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总有没办法言说得辛酸。
最近有一个从业10年左右的姐姐在和我聊天,字里行间充斥着迷茫与无助。
她从毕业就进了一家中小企业,兢兢业业混上了HRM。
近两年因为疫情效益不好,她便着手换工作,原以为多年的经验与现有的职位,会非常轻松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却没想到处处碰壁。
“我记得20多岁的时候完全没什么经验,但很容易就通过面试了,可现在我明明更有经验、也更专业了,但面试的时候反而各种不顺”。
35岁的她,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挤地铁、赶面试、赔笑脸,却谈不拢薪资,拿不到offer。
35岁,注定会有这样一场职业劫难吗?
图片来自网络
跳槽不利是年龄限制还是自我认知不足?其实就HR就业市场来看,年龄并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
小C在招聘网站搜索了北京市HRM,不管是薪资水平、岗位前景还是福利待遇都非常的可观。
我们可以发现,年龄并不是职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反而有些岗位还会有35岁及以上的年龄要求。
但我们也会发现,同样的HRM岗位,JD描述的内容却完全不同,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JD是岗位职责要求的基本描述,也是自我衡量的对标工具。它可以清晰地展示市场对岗位的职能需求。
换句话说,当市场不限制我们的基本条件时,我们的能力是否匹配它的基本需求?
我们很清楚现在的市场偏年轻化;
但同时也知道,初入行业的工作大都是基础的事务型工作,岗位专业要求较低、内容量大、程序较繁琐,需要付诸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属于底层实践。
我们知道管理层岗位跳槽并没有那么容易;
但我们也知道这是因为公司的组织架构大多呈金字塔型,越向上层岗位越少职能要求越高,这也是体现我们专业经验的关键。
所以,如果我们从业十余年却还在面试的时候碰壁,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是否真的与我们的岗位相匹配。
打破舒适圈是无奈之举还是万事俱备有一句老话是:晴备雨伞饱备粮。
除非我们在一开始进入职场时就选对行、选对公司并且这个公司还有一条非常完善的职业成长之路;
否则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跳槽的选择。
被动面对与主动选择,一定会蹚出两条不同的路。
显然,和小C交谈的这位姐姐,在被迫面临跳槽选择时才发现,即使她已经处于HRM的位置,但她的能力远没有达到市场对于这一岗位的需求。
而她所认为的“有经验、更专业”,也只是出于自我的主观理解,并没有经过客观的评估。
当不得不跳出舒适圈时,问题随即暴露。
我们以为的精通只是市场水平的了解;
我们以为的掌握只是市场水平的熟悉;
我们以为的全流程工作操盘也只是市场评估下的全流程工作参与。
所以,我们以为出发前已做好的十足准备,都只是我们在舒适圈内的有限认知。
年龄不是局限,认知才是所以,我们需要明确。
年龄绝不是定义我们处于什么位置的标尺。
决定我们能够站在什么位置、匹配什么、获得什么的,一定是我们的能力。
而对能力的准确认知能够时刻提醒我们水平如何,并告知我们下一步去向何方。
我们需要的是时刻了解市场对我们的要求,而不是在面对市场打击时感慨“年龄越大工作越不好找”。
毕竟在有些时候,年龄反而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筹码,至少大概率来说,年龄能够代表阅历。
只是有些人能够把阅历变成经验、总结成型、并知道自己的工作生活;而有的人,就只是经历一番,徒增谈资而已。
希望35岁,我们可以清晰定位自己的职业道路,厘清自己的发展脉络并明确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希望35岁,我们也可以时刻紧跟时代的脚步,在市场中不可替代。
希望35岁,我们可以打造自己的黄金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