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1)

1980年,外宾们在中方代表陪同下乘坐游船欣赏漓江风光。记者谢杰民 摄

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2)

游客在古色古香的正阳东巷观光游览。 记者唐侃 摄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中国一次伟大觉醒,一次伟大转折,一次伟大革命,不断深化改革之功业,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足以被称为“奇迹”。40年来时光流淌,雕刻出崭新的社会肌理;40年来众志成城、砥砺前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各行各业焕发蓬勃生机;40年来总有某些时间节点,令人回眸,催人奋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之际,本报精心撷取桂林市改革开放以来的10个历史瞬间,跟读者一起聆听社会变革的铿锵足音,触摸时代发展的勃勃脉动,继续踏上“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征程。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记者桂晨 李慧敏

桂林旅游正式对外开放,45年今非昔比

197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正式对外开放旅游,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接待入境游客的5个城市(北京、西安、上海、桂林、广州)之一。但桂林的旅游事业真正蓬勃发展却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1981年桂林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桂林海关正式开关之后,桂林旅游市场与全世界接轨,迎来了发展加速期。

据统计,桂林市对外开放刚刚起步的1973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不足千人。现如今桂林入境过夜游客超过24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005年突破100万人次,2014年突破200万人次。

桂林不仅成为外国游客熟知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桂林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数量也一直保持在高位。1973年,桂林旅游对外开放刚起步,全市仅有榕湖饭店1家涉外饭店,248张床位,大、小旅游客车10辆,漓江游览木船3艘,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不足200人。国内旅游尚未有团体游,国人大多是公差到桂顺便游览。如今,桂林旅游住宿业规模大、业态丰富,星级饭店、品牌连锁酒店、特色酒店、个性化民居旅馆等旅游住宿设施共有4439家约26万张床位。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层面。2014年,桂林成为我国首个境外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地级市。伴随着桂林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构建的立体式旅游通道,让桂林旅游发展生机勃勃。

据资料显示,1973—1990年17年间,桂林市累计接待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356万多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5000多万人次。而2017年仅一年,全市接待游客8200余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49万人次。

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3)

1979年,通过高考成功考入广西师范学院的谢迪辉(后排左)与同学在校门口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高考制度恢复一场考试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轨迹

1977年,十年浩劫结束,百废待兴。恢复高考的脚步比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得更早,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哨,为改革开放筛选出急需的人才。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沉寂十多年的高考复苏,从此,“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响彻这个辽阔国度的每个角落,与改革的浩荡潮流竞相呼应。它给千百万高考经历者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是他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与如今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那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曾被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当年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桂林恢复高考的步伐与全国同频共振,从1977年开始,桂林市区、地区的众多知青、工人、军人纷纷加入高考大军,十多年的耽误和积压一朝汇聚喷涌。而广西作为地理位置相对边缘的省份,却令人意外地成为了恢复高考这项重要政策的改革先行区。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个试点设在广西百色县。当年10月26日,高考试点工作队进驻百色,至12月6日试点工作结束,探索出恢复高考考试招生工作的全套操作办法,用于指导全国各地高考工作。1978年1月,全国高考招生会议在桂林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齐聚桂林讨论制订出第一个全国高考大纲,中国自此有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

高考的恢复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份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从此,“高考”一词以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影响了我们社会进程的方方面面。

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4)

1986年1月,邓小平视察漓江,他欣慰地说:“漓江的水又变清了。”通讯员莫洲保 摄

邓小平两次视察漓江有力鞭策漓江保护系统推进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文化名城,如果不把环境保护好,不把漓江治理好,即使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快,市政建设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过啊!”197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桂林,看到桂林山水和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至今警醒着桂林。

