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实却是“香甜”的。
学习上的苦不算真的苦,生活上的苦才更可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辛苦一些没什么,不过眼下部分中小学的教育模式,着实令家长感到费解。
科学的学习方法离不开张弛有度的学习节奏,适当的休息反而能达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还要长。
他们正值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学习的同时,更需要适度的体育运动。舒展筋骨的同时,也能提高大脑氧含量,对提高课堂效率和记忆力大有好处。
现在的教育怎么了?家长心声直击灵魂
很多家长还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学习压力远没有现在的学生大。平时家长也不怎么管学生,全靠老师一人之力,没有大事发生,几乎不会叫家长来学校。
除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必须告知家长以外,平时的考试成绩家长很少过问,若出现成绩下降,老师比谁都着急,该批评就批评,该罚写就罚写。遇到淘气的学生,老师也会掏出戒尺来严格管教,实在解决不了才会“请家长”。
课间10分钟,老师遇到没讲完的知识,偶尔也会压堂。下课后有些学生比较“懒”,不需要上厕所就在教室里窝着,班主任见状,还会到教室里“撵人”。只要学生没有身体不适,都要到操场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到走廊里舒展一下筋骨也是极好的,不要长时间久坐。
学生有的时候也会抱怨老师太严厉,长大后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当自己的孩子上学后,却发现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不同往昔。
一位家长的吐槽直击灵魂:现在的教育是怎么了?课间时间学生除了喝水、上厕所,哪里都不让去。老师不让学生出教室,连走廊里的课外书都不让动,只能乖乖坐在教室的座位上,等着上下一节课。
课堂和课间没有明显区别,学生放学后也只是跟家长说今天都学了什么新知识,很少跟家长说发生了什么趣事,玩了什么游戏。除了体育课,老师安排的固定项目,学生几乎没有跳皮筋、打口袋的经历。家长都觉得学生太可怜了,一点童年都没有。
70%中小学存在“圈养现象”,也不能全怪老师
去年双减落地之初,就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开始注意中小学校园里的“圈养现象”。调查显示70%中小学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白岩松也曾公开报道过“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呼吁让学校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
有的老师习惯性压堂,总是“占用大家2分钟时间”。下一堂课的老师还有在门外“候课”,学生怕迟到,不敢到操场上,在教室里也不敢大声喧哗。从早到晚看着老师们“拉着大脸”上课,再加上繁重的学业压力,学生的脸上也失去了笑容。
双减后,多地教育部门严格规定老师不能压堂,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也不能占用学生的体育课。老师虽然不再压堂,可依旧有很多学校不允许学生课间随意出入。有的学校直接把老师的办公桌搬到了教室里,班主任在教室里办公,学生一点自由都没有了。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老师,毕竟学生在学校里出现任何安全事故,老师都有脱不开的干系。别说是有严重的磕碰,就是衣服脏了,家长都有可能会投诉老师不负责任。
学生自由活动或者进行对抗类体育运动,势必会增加受伤或发生矛盾的几率,老师是万万不敢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绩效工资冒险的。趋避利害是人之常情,也不能全怪老师。一线教师直言,在没能划清责任范围前,即使把体育纳入考试范畴,也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中小学生有希望告别“圈养现象”
如今的老师不是不知道学生缺乏锻炼的弊端,而是被一些玻璃心的家长弄得人心惶惶。动不动就投诉,老师的管教权利受到极大限制,不敢打不敢骂,还要绞尽脑汁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劲儿夸奖。
哪位学生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的次数少了,都会引起家长的不悦。要是学生在学校受到委屈,老师更是坐立不安。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但是并不值得提倡,教育的过程必然充满艰辛曲折,但是不应该因噎废食。
新《体育法》就将中小学生的课间10分钟和体育课纳入规定范畴,学生在校期间因为运动受伤也会纳入保险范畴。如此一来就会减轻老师的压力,对缓解“圈养现象”有一定帮助。家长也要多多学习科学教育方法,以免走入教育的误区。
今日话题:如何看待中小学里的“圈养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育听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