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议题的时候,小兮就在想,肯定会有不少人提出,包拯明明比较圣母,比较茶,哪里得到了大家的偏爱?

又或者,会有人说,包拯是主角啊,这不都是套路吗?

可那是局外人的视角,而小兮想说的,是局中人,即剧中偏爱或欣赏包拯的人,这其中包括:宋仁宗、庞太师、八贤王、崔明冲、蒙放、沈良以及公孙策自己……

明明公孙策也很好,可为何所有人的目光,只集中在包拯身上?

明明公孙策也非常聪明,可为何名扬天下,被皇帝看重,被庞太师拉拢,被八贤王倚重的,却都是包拯?

有时候,我们为公孙策惋惜,可又觉得,包拯得到了全部的偏爱,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公孙策到底差在哪儿?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

01、寒门贵子和官二代之间的拔河

包拯跟公孙策之间,才华不分伯仲,公孙策甚至更胜一筹,可囿于两人出身的差异,他们之间的见识、眼界、追求、处事,甚至个人性格都有极大的不同。

其实,这就是两类聪明人之间的博弈。

包拯出身寒门,读书学费都凑不足,上京赶考,还得包大娘拉下脸去求人。

他平日里接触的,全是底层百姓,这就让他从骨子里,刻上了对小老百姓的温柔,他能想百姓所想,念百姓所念,看百姓所看。

所以,他读书坚持的目标,和公孙策是不同的。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2)

其实,不仅是少包1,就是少包2,对于包拯的读书目标,都有很直接的表现。

最明显的一点便是皇帝对包拯许以高官厚禄,将他纳入朝廷中心,而少包1中,包拯选择回乡教书,少包2中,包拯选择成为一名知府,静距离接触百姓,真正地为民请命。

选择回乡教书,是因为他看到了官场上的虚伪和人情味儿尽失,脑袋没转过弯,不愿意做那个妥协,权衡利弊,计较得失的人;

选择出任知府,为民请命,是因为他看到了小老百姓求助无门,冤假错案频发的现实,想从百姓的源头上,掐断他们的冤屈之路。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3)

而公孙策呢?

公孙策出身官宦之家,是府尹之子,他自小睁开眼所见所想,都和官场的互动往来有关,他能感受到的,也是官场上圆滑变通中的世故。

他聪明,通透,却又孤傲,自视甚高,几乎目空一切,随性张扬,却又进退有度,可以说,公孙策几乎集合了人的无数优点。

正因为这种出身差距,让决定了公孙策和包拯之间从小的眼界、见识、内心所求,为人处世上的差异。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4)

公孙策更像是在条条框框的规则下长成的优秀才子,而包拯则是无规则环境下肆意张扬所成的聪明人。

因为在规则下长大,公孙策也就臣服于当代的社会环境,封建社会,阶级制度,尊卑有别,他在八贤王、在其他高位人面前,是拘泥于礼节的,更别谈敢和那些人把酒言欢。

可包拯不会,他本就是个“野蛮生长”的角色,不论在谁面前,他都能做到不卑不亢,以平等的姿态大多方方地去跟人交流交往。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5)

公孙策差吗?

并不差。

只不过,泱泱大宋,和公孙策相似的人不会少,包拯这样的,却是难得一见的。

有网友提到:公孙策家是为了当官,正义是当好官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包黑炭为了正义,当官是实现正义的手段。

这话其实概括的很对,公孙策努力读书,参加考试,为的确确实实就是当官。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6)

对于底层百姓的苦日子,他没有切身的感受,更不可能完全明白他们的苦,遑论为了他们去做什么,去努力实现为民请命的目的。

而包拯,考不考得上,都只是一种参与的手段,所以他能轻易地为公孙策放弃考试,能笑笑地拒绝皇帝对自己的招揽和许以高官厚禄。

他们俩,从根本上的坚持就是不一样的,只不过在后续的同甘共苦中,公孙策渐渐地认可了包拯心中的坚持和正义,甚至将这种东西,内化到了自己身上。

因而心甘情愿地跟在他身边,把一个人的坚持,变成两个人的努力目标。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7)

02、剧中人对包拯的偏爱,其实也不是偏爱

这里的关键人物,自然是指跟包拯有重要关联的几个人物:八贤王、庞太师、崔明冲、宋仁宗以及公孙策。

如前文所说,包拯坚持“真相只有一个”,其实为的便是伸张正义。

什么权衡利与弊,什么得与失,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他不会拘泥于礼,更不会为权贵折腰。

这是“狸猫换太子”案里,秀珠选中他的原因,同样也是八贤王选中他的原因。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8)

剧中八贤王曾十分感慨地说:怎么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的幼稚啊!

