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的春节,今天再来说说上世纪60年代的春节,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过年的。

在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进入60年代,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过年也比50年代好多了。

春节前夕,每家都要采购年货,副食品店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年猪早就摆上了临时拼出来的长条桌,一扇扇的猪肉摆在案上,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历史上最迟的春节时间(上世纪60年代的春节)(1)

除了肉类,还有各种各样的鱼,那个年代要重点发展工业化,肉类相对比较紧张,但鱼类还是很丰盛的,在副食品商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购买各种海杂鱼、淡水鱼。

不过,进入60年代后,随着政治气氛的变化,春节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全家在吃完年夜饭后,子女们要给父母拜年,放在以前都是要磕头的,现在都改成了鞠躬,祝福语也改成了:“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

晚辈要给长辈送礼物,送什么呢?除了必备的糕点,还会送一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年画,长辈也会毕恭毕敬地站起来,把年画小心翼翼地贴在墙上,带着一家人敬祝伟大领袖春节安康。

在当时的人们心里,大家对毛主席的感情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大家都相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历史上最迟的春节时间(上世纪60年代的春节)(2)

1967年的春节,是进入特殊时期后的第一个春节,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时还下了通知,说:“根据形势需要,1967年的春节不放假,职工的探亲假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当时,还有一位青年职工给大家写倡议信,说:“现在正是生产的关键时期,我们怎么能回家过春节?不能!坚决不能!”

因此,1967年的春节,更像是一场“加班盛会”,还流行着一副春联,上联是“三十不停战”,下联是“初一坚持干”。

另外,很多传统文化也都取消了,比如舞狮子,被当成四旧处理掉了,鞭炮也不让放了。

大年三十那天,流行在单位吃忆苦思甜饭,单位会提前准备好野菜、树皮,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煮成一锅粥,大家一起吃。吃饭的时候,单位的大喇叭还会用最大的音量播放《白毛女》,喜儿的哭声惊天动地。

历史上最迟的春节时间(上世纪60年代的春节)(3)

不过,家里的年夜饭还是要有的,但是在吃饭前,家里老老少少都要开一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父母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身份,而是要虚心接受家庭成员的批评。

最后,大家一起站起来,喊几句口号,然后再坐下来吃饭。

大年初一要给邻居拜年,但不允许说“恭喜发财”之类的话,而是祝对方“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以往民间过春节都要唱大戏,但是在特殊时期,什么花木兰、穆桂英、梁山伯与祝英台都要靠边站,取而代之的是杨子荣、李铁梅、阿庆嫂等等现代英雄形象。

在1969年的春节,某地公社安排一对老夫妻上台唱《天上布满星》,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歌曲,老两口在旧社会吃够了地主老财的苦,上台后情绪非常饱满,但由于年龄太大,口齿不清,歌词唱得混混沌沌,台下一阵哄笑,气得公社领导赶紧让他们下去了。

接下来是两个女孩儿上台唱《想起往日苦》,唱得非常动情,台下的贫下中农也都听得泪流满面。领导问这两个女孩儿是什么家庭成分,有人回答是富农,领导一听就不乐意了,富农唱穷人的歌?简直滑天下之稽,也给轰下去了。

历史上最迟的春节时间(上世纪60年代的春节)(4)

除了这些提前编排好的节目,还有一些人自发到台上“诉苦”,也引发了很多故事。

比如有一个人上台后,开始诉说自己受了很多苦,一家人都吃不上饭了,大家一开始还听得热泪盈眶,对他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但是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他说的不就是这几年的事吗?根本不是旧社会的事!

在现场的领导也听出来了,不禁大怒,说:“让你上台是诉旧社会的苦,谁让你诉新中国的苦了!赶紧下去吧!”

这就是60年代的春节,因为特殊的时代环境,发生了很多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故事。

但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春节,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现在回想起来,也未尝不是一个难忘的春节记忆。

(参考资料:《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