但由于当时邓小平刚刚复出,仍被排除在政治局外,又处于“文革”期间,尽管他对漓江污染问题十分忧虑,也只能点到为止。直到1977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把治理漓江污染加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78年10月,桂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治理环境污染的20个城市之一,漓江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的江河之一。桂林随即关停了漓江沿线20多家污染严重的工厂、车间。1982年11月,漓江风景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6年1月26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再次来到桂林视察,并格外关注漓江保护的情况。当时,邓小平82岁高龄,是时隔13年后再次亲临漓江考察。当看到治理后的漓江清澈见底,江中青峰倒映,他欣喜地说道:“漓江的水变清了。”这一感叹成为保护漓江的真切肯定和有力鞭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漓江生态环境又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期。漓江保护全面系统推进,并逐渐迈入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的崭新阶段,在工业、生活污染等源头治理及自然景观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触及根本、惠及民生的漓江生态保护开发“桂林行动”:出台《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根据条例成立漓江管委会、漓江工委,对漓江进行统一管理,漓江游船排放系统进行持续引领性提升,并加大对漓江水质进行系统整治,分三期工程对漓江流域的排污口进行系统截污整治。此外,通过改造沿岸城中村、治理沿岸洲岛、清理住家船等系列行动,系统推进漓江环境治理保护和利用开发。

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5)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T2航站楼造型设计以桂林山水为灵感,以山水般起伏流动的屋面线条与天际线构成一顶靓丽的“山水桂冠”。记者唐艳兰 摄

两江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旅游名城展翅飞翔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原本位于奇峰镇的旧机场渐渐难以承载桂林市的民航客运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批准了桂林两江机场的建设,建设规模按起降MD—82、A310大型飞机的技术要求设计,航站区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高峰小时2500人次设计,候机室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经过数年建设,1996年10月1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成为桂林人民对这一年国庆的最大献礼。

当年10月2日的《桂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次盛典:“10月1日上午,刚落成的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彩旗飘扬,鼓乐喧天,一派节日的盛装。盛大而又隆重的机场通航庆典,就在这里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桂林人民的亲切关怀,抵达我市出席庆典仪式,并欣然为机场通航剪彩。”两江国际机场建成之后,桂林旅游的“国际范”更为突出,陆续开通了飞往国内40多个城市的国内航线与飞往日本熊本、福冈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国际包机航线。可以说,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的落成通航,揭开了桂林乃至整个广西航空史上崭新的一页,为桂林和广西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世界展示着桂林开放、发展的新形象。

时光流转。今年国庆节,作为我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总投资32.58亿元的桂林两江国际机场T2航站楼“山水桂冠”正式启用。新航站楼设有4个值机岛和22条安检通道,能满足每小时近4000人次进出港的高峰流量;应用了智能化行李分拣系统、呼叫中心平台、安保集成平台、人脸识别等“智慧空港”技术手段,保障旅客安全、便捷出行,标志着桂林打造国际旅游航空枢纽、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又迈出了新步伐。

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6)

桂柳高速路与机场路交汇。 记者黄雷 摄

广西第一条高速公路——桂柳高速通车,桂林人出行更快捷

桂柳高速公路是广西第一条高速公路,素有“广西第一路”之称。早在1992年,当时连接桂林与柳州的公路只有国道322线的三级路,并且是绕道阳朔、荔浦的,从桂林到柳州需要耗时五六个小时,效率低下。

于是,广西在1992年重新规划了一条与国道322线一致的桂柳二级路并获得中央批准,但后来考虑到长远的行车率以及经济效益,便将其提升为一级公路并重新报批。当时桂柳路按重丘陵1级和平缓地区1级设计。但在施工时,将其完全封闭并设置立交、取消平交,于是便建造成了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项目于1993年10月5日正式动工,1997年5月1日竣工通车,总投资18.6亿元人民币。高速路设计起点在临桂僚田,终点在柳州静兰大桥,需要穿越桂北架桥岭山区和越城岭山区的复杂地质结构,一路上密集分布的山头和低谷让这条高速公路的工程量超乎平常。但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下,桂柳高速比计划提前了5个月竣工通车,而且将平均每公里造价控制为1340万元,创造了全国山区高速公路最低造价的纪录。

当时的桂柳高速建设有涵洞、通道725座(道)、中小桥梁30座,路基宽24.5米,双向4条行车道,设计行车时速80公里至100公里,全程138.46公里,途经僚田、苏桥、永福、波寨、黄冕、鹿寨、柳州北、雒容、静兰。在柳州南接柳南高速并形成了桂海高速(现G72泉南高速一段)的重要一段,链接了广西工业重镇柳州与国际旅游城市桂林,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桂柳高速的建成通车,不仅实现了广西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使广西人多年的高速公路梦想变成现实,而且改写了桂林与周边城市交通落后的历史,使整个桂北、桂中地区连成一片,将桂林并入了大西南的运输动脉网。