也就是说,八贤王在包拯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个曾经有棱有角的热血青年,那个曾经执拗地坚持自己所想,坚持心中的正义的那个自己。

可浸润朝堂的这些年,八贤王孤掌难鸣,他曾经执拗追求的东西,最终在不断的妥协中,被渐渐地掩藏在“权衡利弊”,“计较得失”之下。

心中沉甸甸装着的,是大局,是赵家江山的稳固,至于有些东西,在必要的时候,是可以牺牲的。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9)

同样的,他也在公孙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不过,他看到的是自己现在的影子,一个圆滑世故,擅长计较得失,懂得权衡利弊的现在的、妥协了的自己。

八贤王更喜欢不断妥协后,被岁月,被现实磨平了棱角的自己,还是喜欢曾经那位天不怕地不怕,棱角分明的自己呢?

理性上说,他会选择前者,感性上,他会选后者,可赵家朝廷,不能全是没有棱角,蝇营狗苟,妥协于现实的人,而包拯,正是那个可以充当“谏臣”,可以肃清朝廷歪斜风气的清流之风继承人。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0)

其实,宋仁宗招揽包拯的目的,跟八贤王有些相似,但又有不同。八贤王偏爱包拯,是为名,是为民,更是为赵家江山,而皇帝重视包拯,则是为皇权。

皇帝亲政时间不长,宫内有太后,宫外有庞太师把持着,朝廷内外对皇帝的忠心有限,皇帝自己能用之人也不多。

包拯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可以为了心中正义,以命相博的人,招揽了他,得到的便会是一个忠心不二的可用之人。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1)

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跟八贤王是一体的,太后跟庞太师是一体的。

宫中是太后跟皇帝的博弈,宫外则是八贤王和庞太师之间的拔河,这两队之间,长时间,处于,不上不下的平衡中。

皇帝需要更多的力量,打破庞太师和太后对自己的牵制,培植自己的势力,便是必不可行的办法。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2)

包拯和公孙策不同,公孙策的正义,是建立在权衡过后的选择,一旦条件改变,在必要时,他会选择更有利的一方;

包拯的正义,则是执拗地认定一方,从一而终。

何况,那些年有了庞太师的插手,朝廷内外的官员,大多失了本心,朝堂风气并不好,对于仍被牵制着的皇帝而言,脱离庞太师的掌控,培养自己的势力,稳固自己的江山,分散太师势力的影响力,是必须完成的目标。

而包拯,无疑是最好的助力。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3)

剧中曾经隐晦地暗示过庞太师通敌叛国,他主战,试图挑动大宋跟高丽乃至大辽之间的战争,而八贤王主和,更重视守成,而非征战。

高丽太子案,对于庞太师的计划是十分有利的,可惜,这个案子在八贤王的干预,包拯的侦查下,完全走了样。

这也就让庞太师将眼光落到了包拯身上,注意到了包拯在这件事上的聪明机智以及他的执拗和坚持。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4)

只不过,在那个案子中,包拯的立场如何并不明确,包拯最终是敌是友,无法估计,所以庞太师对他,也仅仅只是注意到了而已。

直到包拯接连破了天鸿书院案,隐逸村干尸案,庞太师对包拯才越发改观,甚至是看到了包拯未来的发展,而让他加快拉拢包拯的催化剂,正是崔明冲。

崔明冲是他的女婿,也是他的利益共同体之一。

崔明冲的生死,牵涉的,不仅仅是庞太师在朝中的势力,还牵涉着自己女儿的一生。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5)

随着包拯调查的深入,庞太师对于真凶是崔明冲这事早已心里有数,因此,他要做的,是保全崔明冲,将崔明冲的嫌疑洗掉,顺道,拉拢包拯。

庞太师这样久居高位,野心勃勃的人,对他来说,包拯再聪明,也只是一个可用之才。

这个可用之才,要么只能在自己手底下发光发热,要么就是死,绝不能落到对立方手里头,八贤王,正是他的对立方。

所以,对包拯,他用了许多办法,以名利,以权势,以姻亲,甚至以包拯跟崔明冲之间的交情威逼利诱,可包拯不为所动,所以庞太师便立刻动了杀心。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6)

