县交界的茶叶集散地平水镇。因其外形圆润,可与珍珠比价,故又名平水珠茶。19 世纪中叶,平水茶带来的高额利润,刺激部分中国茶商造作假平水茶出售。以什么方式呢?就是拿茶末为原料,再用米浆包裹茶末成丸状后“充芽茶发卖”。
“平水假茶”的泛滥,不仅给该品种的声誉蒙上阴影,也使得本来并无贬义的“平水茶”三字,成为中国“假茶”在国际茶市上的又一代名词。按照英国驻沪代理
总领事满思礼的说法:1897 年美国政府所通过的禁止“假茶”入境法案,即“针对着已成为茶叶贸易的一种耻辱的平水茶的。”
2.用泡过的茶叶冒充新鲜的茶。该类“假茶”的历史至少可回溯到元代,历明、清两朝乃至近代,历史悠久啊。1815 年前后成书的章回体小说《镜花缘》便借“碧桃花仙子”燕紫琼之口道出了当时翻新型“假茶”的生产情况: 先取泡过茶叶,晾晒之后,佐以药料,“诸般制造”,成品不仅“与新茶无二”,而且能达到将“晚茶残片”伪装成早春新茶的效果。
这类型的假茶,生产过程中通常有道干燥程序,故有“还魂茶”“再焙茶”的别称,成为晚清“假茶”的一大代名词。
3.染色型茶叶掺假作伪。不法商人往茶叶中加入各种染色物质,使“假茶”显现出类似正常茶叶的颜色光泽,甚至让它在“气色”上比真茶更为讨喜,从而实现更好销路,是这类造假的主要目的。
主要制假原料,“若造红茶,则渗入紫粉少许”; 若造绿茶,则以“沙铁、靛青、铜绿、蛤粉”等物为主。据载,时有“格致之士”将“绿茶化验察看”,结果发现其中茶叶色泽几乎全靠矿物颜料浸染而成。
比较著名的,当时有名为“阴光茶”的伪劣品,制作时“掺和滑石粉等物,令其色黝然而幽,其光炯然”。外国的商人,第一次见到它,不仅把它当作新奇物事,还纷纷出高价买它,买它,买它。Oh my god!
不知道,这玩意,第二年颜色不退,味道不变,各种稳定。开水泡它,还有油光。吃了会让人生病。如果单以危害程度作判断标准论,染色型危害最严重!
4.添香型。一般的,制作“假茶”时,需加重味道; 如果以柳叶、树叶嫩芽等冒充真茶,则需掩盖原味并添加真茶的味道。《镜花缘》就提到了两味可用于添香工序的药材———柏枝汁与青鱼胆草。前者,取其味带清香,可仿茶叶香味; 后者,取其味苦,可仿茶叶涩味。
到了19 世纪中后期,西人称为“中国植物粉末”的一种粉状物质渐渐成为添香型茶叶作伪的“利器”,它的主要成分儿茶,成本低廉之余,同样具有类似茶叶的苦涩味,所以也常用于茶叶作假。
你遇到过茶叶造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