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郑板桥,名燮,是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首。作为读书人,他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宁受贫困折磨,不向权贵折腰。的高风亮节,为世人所钦仰。他的字和画也为世人所青眯。

但是,在乾隆十六年,他五十九岁时写的“难得糊涂”,却使一头雾水,猜不透他本意是什么,这样就引发了后人对此的众多猜测有人猜测这是郑板桥的自我解嘲

《广陵奇才—郑板桥传》说这句话“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对暄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进出的激愤词”。据说,有天,他在怅然无聊之时,不觉想到,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吗?那些争名夺利的人,到头来又怎样呢?看来人还是糊涂一些的好,万事都要作个糊涂观,无所谓失,也无所谓得,心灵大约也就宁静了。于是大笔一挥,“难得糊涂”便如他的心声跃然纸上。

也有人猜测这是他的激愤之言。

清代郑板桥讲历史(清朝历史未解之谜)(1)

还有人说这是他心安理得之言。

据说郑板桥任山东谁县知县期间,接到堂弟郑墨的一封信,托他帮忙求兴化知县打赢一场与邻里关于一段祖房墙基的官司。郑板桥当即回信:“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怎么不见秦始皇!”接着他又写了“难得栩涂”,“吃亏是福”两幅大字,并在其下加了注。在“吃亏是福”下加的注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我心安即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里是将“难得糊涂“比喻为聪明,结果就是福凡事都如此去想,不就心安理得了吗?

清代郑板桥讲历史(清朝历史未解之谜)(2)

最后一种猜测是说他这在暗喻清醒。

有人认为,郑板桥嘴上说“难得糊涂”,实则并不糊涂,而是心里非常清醒。正因为他清醒、正派,面对谗言却无能为力时于才发出了“难得糊涂”的慨叹。他的“难”就难在对恶势力难以视而不见,对百姓疾苦难以无动于衷,只有假装“糊涂”。他表面淡然,内心却很痛苦。这种清醒之人却装作“糊涂”更难。

上述各种猜测,无论是望文生义,解释词语,还是探讨内涵,总之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郑板桥的心态和处世的文化环境是复杂的,对“难得糊涂”的认识还须我们进一步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