之后二十年中,桂林的高速公路网加速延伸。2008年,桂梧高速桂林至阳朔段宣布竣工通车,桂林首次连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2013年,兴桂高速公路全线开通,使我市高速公路网与国家高速公路网实现无缝对接;2015年,灌阳(永安关)至全州(凤凰)高速公路开通,结束了灌阳县不通高速的历史;去年,资源至兴安高速公路、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都已实现通车……如今,桂林市的高速公路里程已超过630公里,全市11县中已有10县通了高速公路,“县县通高速”的目标触手可及。

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7)

1998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中)在桂林七星公园骆驼山下发表环保演讲。通讯员莫洲保 摄

克林顿到访桂林并作演讲点赞桂林山水与环保

1998年7月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从上海抵达桂林,进行他中国之行的第四站访问。此为美国在职总统第一次访问桂林。

1998年6月25日—7月3日,克林顿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先后到访西安、北京、上海、桂林、香港,克林顿的桂林之行原定停留7小时,结果延长了两个小时。

克林顿乘船在漓江游览了4个多小时。他在饱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时感叹道:“我很久以来就期待着访问桂林,桂林山水比想象中更生动美丽。”在游览漓江期间,克林顿登岸访问了江边一个具有500年历史的渔村,到村民家做客,近距离了解农村生态环保建设的现状。

克林顿访问期间,先在七星公园与7位中方环保专家和桂林企业家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结束后,克林顿到骆驼山下的草坪作有关环保问题的演讲,桂林市200多名各界人士参加。他在演讲中说:“在中国,没有任何地方比桂林会使人们更想到中国的传统国画”“美中双方应携手为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而努力”。

克林顿的到访和对桂林的评价,无形中在全世界为桂林作了一次精彩的旅游推介,桂林的全球知名度和“国际范”进一步提升。

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8)

1999年11月15日,正在建设中的桂林市中心广场。 记者陈平 摄

1998年大规模城市改造破立并举,重塑城市全新格局

从1998年开始,桂林城市建设呈现出空前的力度,瞄准国际水平,桂林以空前的决心、勇气和气魄开始了一场高水平的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破大立,成为桂林对新世纪最为震撼的献礼。

仅用3年多时间,就完成重点工程建设项目89项,包括建设正阳步行街、改造中山路等城市面貌提升工程,新(重)建解放桥、阳桥、文昌桥等桥梁17座,新建上海路立交桥等3座立交桥,新建、改建东环路、西环路、环城南路、中山路、滨江路、翊武路、民主路、龙隐路、七星路等道路35条,有效提升了城市道路通行效率。新建中心广场等2个广场,结束了桂林没有大型城市广场的历史。此外,新建、改建景点10个,打造两江四湖景区,实施清淤截污、引水入湖等大型环保工程3项。

桂林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生态、人文建设工程,更是城市形象、城市格局以及城市发展的重新塑造。新的城市面貌、城市建筑、城市夜景构成了新的景观,市区成为最大的开放式景区,进一步丰富了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内涵,城市旅游成为桂林旅游的新亮点。

而且,城市建设实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城市建设本身,在城市建设管理体制、项目建设方案征集等领域也对标一流,不断改革、开放、创新,带来了桂林人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变化,更带来了桂林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9)

日新月异的临桂新区。记者何平江 摄

临桂新区成立,再造一个新桂林

2008年5月4日,中共桂林市临桂新区工作委员会、桂林市临桂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临桂新区管委会将承担起新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职能和重任。这标志着临桂新区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临桂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大幕。临桂新区定位为桂林新城的政务、经济、文化、商务中心,工业、物流、商贸基地。新区集中区是集政务、商业、商贸和文化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构筑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形成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新城。

