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News | #娱乐报道Movies&TV
By 甜甜
最近我干了一件我人生中从未设想的事,对国际象棋充满求知欲,甚至在B站上找了一堆国际象棋的入门到精通教程,认认真真的摸索了半天。
这个事件的起因要从年底最火的飞网惊喜之作《女王的棋局/The Queen’s Gambit》说起,这部剧开播没多久就直接杀入豆瓣“全球口碑榜”第一。
《The Queen’s Gambit》除了“女王的棋局“还有一个名字叫“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中一种经典的开局方式。
故事是根据沃尔特·特维斯(Walter Tevis)的同名小说改编,讲的是上世纪5、60年代,国际象棋天才少女贝丝·哈蒙(Beth Harmon)在国际象棋风起云涌的故事,贝丝除了是天才之外也是孤儿、酗酒者、药物成瘾患者。
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部大女主爽剧,但好在是一部有灵魂的爽剧,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服饰着装真的要甩出《艾米丽在巴黎》十几条街。
更难得是,它还是一部男性看也爽的剧,剧中没有恶意丑化或者恶化男性角色。现在的大女主剧,不是我说,十个有九个里面男性都渣的一地,甚至让我怀疑这是在指桑骂槐,好像女性就不能天生有脑,独立自由的成功。
今天 Rolling Stone大水花 就带你们一起来看看这部超越国别、政治、性别大爽剧到底爽在哪?
1
不夸不吹的女性魅力
故事发生在5、60年代的大背景下,那时候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和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着。
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在剧中我们也能从两代女性的对比,看见女性自我意识的慢慢觉醒的过程,以及生活在男权下的女性悲哀。
首先是贝丝的生母,康奈尔数学系博士、才华横溢、出身富裕。但因为未婚先育,被家庭抛弃带着贝丝从小生活在房车里,感情上的困惑加上在那个年代独自抚养孩子的压力,最终压的贝丝生母精神奔溃,走向自杀这条路。
虽然戏份不多、精神有点问题,但贝丝生母女性独立自主的意识已经在觉醒,她不断提醒贝丝要独立、做自己。
贝丝由于个人的成长环境,单亲家庭、看着母亲自杀,加上母亲不断强调只能靠自己,让她“先天性”的带有独立意识,不过相比剧中养母就是典型的活在男权下的女性形象。
养母阿尔玛·惠特利(AlmaWheatley)就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家庭主妇,丈夫经常出差、孩子早逝,导致她常年独守空房,没了精神支柱整日沉迷于酒精和药物。
而最后我们看见惠特利夫人再一次焕发光彩也是源于被男人的认可。
除了养母,故事发生的美国南部肯德基州,60年代美国南方的女性意识觉醒相对偏晚,女性都是早早结婚,在家相夫教子,比如贝丝的高中同学,毕业就结婚在家带孩子,上学期间也是热衷打扮、肥皂剧和社交,脑力活动从来不是她们生活的重点。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贝丝孤儿院的闺蜜乔琳(Jolene),因为身为黑人所以在孤儿院迟迟没有被人领养,被迫独立自主的意识觉醒。
那个时代是黑人民权运动最火的时候,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演讲鼓舞无数黑人,让他们努力挣脱困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乔琳才会立志成为激进分子,对法律和政治充满兴趣。
2
不黑不舔的可爱男生
这部剧最让所有人舒服的点恐怕就要数剧中的男性了,真的太难得有部女性剧男性都是正常的了。
首先出场的是孤儿院的校工谢伯(Mr.Shaibel),是贝丝象棋的启蒙人,虽然严厉但却是真正教给贝丝规矩和人生道理的人,把她推向更大的世界。
贝丝恼羞成怒辱骂谢伯的时候,他也是稍加惩罚之后继续带她学习,提醒贝丝她天才能力背后也需要相应的付出和舍弃,她参赛没钱求助之后大法给予,而后默默的关注这贝丝的一举一动,不求回报也没去打扰贝丝的生活,相比幽灵一般的生父,校工更像是贝丝的父亲一般的存在。