崔明冲对包拯,是真正的欣赏,也是找到同类的欣喜的,只不过,他和包拯,同样有些不同,这种不同,来自于他们内心认知的和追求的东西上面。

崔明冲和包拯一样,出自寒门,是真正的寒门贵子。

科举考上以后,更是因为庞太师的女儿,实现了真正的“鲤鱼跃龙门”的蜕变,但也因为跟庞太师成了一体的,所以他想实现的抱负,更难一些。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7)

在某个角度看,他像是庞太师和八贤王博弈的局外人,他不想卷入二者之间,但他没得选,唯一还能选的,是因势利导,借着庞太师的势,做更多想做的事。

他同样需要一个刚正不阿的人选,去继续完成自己没完成的事,去壮大为百姓请命的团队,正好,包拯完全符合这一点。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8)

包拯本就是奔着为百姓而来,又有着宁折不弯的倔性,更不会为环境为权势所困扰,这是崔明冲想要却做不到的。

他跟八贤王其实也像,都是带着满腔抱负入门,最终被磨平了棱角,变得圆滑世故,在不断的妥协中,失去了自己。

而包拯,让他们看到了肃清朝廷歪斜风气的希望。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19)

公孙策对包拯有很强的瑜亮情结,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力,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可他对包拯的态度,是复杂的,甚至说佩服的。

公孙策曾说:包拯,你是我唯一佩服的人。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20)

可一开始,公孙策对包拯,仅仅只是佩服的,那时候,他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谁来挑战都不屑一顾,一心只想跟包拯决个高下,分个输赢。

即便包拯从来不接茬,不跟他论高下,可公孙策自己一个人也能“比”的很开心。

公孙策素有庐州大才子之名,他样样出色,可包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自小便跟随着他的自信和张扬。

会嫉妒,不甘心,不愿承认自己不如对方的心思,让公孙策这个人物更鲜活一些,正因为这种情绪,他对包拯的态度是复杂的。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21)

可在后来的一桩桩一件件大事中,公孙策渐渐落于下风,一次次的落败,让他表面仍傲娇不认输,可内心却开始拔河,开始承认自己不如包拯。

展俊被杀,公孙策被当做嫌疑人却束手无策;

蒙放假死,包拯萎靡不振,公孙策痛心疾首,主动承认包拯比自己聪明;

崔明冲杀人下毒,包拯不顾自身考试,侦查到底,更不惧庞太师的强权威逼;

八贤王被诬陷,包拯的追查涉及宫闱秘事,皇权大事,他仍无所畏惧,当众指控八贤王、庞太师、皇帝乃至刘太后的过错,是真正的置生死于度外。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22)

这里边,已经不止是什么才华,聪明的较量,还有两个人的追求和价值观之间的磨合。

公孙策是认可包拯的,更是敬佩包拯的,自小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模式,让他对很多事,容易率先作出权衡抉择,包拯所坚持的那种正义,是公孙策未必能坚持到底的。

所以他羡慕,却也愿意臣服,渐渐地甘愿追着包拯的脚步走。

少包中,八贤王曾经说公孙策是个君子,而公孙策自己,也曾无奈却宠溺地自嘲:“跟着你一起出生入死,状元也没考成,到最后功劳都是你的,这就是我公孙策的命。”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为什么眼睛瞎了(公孙策差在哪儿)(23)

结尾

对于观众来说,公孙策是谦谦君子,是“陌生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他的角色塑造的很讨喜。

俊俏、才华满溢、善良、傲娇、圆滑、通透……他身上有着许多人羡慕不来的优点,可这种东西,其实往往是外在的,无法内化为自身的优势。

放到现实中,职场中,这样的优势很实在,也能够对事业有助益,可放在生活中,只能说,他更像一个被磨平了棱角的人物,潜意识里那个真实的自己,早就被封闭了起来。

可这样的人设,更让人习惯性地警惕,不能轻易给予信任,而包拯,恰恰和他相反,包拯大方、不按常理出牌,也不愿意对现实妥协,打磨自己的棱角。

这样的包拯,谁不偏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