桂林市委、市政府机关等政府部门陆续入驻临桂新区办公后,桂林行政中心从许多年前的“漓江时代”步入了“临桂时代”。2016年3月,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更是为临桂新区带来了有力的产业支撑。经过10年的建设,临桂新区至今累计实施项目205项,其中已竣工项目77项,累计完成投资482.75亿元,核心区已基本建成,并初具规模。作为临桂新区的“骨架”,“五纵三横三环”路网(“五纵”即环西路、平桂西路、凤凰西路、西城大道、新中路,“三横”即世纪大道、山水大道、万平路,“三环”即机场路—万平路—万福路—新中路、环西路—山水大道—西城大道、平桂西路—政府北路—西城大道3条环线)和湖塘水系框架现在基本成型。穿行在临桂新区的核心地带,我们能够看到“一院两馆”、创业大厦、市民广场、山水公园、建设大厦、发展大厦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沿着主干道错落分布。这些项目的建成并逐步投入使用,正在一点一点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雕刻出临桂新区独一无二的景观。

今年以来,随着市民公园、桂林中学临桂校区、桂林旅游综合医院、枫林农贸市场等一大批直接服务于市民的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或加快推进,临桂新区的居民实打实地感受到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所带来的幸福感,新区人气、景气、商气不断集聚。

桂林至北京首趟高铁列车发车桂林开启“高铁时代”

2013年12月28日中午12点15分,随着自治区相关领导宣布“广西桂林至北京首趟高铁列车发车”,桂林至北京首趟高铁列车———G530次准时从桂林火车站开出,桂林成为了广西开通运营高铁的第一座城市,正式迈入“高铁时代”,也成为了广西区内动车、跨省动车开行最早、数量最多的城市。与G530次列车同日运营的还有桂林—长沙南的动车。在广西首批开通的12对动车组中,桂林以拥有11对的绝对优势成为了广西高铁第一城。事实上,桂林始终是广西铁路发展的排头兵,回想1937年湘桂铁路建设之初,率先开工的桂林至衡阳段也是广西第一条通火车的路段。

近5年来,桂林的高铁线路不断扩展延伸,交通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湘桂铁路、贵广高铁交汇于此,桂林的区域性交通中心地位逐渐凸显。2018年3月13日,桂林市第9座高铁站五通站正式开门迎客,桂林自此成为全国首个“一市九站两高铁”城市,“一市九站”的高铁交通格局,使桂林不少旅游景点、景区与高铁车站直接衔接,中外游客到桂林旅游更加便捷。目前,桂林已开通前往14个省市的动车,连入全国高铁网。2018年9月23日13点38分,CR400AF-A型复兴号G311次高铁列车从桂林西站发出。3小时16分后,这趟高铁停靠在香港西九龙车站,标志着“人间仙境”与“购物天堂”实现了高铁“一乘直达”,打通了香港与桂林的全新“旅游大动脉”。密集开行的动车组列车,把桂林及周边县域景区串连在一起,桂林的山水风光尽收眼底。桂林也初步实现了“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铁路网格局。截至目前,已形成了以桂林为中心,到南宁、贵阳、广州、长沙、香港等城市的3小时“高铁圈”,到昆明、南昌、武汉、重庆等城市的5小时“高铁圈”,到成都、郑州、北京、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的7至10小时“高铁圈”。

广西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数据统计(桂林值得铭记的10个历史瞬间)(10)

逍遥楼开楼仪式。记者唐侃 摄

东西巷开街,逍遥楼迎宾桂林又添旅游新名片

2016年4月26日东巷正式开街,与逍遥楼、靖江王府连成一片。这一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桂林城市版图中一处经典历史文化新地标。

正阳东巷历史文化街区于2013年8月1日开工建设,2016年4月全面竣工。2年多的精心施工修缮,对龙氏故居、岑氏公保弟旧址、马启邦旧居、谢氏故居以及熊同和药铺旧址等古建筑和“老字号”进行了保护和恢复,东巷明、清古风貌建筑群得到还原,涅槃重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东巷开街当天,逍遥楼开楼迎宾。为展示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1300年桂林城市记忆的唐代逍遥楼于2015年1月正式启动重建,经过1年零4个月的加紧建设,于2016年元月30日进行了亮灯展示。4月26日,该楼开放迎宾,成为了市民游客观赏漓江风光的最佳观景点。

东西巷开街、逍遥楼迎宾激发出了一股宝贵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也成为了桂林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的一个典范之作,不仅还原了历史旧貌,桂林城的千年变迁也在重建和修缮过程中得到了再一次梳理与唤醒,并成为弘扬桂林的历史文化、提升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质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