虽然贝丝的成长少不了“后宫”们的相助,但几位男性配角全无舔像。最先出场的男记者汤斯(Townes),让贝丝情窦初开,给予贝丝认可,不只是身为女性身份的认可,更多是对她棋手身份的认同,包括到最后到俄罗斯比赛陪伴她。
然后是爱慕她的哈利(Harry),每次在女主最低落的时候出现,但爱慕归爱慕从不卑微,当知道贝丝对他没有男女之情的时候,选择干净利落的离开。
最后一位小可爱班尼(Benny),从开始就看中贝丝的才华,在第二次博弈之后,虽然贝丝赢了他,但他深知前路艰难,主动伸出小手援助女主,培训她的棋技,同时告诫她酗酒将影响她的获胜的脚步。
剧中有一个情节,班尼发现贝丝只有在需要时才召唤他,拒绝了陪同出行但还是在最后一场比赛时也是打越洋电话,通宵陪贝丝分析棋局,给予她支持。
贝丝能最后摆脱酒和药物的依赖,也是知道她并非孤身一人作战,身后有这些朋友可以依靠。
同时也没抹黑对手,虽然老谋深算但也风度翩翩,在贝丝赢了俄国两大棋手之后,对方都给予莫大的肯定和鼓励。
这部剧还有一个爽点在于这个世界不只属于天才,虽然贝丝赢了,但那些昔日一一被她打败的人依旧在辅助她成长,每个人都有棋局之外的世界,而非只是赢。
3♟
后翼弃兵的自我觉醒
就像开篇讲的,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的一种开局。国王右侧的兵叫王翼,皇后左侧的叫后翼。如果用后翼弃兵的开局,很容易导致棋局中间封闭,一般只有高水准棋手才会使用。
但整部剧中,贝丝只有在最后一集大决战中使用了这种开局,算是不错的点睛之笔。
贝丝在剧中从一开始都是以进攻为主的棋手,博尔戈夫 (Vasily Borgov)评价她为了赢不顾一切。但最后一集选择后翼弃兵的开局也暗示这女主的成长和转变。
但真正亮点其实在最后,两人胶着之时,博尔戈夫提出和议贝丝拒绝,她用弃掉皇后来帮助小兵走到底线这一招来扭转乾坤,让博尔戈夫最后认输。在此注意,在国际象棋中小兵走到底线就可以升变为皇后。
全剧中,反而是这一步棋更好的暗示了贝丝的经历。
封棋之后所有朋友越洋的帮助,算尽所有的可能,但第二天开赛,博尔戈夫的凶狠对应让女主只能靠自己来去应对。
这时候女主的直觉回来了。之前只有在吃药之后才能在天花板上下棋的能力回来了,女主之前药物依赖是因为觉得只有在吃药之后她才拥有下棋的“直觉”,这一幕阐释了女主真正的成功是靠她自己。
在舍弃自以为很重要的“皇后”也就是酒精、药物的瘾之后,靠小兵成为真正的大女王,完成自我成长这一步。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很重要的东西,在成为依赖之后反而在阻挡着我们真正的成功。
4
爽的不止一点
最后这部剧,除了剧本本身有脑有灵魂,大女主的颜值之外、导演史斯科特·弗兰克( Scott Frank)也是功不可没,电影质感般的制作,甚至包括配音都是恰到好处。
首先,从一开始就想说的安雅·泰勒·乔伊(Anya Taylor-Joy)也太美了吧!单纯就这个颜我太就️了。
就这颜,这水汪汪楚楚动人的大眼睛,忽闪一下你受的吗?
弯的都能掰直的魅力,男记者Townes在最后也承认被她的魅力所困扰。
还不乱穿衣服,完全没有隔壁“在巴黎”的土艳感,人家就算土也是朴实无华符合人设和时代的。
还有就是整部剧的布景和配色的复古气息,也让人舒服到不行。
最后,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被中间的BGM吸引的不要不要的。
You're The OneThe Vogues - 26 Greatest Hits
比如第三季的时候女同学们集体合唱的The Vogues的著名单曲《You're the One》和The Monkees的《(I'm Not Your) Steppin' Stone》,以及 Shocking Blue的《Venus》 等60年代经典曲目。(*网易云已经有歌单了,大家可以搜片名)
当然这部爽剧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很明显的美国政治正确,还有很多人认为不够深刻,女主天才母亲、母亲的精神状况、药物成瘾这些点都挖的不够深,转折重生的心灵描述太少,是少了写深刻感,但就问你们爽了没?
生活不易,能爽一下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还是国际象棋这种沉闷题材。
,